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词类的灵活运用

《桃花源记》中词类的灵活运用:

1.渔民很不一样。

不一样:形容词灵活的用作动词,让我觉得很奇怪。

2.想穷。

贫穷:形容词用作动词,出现在。

3.处处雄心勃勃

池:名词用作动词和标记。

第四步:有才华。

通:形容词灵活用作动词,并通过。

扩展数据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序》,选自陶渊明集。本文以武陵渔父行踪为线索,将现实与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中和平幸福、自由平等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不满。

创作背景

陶渊明年轻时就有“济贫”的志向。然而他生活在一个晋宋易主的时代。东晋极其腐败,对外盲目投降,安身于江湖一隅。统治集团生活放荡,内乱不断,军阀连年争斗,苛捐杂税,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荡年代,陶渊明的志向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继承旧制度,实行门阀制度,保护贵族士绅的贵族官僚特权,导致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的穷人,祖辈父辈只担任过一等官职,家道早衰,当然是“志存高远,苦心孤诣。”

再加上他的性格正直坦率,清正廉洁,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所以与肮脏黑暗的现实社会矛盾尖锐,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艺兮元年(405年),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终于脱离了统治者,退隐乡间,长期隐居。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却依然关心国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帝公瑾为零陵王,改国号为“雍初”。第二年,刘裕密谋用被子闷死公瑾。这些不能不引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对刘裕的政权产生了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仇恨。但他无法改变或干预这种状况,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创造出一个与肮脏黑暗的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利益。《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