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美学四讲第一节什么是美学?
李泽厚
但首先,有审美吗?
美的现象有很多,但又各不相同。宋涛的海语,月光下的花,从服装到住房,从人体到艺术,从欣赏到创作……多么浩瀚,多么奇特,多么复杂,多么精彩!在这样一个包罗万象、变化多端的领域里,有没有、能不能有类似的东西作为思考或研究的对象?我们可以或者应该问这样一个笼统笼统的问题吗?世界那么热闹,那么多种多样,我们为什么非要找一个可能不存在的“规律”或“问题”来治理它,规范它,破坏它呢?这种“规范”或“问题”真的存在吗?这是“本质主义”的谬误吗?
这是美学一开始就遇到的疑问。
从很早到现在,一直有一种观点、看法或倾向,认为没有审美。美或美学不能也不应该是一门学科,因为在这个领域里,不存在认识真理之类的知识问题或科学问题,也不存在普遍必然有效的规律或客观规律。庄子早在两千年前就说过,各有各的美。人们看到强茂和李记很美,但鱼和鸟看到它们时都躲得远远的。“有两个妃子,一个漂亮,一个邪恶,邪恶的贵,漂亮的贱。洋子问他为什么,逆旅的少年对他说:“它的美是自美,我却不知道它的美;其恶是自恶,不知其恶。《庄子·三木》之美是主观的、相对的,因人而异。哪里有* * *可找?发现或建立美的或美学的规则、理论或科学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至于艺术,更是如此。黑格尔在《美学》开篇就列举了各种“反对美学的说法”,其中“因为艺术美诉诸于感觉、情感、知觉和想象,它不属于思维的范围,对艺术活动和艺术产品的理解需要一种不同于科学思维的功能。”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8页,商务印书馆,1979。这是因为,一方面,“想象及其偶然性和任意性——这是艺术活动和艺术欣赏的功能——不能归入科学领域”,另一方面,“如果纯粹的思维研究侵入”,就会破坏艺术美和观念与现实的融合。黑格尔把这些反对美学的意见称为“大众意见”,并说,“这些意见……在一些关于美的或美的艺术(尤其是在法国)的旧著作中是读不到的。”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9页,商务印书馆,1979版,这种意见至今仍强烈存在。在普通人(尤其是作家和艺术家)中仍然流行着美学不能成立,艺术不能也不应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许多作家和艺术家不高兴人们用猜测或逻辑闯入或询问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的创意世界。
同时,这种观点也以各种形式表现在一些哲学-美学理论本身中。
比如20世纪30年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在伦理学和美学领域提出的情感理论就是这样。英国哲学家Eier曾认为,所谓的伦理、美学等价值判断,其实只是一种情感表达,并不具有科学的真理性或客观的有效性。“你偷了钱是错的”这种伦理判断,其实相当于用一种情绪化的态度或者感叹号来说“你偷了钱”。偷钱与否是可以用经验证实的事实,但不是可以用经验证实的事实,所以不存在客观的真假。当你说偷钱是个错误的时候,那只是一种情绪化的态度。“审美词的用法和伦理词的用法完全一样。就像‘美’和‘丑’一样,它不是对事实的陈述,而只是某种感受的表达,一种反应。因此,如同在伦理学中一样,认为审美判断具有客观有效性是没有意义的。.....和伦理学一样,不能证明美学是体现知识的一种形式。”语言、真理和逻辑。伦敦,113-114,1950
Eier是这种观点的早期阶段,以l .维特根斯坦后期作品为主导的分析哲学认为,各种美学理论之间的争论,就像个人欣赏之间的争论一样,实际上只是用词的问题。“关于什么是美,简明而正确的答案是:美是许多不同的东西,但我们还没有很好地理解它,所以我们对它们使用‘美’这个词。”引自托马斯·穆尔诺《走向美学中的科学》第265页“美学的愚蠢在于试图建构一个原本不存在的话题...事实可能是根本没有美学,只有文学批评和音乐批评的原则。w .艾顿编辑。美学与语言,第50页既然艺术很难说是一种情感的感叹,那么唯一能用书面证据分析的就是批评。因此,美学只能是元批评或分析美学。当然,这些反对传统美学或者主张废除美学的观点和论调并不完全一致。比如Eier认为美学仍然可以研究美学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原因。比如有人认为历史上的美学理论在特定情况下强调艺术的某一方面仍然有积极作用等等。但总的来说,这一哲学流派否认美学可以作为一门关于价值判断的理论学科或哲学而存在,哲学本身在他们那里就是语言分析,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大多数关于哲学的命题都不是假的,而只是无意义的,所以我们根本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只能说它们是荒谬的。哲学家的大部分问题和命题都来自于我们对自己语言逻辑的无知。”参见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第44页,商务印书馆。因此,维特根斯坦认为,把美学看作是解释美是什么的科学是“可笑的”。引自薛华《黑格尔与艺术问题》,第13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版,美学与伦理学属于未定义的领域。比尔兹利等人的分析美学也在这一哲学潮流中流行。
