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高中生物选修课1、3的全部学习计划?你能把它们寄给我吗?没有教案。是PEP发来的。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群体。

→社区→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相关知识:

1,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主要特点: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多数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②核酸只有一种,DNA或RNA,不存在含有两种核酸的病毒;

3.专攻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

2.根据寄生宿主的不同,病毒可分为三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发流感)、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发艾滋病]、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细胞类型:细胞以核膜为界,根据有无细胞核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小,无核膜、核仁,有成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伪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会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它有一个细胞壁,其组成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大,有核膜、核仁和真核;有一定数量的染色体(DNA结合蛋白质);细胞器一般有很多种。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组成的有机体。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组成的有机体。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霉菌、黏菌)等。

三、细胞理论的建立:

1,1665英国人罗伯特·胡克用自己设计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结构,第一次用拉丁文cella来命名细胞。

2.1680荷兰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到原生动物、人类精子、三文鱼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65438年至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和王石提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个理论被称为“细胞理论”,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1.生物世界和非生物世界是统一的: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可以在非生物世界中找到。

2.生物界和非生物界是有区别的:细胞中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含量明显不同于非生物界。

第二,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常量元素:碳、氧、氢、氮、硫、磷、钙、镁、钾等。

微量元素:铁、锰、硼、锌、铜、钼;

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碳、氧、氢、氮、硫、磷;

单元格内容最多4个元素:C、O、H、N;

无机无机盐

组成细胞蛋白质

复合脂质

有机糖

核酸

3.活细胞中最丰富的化合物是水(85%-90%);最丰富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

10%);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同时失去一个分子的水。

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链:多肽通常是链状结构,称为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的通式:

NH2

r-C H-COOH

3.氨基酸结构的特点:每个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两个氨基和一个羧基都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例如有-NH2和-COOH但不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的就不叫氨基酸);不同的R基团产生不同种类的氨基酸。

4.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数量、种类和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动词 (verb的缩写)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②催化:如酶;

③调节: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功能:如抗体、抗原;

⑤转运: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不及物动词相关计算:

①肽键数=去除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②羧基(COOH)或氨基(NH2)的数目=肽链的数目。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

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2.核酸:细胞中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起重要作用。

三、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是脱氧核糖,RNA是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称为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称为核糖核苷酸。

DNA中包含的碱基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

RNA中包含的碱基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尿苷(u)。

动词 (verb的缩写)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和脂质

一、相关概念:

糖:是主要的能量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

单糖:不能再水解的糖。例如葡萄糖。

双糖: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多糖:水解后能产生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可溶性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二、糖的比较:

分类要素常见种类分布的主要功能

单糖c

H

o核糖动植物成分核酸

脱羟核糖

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是重要的能量物质。

二糖蔗糖plant∕

麦芽糖

乳糖动物

多糖淀粉植物植物储能物质

纤维素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糖原(肝糖原,肌糖原)动物储能物质

三、脂质的比较:

分类元素公共类别功能

脂类脂肪c,h,O ∕ 1,主要能量储存物质

2、保温

3、减少摩擦,缓冲减压

磷脂c、h、o

(n,p)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胆固醇与细胞膜流动性有关。

性激素维持生物第二性征,促进生殖器官发育

维生素d有利于钙和磷的吸收。

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关于水的知识要点

形式内容与存在之间存在功能关系。

水游离水约95% 1,良溶剂。

2.参与各种化学反应

3.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新陈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加,反之,含量减少。

细胞结构中约有4.5%与水结合,这是一种重要的成分。

二、无机盐(大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构成一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和血红蛋白。

(2)、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会因缺钙而抽搐)

③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1.细胞膜的组成:主要是脂类(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部环境分离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第三,植物细胞也有细胞壁,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支持和保护细胞;完全渗透的性质。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

一、相关概念:

细胞质:细胞膜内、细胞核外的原生质,称为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的液体部分是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胞质细胞器: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种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颗粒状,杆状,有双层膜,常见于动植物细胞,有少量DNA和RNA从内膜突出形成嵴,内膜、基质和颗粒中有许多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扁椭球形或球形,有双层膜,主要存在于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食物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的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膜的膜上。在层状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的基质中,有光合作用所需的酶。

3.核糖体:椭球形颗粒体,有的附着于内质网,有的游离于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地方。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的网络。它是细胞内蛋白质和脂质合成的合成和加工的“车间”。

5.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中细胞壁的形成以及动物细胞中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和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有两个中心粒,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中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具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营养、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功能。

8.溶酶体:被称为“消化车间”,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和受损的细胞器,吞噬和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第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转运: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胞外。

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

第三节核心——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作用:它是遗传信息库(储存和复制遗传物质的地方),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原子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双层膜,将核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些RNA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转运的例子

I .渗透: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渗透的条件:

1,带半透膜

2.膜的两侧存在浓度差。

四、细胞吸水和失水:

外源溶液浓度>胞内溶液浓度→细胞脱水。

外部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体镶嵌模型

1.细胞膜结构:磷脂和蛋白质糖。

↓ ↓ ↓

磷脂双层“镶嵌蛋白”糖衣(与细胞识别有关)

(碱性膜支持)

第二,

结构特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细胞膜

功能特性:选择性渗透

第三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

一、相关概念:

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进入和离开细胞。

辅助扩散:进入和离开细胞的物质应通过载体蛋白进行扩散。

主动转运:物质从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

二、自由扩散、辅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比较项目的运输方向是否要求承运人消耗能源作为代表性的例子。

