水彩画如何吸收传统“笔墨”营养

王辉:如何在水彩画中吸取传统的“笔墨”营养?

“如何回归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吸取‘笔墨’的营养,保持水彩画的水性特点,将人物塑造与水韵特点很好地结合起来,创作出符合中国人审美趣味的作品”。这一直是王辉对探索具有东方品质的水彩画的思考。他认为艺术来源于对生活的真诚理解,用水彩画承载了自己内心的感受,都是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想象。他通过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呈现了他心目中人类的神秘,描绘了自我创造的精神方向和追求。

出身军人家庭的王辉,直到高中毕业才知道什么是艺术。1978左右,高考刚刚恢复,被囚禁了十年的学生,一旦被释放,会有一种特别深刻的渴望和欲望,王辉也是如此。“我当时唯一的愿望就是上大学,但是不是很顺利。连续两次高考都没有参加,心情很压抑。无意中看到李白《去扬州途中送别孟浩然》旁边的插画,唐诗。闲着无聊就下来了。一个工友看到了,说我画的很好,就很热情的给我介绍了他那个会画国画的师傅,因为我从小没受美术影响,不知道画是有分类的。看到大师的画后,我找了一只鹰,开始临摹。碰巧工厂要举办工人美术作品展,结果我得了一等奖。因为这样一个机会,我从车间调到了厂里的美术工作室。“在王辉看来,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艺术启蒙的经历。

如果说之前的启蒙是对灵魂的深度启发,那么1982的庐山之旅则彻底锁定了他的艺术追求。因为第二次高考失利,王辉选择去庐山旅游,在那里认识了一个中央美院毕业做水粉写生的老师。接下来的几天,他跟着老师画画创作,直到到达武汉。两人才因为南北道路不同而告别。临走前,老师还送给他一些旧画笔和一个水粉盒。这种无意识的自然亲近和不经意的理解,是艺术的理念最简单的根源。

回到金华王辉,参加了当地的一个美术短训班,在浙江美术学院师范系第一次听到了当时招生的消息。但由于我自身的基础,王辉当时并不觉得自己有能力去考。“1984春节期间,我过完年回金华,发现美术班的几个同学都在埋头画画。我感到非常好奇。他们跟我说想考美院师范系。其中两人1983年考过,文化课不及格。我当时看了他的作品,觉得只要努力2个月,就能在考试中赶上那个水平,而且文化课因为一直在自学也比较有信心,所以决定和几个同学拼最后2个月。”这一刻豁出去了,王辉终于如愿考上了浙江美术学院师范系。

在中国美院这座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里,王辉获得了艺术熏陶,“以道为旨,以德为靠,以艺为行”等圣贤教诲犹在耳,指引着他的艺术人生和精神方向。从之前师弟的经历来看,他的内宫开始清澈干净。“我们老师的专业每学期都有素描和水粉。除了雕塑,几乎每个科目都学过,国画、工笔画、意画、花鸟山水、书法、篆刻、油画、版画、工艺美术。这个专业的培养对象是为学校培养美术教师,所以最大的特点就是很全面,知识面很广。我觉得这对我以后的发展还是有好处的。"

王辉留校,虽然放弃了教书的机会,但收获特别大。在美院长期的行政岗位上,他也获得了比其他老师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工作之余,可以真正沉下心来,创作一些负责任的艺术,在心中提炼出真诚、纯粹、浪漫、诗意的画面脉络。“行政岗的工作很忙。所有创作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有水彩画展的时候,我会集中创作一些作品,但不是很连续。到了1999年,我已经确定了水彩创作的方向,于是开始在业余时间专心从事水彩创作。”

身在江南,与水的渊源自然深厚。在中国的审美意识中,水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中国人重视水,对水的利用有着天然的认识和理解。水彩画中水彩的韵味本身就有很好的审美情趣,给人一种形式美感。“水是一种极其生动活泼的流动液体。可以用水彩相互渗透、褪色、渲染等手法表现空灵灵动的意境,也可以在水彩中自由流动,产生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水彩画中水滴飞溅产生的自然流动效果也是独一无二的。”王辉对水彩的理解比普通人更深刻。