应该承认,分析美学通过语言分析,对艺术欣赏和批评中的各种复杂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和科学的清理,使问题更加清晰,使人们不能再停留在模糊笼统的讨论中。特别是对暴露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美、丑、艺术、模拟、表现、形式主义、现实主义等等,做出了贡献。哲学、人文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词汇大多来自日常语言,歧义、隐喻、歧义十分突出。美学和文论中的很多命题和论点,尤其是这种论点的混乱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比如前几年关于形象思维的热烈讨论,就相当典型。经过长时间的争论,“形象思维”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包含哪些不同的含义,并不清楚。分析哲学确实可以帮助人们做出一些非常必要的澄清,使人们习惯于严格地、科学地使用概念、词语和句子。这在当今中国学术界尤其值得提倡。在美学和艺术领域研究词、句、用法和意义仍然是一项巨大的任务。
但另一方面,没有必要因为噎着而不吃,没有必要因为词语概念的模糊而取消审美的存在;就像不是因为审美艺术领域突出的个性差异和主观自由,就干脆否定了研究它的可能性。事实上,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质疑和反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严格证明传统意义上的美学不能成立或者不存在。分析美学并没有真正取消任何传统的美学问题。相反,从古至今,关于美的哲学、美学、艺术的探索、讨论和研究一直不绝于耳,很多时候还相当繁荣。可见,人们仍然需要和要求这种讨论,希望了解什么是美,以及审美经验和艺术创作欣赏的一般问题或因素。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人心永恒的有形追求吗?还是各种艺术现象促使人们“经济地思考”,关心同样的规律?……
维特根斯坦认为“美学的神秘是各种艺术对我们的影响的神秘”。艺术不是私人心理,是公共游戏。游戏虽然不规则,但有参与者必须遵守的规则。而这种艺术规律又与一定的生活和文化息息相关。维特根斯坦说,“为了理解审美表达,我们必须描述生活方式”,“我们用作审美判断的词语在我们称之为一个时期的文化中具有复杂但肯定的作用。为了描述他们,或者描述人们所说的教育兴趣,我们必须描述一种文化。”也就是说,美学领域中的许多词语和概念及其在这种语言中的使用规则,都与某种文化和生活(维特根斯坦称之为“实践”)密切相关。所以,要想理解很多关于审美和艺术的词汇和句子,以及使用它们的规律和意义,就必须对文化和生活进行细致的研究。
由此可见,从现代哲学的宠儿——分析哲学的角度来看,分析的话语也会倾向于或归结于分析文化、生活和社会。因此,今天的美学不仅成为“元批评”,即批评原则的语言学研究。与此同时,另一方面,艺术史和艺术社会学的具体研究已经远远超越了美学,占据了首要地位。因此,尽管分析美学或元批评仍然是需要的,但事实是它不能取代所有的美学,也不能取代或禁止对艺术和审美现象的经验科学研究。这正如托马斯·芒罗早先描述的那样: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美学沿着科学和自然主义的路线迅速发展:它包括艺术的一般理论,并试图综合来自各种有用来源包括心理学、文化史和社会科学的关于艺术和相关经验和行为的事实报告。.....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越来越看到艺术品味的巨大变化,以及不同文化群体和个人的美。走向美学中的科学,第263页……
但是美学是艺术社会学吗?
关于美和艺术的谈论或描述,从古至今,都没有必然的联系。古希腊谈艺术不涉及美的概念,谈美不提艺术,中国也是。今天,欣赏风景的审美愉悦和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批评也可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美与艺术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那么,将美学完全归结和等同于艺术社会学,是否过于草率或过于片面?
那么什么是审美呢?