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O2、CO2、H2O、乙醇、甘油等。

帮助扩散高浓度→低浓度而不消耗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主动转运需要消耗氨基酸和各种离子。

3.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主要通过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和辅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进入和离开细胞;大分子和颗粒物进出细胞的主要途径是胞吞和胞吐。

第五章电池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代谢:是活细胞内所有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细胞代谢:细胞内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许多化学反应。

酶:一种由活细胞(源)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活化能:分子从正常状态转变为易于发生化学反应的活性状态所需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①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Spalanjani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消化的功能;

②1836年,德国科学家王石从胃液中提取胃蛋白酶;

③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④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Cech和Altman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性质:大部分酶的化学性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地方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少数是RNA。

酶的特点:①高效:催化效率远高于无机催化剂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③酶需要温和的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当温度和pH值过高或过低时,酶的活性会明显下降。

第二节细胞能量的“货币”——ATP

1.ATP的结构缩写:ATP是三磷酸腺苷的缩写,结构缩写为:A-P ~ P ~ 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之所以被称为高能化合物,是因为其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储存了大量的能量。这种高能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过程中由于高能磷酸键断裂而释放出大量能量。

二、ATP和ADP的转化: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称细胞呼吸作用):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生成ATP的过程。根据有无有氧参与,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在各种酶的催化下,彻底氧化分解葡萄糖等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来说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完全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并通过酶的催化作用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如酵母和乳酸菌)的厌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6o2co2+6h2o+的能量

三、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2C2H5OH(酒精)+2co 2+一点能量。

C6H12O62C3H6O3(乳酸)+一点能量

四、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在线粒体):

现场反应产物

第一阶段细胞质

基质

丙酮酸,[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第二阶段的线粒体

基质

CO2,[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第三阶段的线粒体

内膜

产生H2O,释放大量能量,形成大量ATP。

动词 (verb的缩写)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

呼吸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一样

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点状内膜胞质基质。

有条件的氧,没有氧参与的多种酶,多种酶

物质变化葡萄糖完全分解产生

CO2和H2O葡萄糖没有完全分解,产生乳酸或酒精等。

能量变化释放大量能量(1161kJ被利用,其余被热能损耗),形成大量ATP并释放一点能量,形成一点ATP。

六、影响呼吸率的外部因素: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相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呼吸。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作用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作用越强。

2.氧气:如果氧气充足,无氧呼吸就会受到抑制;如果氧气不足,有氧呼吸就会减弱或受到抑制。

3.水分:一般来说,如果细胞有足够的水分,呼吸作用就会增强。但陆生植物的根如果长期被水淹没,根缺氧,无氧呼吸产生过多的酒精,会导致根细胞死亡。

4.CO2:环境CO2浓度升高会抑制细胞呼吸,这个原理可以用来储存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在生产中的应用:

1,种植作物时,应采取适当措施保证根系的正常呼吸,如松土。

2.粮油种子储藏时,风干、降温、降低含氧量,可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3.果蔬保鲜时,需要降低温度或降低含氧量,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来抑制呼吸。

第4节能源-光和光合作用

一、相关概念: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2.光合色素(在类囊体膜上):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素b(黄绿色)

色素

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色光。

叶黄素(黄色)

三、光合作用的探索过程:

(1)1648年赫耳蒙特(比利时),一棵2.3kg的柳树苗种在一桶90.8kg的土里,然后只用雨水浇灌,不用任何其他材料。五年后,柳树增重76.7公斤,而土壤仅减轻57克。指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源于水

(2)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在有绿色植物的封闭玻璃罩中,要熄灭点燃的蜡烛并不容易。把老鼠放在有绿色植物的玻璃罩里,老鼠不容易窒息,证明植物可以清新空气。

(3),1785,由于空气成分的发现,人们明确了绿叶在光照下释放的气体是氧气和吸收的二氧化碳。

1845年,德国科学家迈耶指出,植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起来。

④1864年,德国科学家将绿叶置于暗处,一半光照,另一半遮光。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叶片阴面的一半颜色没有变化,而露出的一半是深蓝色。证明绿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⑤.1880年,德国科学家斯奇尔曼用棉花进行了光合作用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气是从叶绿体中释放出来的。

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用同位素标记研究光合作用。第一组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18O 2;;第二组提供H2 O和C18O,并释放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自来水。

四、叶绿体的功能: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吸收光能的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膜上,在类囊体膜和叶绿体基质中含有许多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有:

1,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光饱和点后会降低。

2.温度: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

3.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速率保持在一定水平,不再增加。

4.水: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没有水,光合速率下降。

六、光合作用的应用:

1,适当增加光照强度。

2.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3.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4.温室用无色透明玻璃。

5.在温室种植植物时,白天要适当提高温度,晚上要适当降温。

6.多施有机肥或在温室栽培中放干冰,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七、光合作用的过程:

计数器

应该做

楼梯

条件光、色素、酶

位点在类囊体膜上。

实质性变更

分解水:H2O → [H]+O2↑ ATP生成:ADP+Pi → ATP。

能量变化光能→活性化学能in →ATP

黑暗

计数器

应该做

楼梯

节段条件酶,ATP,[H]

叶绿体基质

物质变化CO2固定:CO2+C5 → 2C3

C3的还原:C3+[H] → (CH2O)

能量变化:ATP中的活性化学能CH2O中的稳定化学能

总反应式

二氧化碳+ H2O氧气+ (C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