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怎么写?
一,教学目标
正确说出全文的结构,带着感情读课文。
◎学生通过大声朗读、阅读和品尝关键词,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自主合作交流,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习北方农民和哨兵团结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中的难点
通过大声朗读、阅读和品尝关键词,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自主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主义的表达效果。
第三,教学方法
会话,小组合作与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第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程
让学生谈论他们最喜欢的植物和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性格。互动两轮,引话题。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谈谈你读完后的感受。
2.让学生简要描述文章中主要写了哪些对象。
(白杨;人)
(3)认真阅读课文,深入研究。
1.朗读课文自然段1-6。请用一个词概括杨树的特点。
(非同寻常)
2.同桌合作。白杨有什么过人之处?
(生长环境:单调;形式:力争上游)
3.朗读课文7-9的自然段落,谈谈北方农民、哨兵等人的特点。
(生命力强;简单,坚强,奋进)
4.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从一棵树过渡到一个人的?
(象征手法)
(D)小组讨论、扩大和延伸
白杨树类似于北方的农民和哨兵。为什么这不是隐喻而是象征?隐喻和象征有什么区别?
比喻:喻体通常是具象的,它们在特征上是相似的;象征通常用具体来象征抽象的特征,两者所体现的性格和品质是相似的。)
(5)复习全文,总结作业。
请学生结合板书简述本文内容,然后结束课文。
作业:让学生再次思考他们最喜欢的植物,并用象征的方法写一篇200-300字的短文,在下节课分享。
五、黑板设计
第六,教学反思
本文由1940撰写。茅盾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为主的。这篇文章热情地赞扬了抗日战争中的士兵和人民。《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回到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到延安。我在延安讲学期间,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的精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通过歌颂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结合这一创作背景,学生将对茅盾的写作对象和写作风格的变化有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