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英文导游词介绍

都江堰灌区是四川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下是我整理的都江堰英文导游词。请参考它们。更多详情,请点击查看。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部,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年代最长、唯一留存下来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附近,风景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龙符观、二王庙、和平桥、毗离堆公园、毗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灌溉工程由新建的余醉分水堤、飞沙坝溢洪道、宝平口灌溉闸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坝等附属工程组成。科学地解决了水的自动分流和清淤,控制了水流,消除了洪水,使川西平原从“天府之国”变成了“严峻之地”。两千多年来,起到了防洪和灌溉的作用。到1998,都江堰灌区已达40多个县,灌溉面积66.87万公顷。

鱼口坝是建在的水利枢纽,将闽江汹涌分为外江、内江、外江、保平口江引水灌溉。飞沙坝起到了谢红、清淤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水流,口的形状为如瓶颈,故称宝瓶口。该河在经过保平口后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山丘上截断山丘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谓的“从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山区河流的特殊地形、水脉、水势、回流规律,采用无坝引水、自流灌溉方式,筑堤、输水、拦沙、挡水相互依存,自成体系,确保了水利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绵延数千里,“省府从人,不知饥荒,无饥荒时,得天府”。文化在四川经济中有很大的发展。它最伟大的水坝是两千年来经久不衰建造的,而且它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营利为目的,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和谐统一。

都江堰工程保留下来,至今仍发挥着作用。随着科技开发范围和灌溉面积的扩大,从1936开始,逐步改用浆砌卵石技术对古代工程进行修复、加固,增加一些水利设施,工程布局和古堰都挤成了“深堰、低堰、淘滩”、“回归格局、自上而下”、“切角、逢心即抽湾”等可贵的没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水资源利用的最佳典范。水利专家在仔细观看了整个工程设计后,对其高度超过科学水平惊叹不已。比如沙堰的设计就是很好的运用了旋流理论。这种堰,平时可以灌溉,洪水可以排入河中,而且还有砂石的作用,有时大石块可以从堰中滚走。当时没有水泥,这么大的工程都是就地取材,用竹笼装卵石作堰,费用省,效果显著。

都江堰景区在这一带,有许多名胜古迹,是一个理想的旅游景点。都江堰一带有二王庙、龙符观、太平桥等名胜古迹。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原在都江堰,前为纪念蜀王的帝庙,季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秉父子,改名为“崇德庙”。宋朝(960-1279)以后,帝宾父子一直在赤峰称王,所以被称为“二王庙”。寺内主殿供奉有宾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水利名言、诗人题词等。

龙符查看公园的垃圾堆。相传并州降龙时曾在此兴修水利,现存三重庙和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的并州石刻。里面还有东汉时期的堰工塑像,唐代金仙和公主的遗物——飞时的青城寺。

和平桥又称“和平桥”、“和平桥”。建于宋代。在都江堰鱼嘴,被称为中国古代“五桥”,是都江堰最典型的景观。桥以木排石护圈,从一根粗大的竹缆上悬跨河为甲板,两边用竹缆拴牢,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火。现在桥梁混凝土桩为缆索。

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1982,四川都江堰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7年5月8日,成都-都江堰青城山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5级旅游景区。

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65,438+0条第二款对文化遗产的定义:“建筑: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在建筑中,均匀分布的,或与环境景观相结合的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体或联系的建筑物”。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相协调,在历史和科学上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在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