早期水彩创作以风景写生为主。《王辉》中的水彩风景细腻清新,色彩和谐。无论是庙堂楼阁,田园农家,江南水乡,还是白墙灰瓦的民居建筑,他都进行了细致的写生和描绘,既有艺术家纯净明朗的心境,又有清新脱俗的画面呈现效果,不禁勾起一种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2007年,王辉去西藏采风。藏区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和藏民淳朴淳朴的感情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为他的水彩人物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完成了他从水彩风景到人物的成熟过渡。在这个阶段,他创作了许多以“屋顶”命名的作品,如:《屋顶坝子节》、《菩提树下的屋顶》、《屋顶的虔诚》、《屋脊》、《阳光下的屋顶》等。,把藏族人生动的形象、表情、意志、精神提炼到画面中。

人物水彩画是王辉内心情感的载体。“在水彩画的创作中”屋顶?坝子节,湘西?公平》等作品,我用中国的审美观念来指导我的画面意识、情感孕育和绘画的精神取向和追求。在收集生活素材的时候,当我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对象时,往往会躲在一个不被对象注意的地方,用长焦“观察”对象,在它最生动的时刻出现时按下快门。作品《菩提树下》正是在这种模式下捕捉到了画面。”创作构思时,根据素材回忆当时最触动我的瞬间,确定创作的主题和要表达的情感、意境,选择那些动人的形象和表现特征进行重组嫁接,构建画面的内在联系,赋予它们各自的意义和符号,经过反复的思考和修改,创造出一个呈现在我心中的“场景”。

“在西藏林芝的坝子节上,一个藏族小女孩进入了我的视线。当她看到我的相机正对着她时,眼里闪过一丝略带惊讶和紧张的神色。我赶紧按下快门,把她的表情深深地留在了记忆里。为此,我创作了《屋顶?巴子节”。为了表现藏族人民幸福的精神面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在画面中安排了藏族人民看远处演出、互相帮助打扮的场景,用藏红长袍围住小女孩的绿色棉衣,形成了冷与暖的强烈对比,突出了小女孩惊讶而紧张的眼神,象征着淳朴醇厚的藏族人民担心现代文明社会对他们生活的冲击。”谈及这部作品,王辉的眼里抑制不住激动。

俄罗斯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素材需要艺术家的筛选和再创造。”在水彩人物画王辉身上,可以看出一个艺术家对生活素材的感悟和提炼能力。湘西?集市上的人物来自湘西的一个集市。整个画面的色彩素雅,主色调是几个赶集的妇女的蓝灰色土家服饰。但是穿的女人一看就知道是偏远山村来的,经济条件在微微泛白的衣服里一目了然。“我在构图中把人物安排成圆形结构,预示着和谐祥和的氛围;在画面的主要位置,安排一个孩子在奶奶的帮助下,手里拿着一本书,仰望远方,象征着希望;并把人物组合成两人或三人一组,在眼神和动作上互相交流,通过写实的手法表现他们生动的表情特征、精神气质和内心感受,刻画对象最生动感人的瞬间,传达他们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内心感受和寄托。”这些人物表情的微妙变化,以及他们之间的肢体语言,都被创作者用非常写实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正是这种真情流露的瞬间,准确地传达了画面中所承载的情感。

最近,王辉的创作思路停留在《辩经》上,拉萨色拉寺喇嘛的辩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经文的辩论仍处于写草稿的状态。我画过30多个喇嘛。这个作品也想尝试做一个中国画长卷。我之前画过很多喇嘛题材,为这幅长卷做准备。”相信这又是一部优秀的产香作品,值得我们由衷的期待。

这几年,王辉更多的是在思考艺术的本源,带着这种思考,2012年,王辉考入了中国美院教授的水彩创作与理论研究硕士,提升自己在水彩技法与表现上的艺术素养,同时也开始更多的思考中国水彩画的走向?“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水彩画在中国的讨论和实践已经非常深入和广泛,表现水平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会不会更需要从本民族文化的历史中寻找和发掘民族精神,弘扬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这是王辉对艺术深入理解后的一种理性思考,在他心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一直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

王辉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对艺术有感性的认识,更有理性的探索。他对生活的敏感和对事物的细致把握,引导观众和他一起感受生活,享受简单、亲切、宁静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