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与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1925)

独立寒秋,湘江北,橘子洲。

只见山红遍处,层林尽染,河水湛蓝透明,百战不殆。

鹰击长空,鱼浅,各种霜争自由。

寂寞,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我带了一百对情侣去旅行,回忆过去的岁月。

只是同学和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方遒。

指点迷津,鼓舞人心的话,那年在万户侯的污垢。

你可曾记得,你在中流击水,海浪拦住了飞舟?

毛泽东这个词首次发表在1957年1月的《诗歌杂志》上。

给…作注解

沁园春:词牌名,因东汉沁水公主园而得名。

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

葛:大船。

同学与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1918年,毛、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嘿:强。

停:停。

对书名或背景的注释

1925年秋,湖南巡抚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离开长沙去了广州。这个词大概是他离开长沙的时候写的。

长沙沁园春赏析

作者:天地一星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包括“意”和“象”。这里的意义是指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形象是指作为创作对象的客观形象。诗歌的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意象的融合,而意境是各种意象创造组合而成的诗歌艺术境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瑰丽,意象瑰丽,意境高远。笔者认为,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词,或许可以另辟蹊径,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沁园春·长沙”二字的意象美,在景物的选择上凸显。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辽阔,或壮丽,或雄伟。以“看”字为例,山中有“层林”,河中有“百舸”,空中有鹰,水中有鱼。从景物的状态来看,有静态的火红枫林,也有动态的“奔涌”“百舸争流”等等。作者从远观到近观,从仰视到俯视,天高云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挫万物于笔”(陆机《文赋》)。

作者对景物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立意的制约,古代文人的“悼秋”、“伤秋”、“叹秋”等诗句是由其特定含义决定的。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寓意是断肠人在天涯,选取的意象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杜甫的《登高》把寓意建立在“万里哀秋”、“苦尽甘来”上,所取的意象自然离不开“哀猿”、“落木”。毛泽东的构思积极进取,他所取的“象”自然是生机勃勃的景色,如万山、层林、白鸽、雄鹰、游鱼等等。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还体现在意象的表达上。形象的选择很重要,但形象的表达要更巧妙。诗人作品中的形象不应该是客观的素描,而应该是“动画形象”(康帝)。为了给《沁园春·长沙》中选取的客观意象“注入”更多的生命力,毛泽东十分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海滩》中以“看”字为首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万林尽染”。诗人既表现了山、红、水、绿的静态景色之美,又刻意描写了事物的动态壮美。《百争流》中的“争”字,为碧绿无尘的江面增添了昂扬进取的气息,生动展现了千帆争奇斗艳的热烈场面。由于《鹰击长空》中“击”和“向”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的使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了万里长空中雄鹰飞翔的敏捷和清澈见底的河水中鱼儿游动的欢快和自由。如果把“击”和“翔”换成“飞”和“游”,就表达不出鹰展翅飞翔时的敏捷。诗人在《万种霜天争自由》中对“静”字的运用,强烈地突出了寒冷的秋天里万物的蓬勃生机,使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真挚的赞美。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诗歌意境的内涵不仅包含在一个意象中,还体现在意象的组合中。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根据美的规律,将单一的意象组合成有机的、时空的、层次分明的画面,使其具有连贯、对比、对照、暗示的功能,向读者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传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诗人常常用许多方法来实现意象的组合。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主要采用并置和辐射的手法。

诗歌意象的并置,如同焦平面的蒙太奇,主要是以并置的形式将单个意象相互并置,从而形成整个词的“复合意象之美”,即组合之美。《上海滩》中始终以“看”字为首的一组意象群,整体上呈并列关系。诗人以并列的方式组合意象,讲究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形成了色彩斑斓的“湘江秋色图”。再如第二首诗中回忆的前世,也是成对并列,突出了青年革命家奋发向上、敢做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的“青年学生画卷”。

诗意意象的辐射是指以群体意象中的一个意象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形成一个意象群。以“看”字的七句话为例。在中心意象“万种霜天”的辐射下形成“万山”、“层林”、“白鸽”、“雄鹰”、“游鱼”等意象,《下谭》中“指点江山,励志言”两个并列的复合意象也在典雅之中。从整个词来看,中心意象应该是“独立冷秋”的“我”,其他意象都是在这个中心意象的“辐射”下形成的。在这里,以宽广的胸怀看风景的人会成为“风景”,是一幅壮丽的“伟人图”!

摘要: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以其典型的意象、生动的表现、巧妙的意象组合,创造了崇高的意境,形成了瑰丽的画面,使该词具有强烈的审美效果。

参考资料:

新华网汉语教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