中文“美学”一词来源于20世纪初的日本(赵敏中江译),是对西方美学一词的翻译。“西方语言”一词最早是由鲍姆加滕在18世纪使用的。他把这个原本表示感觉的希腊词转移到感性认识的主体上。所以,如果用中文翻译更准确的话,“美学”这个词应该是“唯美主义”,指的是研究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感知。但这是惯例,现在很难“正名”。关于美学的定义,目前国内流行的主要有三种类型:(1)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2)美学是研究艺术一般原理的艺术哲学;(3)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科学。在我看来,( 1)和(3)都有同一种语言重复的问题。前者(“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学科”)在汉语中用同一种语言重复,意思是没有说。后者(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科学”)在西方语言中也是如此。审美关系是一个极其模糊的概念。什么是“审美关系”?我不知道,这正是美学需要讨论的。用它来定义审美就更混乱了。(2)太窄太宽。现实生活、自然美和许多审美现象不属于艺术,但仍属于美学研究的范围。比如美育不仅是艺术教育问题,也是科技中的审美问题,等等。另一方面,一些艺术问题,一些艺术的一般原理,比如艺术与政治的关系,都不是美学研究的对象。可见这三种说法和定义都不完善,不准确。至于美学,它是一门研究感官享受和愉悦的学科,是一门研究形象的科学,是一门价值哲学...诸如此类,就更模糊了,说明不了问题。
与其先找一个美学定义,不如看看这个学科的具体历史和现状。虽然时至今日,关于美学的对象、范围和内容一直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和争论,但无论美学这个术语出现得多晚(西方到十八世纪,中国到辛亥和五四前后),从历史上看,正如刚才所说,自古以来就有关于美和艺术的哲学讨论和理论探讨,就有今天美学所研究的对象和理论。这类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或两个因素,与上述三个定义相对应,确实构成了迄今为止美学的两个组成部分。有人认为现代美学是由德国哲学、英国心理学和法国文学批评构成的(J. Stonitz)。有人认为美学包括哲学、心理学和客观对象分析三种研究(H.S .朗菲尔德),或者说美学可以分为形而上学(定义美)、审美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种研究...我觉得这些观点符合美学的历史和现状。所谓美学,从来都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的结合,相对完整的形式是结合,否则就是混杂或者拼凑。在这种结合和混合中,往往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一些哲学,一些艺术理论,一些审美心理学,等等。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美学理论、派别和现象。
就当今世界而言,欧美流行和主导的是分析哲学美学和艺术本体论美学,主要讨论、研究和解释艺术是什么,包括起源于德国的解释学和目前在美国的制度论。在苏联东欧,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美学和文论,包括著名的卢卡奇。在东方,日本似乎被德国美学所主导,而中国则被来自苏联的“马列主义美学”主导了几十年。
那么,我们对美学的基本看法是什么?
多样化。我曾经认为,“真理是由许多方面组成的整体。所以,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要求去接近它;途径的层次和侧面可以不同,追求的目标也可以不同”;“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多渠道、多目标、多问题、多要求、多方法,相辅相成,相互提高。”
审美也应该如此。
多元化标志着包括哲学在内的统一完整的体系或体系的永久消失和不建立,哲学只是提供一种观点或概念,将不再是一个包罗万象、解释一切的完整体系。哲学和美学不应该也不会固定在同一个雕像上,所以可以也应该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式、不同方法出发的美学,有不同的美学。这不仅是理论上的区别,也是类型和形式上的区别。不同的形式和类型与不同的理论有关,但不是一回事。同类型或同形式的美学仍然存在着根本性的理论分歧。这里的多样化主要是指种类和形式上的差异。例如,美学可以根据多样化的不同形式分为不同的类别,有以下两个表:
(略)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分类都只有相对意义,总有一些牵强附会、不完整、不确定和GAI的地方。各种类型之间的相互渗透、制约、分化、综合等关系极其复杂,不是图表所能表达或概括的。实践美学和基础美学有着广阔的领域和对象,并将进一步分化、细化和专业化,会形成一些只有少数专家才能进入或理解的专门学科或科学,会产生一套自己的词汇、语言、概念和公式,远非一般大众所能参与、理解和感兴趣。
可见,没有统一的审美,也没有单一的审美。美学已经成为一个不断增长、相互依存的游戏网络,它是一个开放的家庭。
因此,追求或寻求一个统一的美学定义是徒劳的或无意义的。我之前说的“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只是从哲学的角度对当前美学中一些现象的描述和规定。相比较而言,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但是哲学要大众化,哲学美学不是专门的美学。因为哲学不是科学,也不仅仅是对语言的分析。主要是探索生活的真相或者说生活的诗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寻求那种生活的真相,理解那种生活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