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解读
屈原《离骚》详解
《离骚》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和独特的风格。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离骚塑造了一个清纯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在楚辞出现之前,中国的诗歌基本上是大众创作。我们知道《诗经》大部分属于民歌,是佚名作品。经过口口相传,是集体创造的。总的来说,最早的民歌内容比较简单,句式和篇幅都比较短。因为是集体创作,虽然也有闪耀着作者个性的作品,但没有一个人像屈原那样,用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让整个人生在作品上打下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向我们展示了一座充满爱国激情、崇高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的伟大诗人雕像。就这样,诗人屈原本人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艺术形象,典型的不朽的爱国诗人,对后世有着无限的感召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屈原出现之前,中国的诗歌基本属于民歌时代。只有在屈原出现之后,中国文学史上才开始出现诗人,出现了集中体现诗人个性的诗歌。
2.《离骚》是一部积极浪漫的作品。它吸收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古代神话。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其特点不在于如实地描述现实,而在于表达作者的激情、对理想的强烈追求以及现实所激发的对现实的反叛精神。从文本结构来看,前半部分着重描写诗人自身的生活经历和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四组矛盾的形式。第一组,“内在美”“修能”“日月忽不溺,春秋取其所。”时间流逝的矛盾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切追求。第二组,三篇之后,尧舜的“纯洁”、与杰、周的“美、丑、善、恶”相矛盾,表现了他的政治理想。但诗人的人生追求、政治欲望、“惧朝廷之败”、“继前王之踵”的政治目的和“窃党之乐”、“走狭道避危”的宫廷政治环境,形成了深刻的第三组矛盾。通过这种对立,突出了诗人不顾自身,对国家命运的赤诚之心和殷切希望,与“无视真理”和“因背叛而愤怒”的苦难构成了更深层次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层层矛盾冲突的递进结构中更加尖锐深刻。我们看到诗人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受升华为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不可调和的斗争,用一些新奇的比喻和夸张的描写,表现了善与美的崇高、恶与丑的卑劣、光明与黑暗的不可调和的差别,从而呈现了一个时代的全貌,启迪了人们的认识,给人以正确的爱与恨,激励人们的心灵由善而美。
在《离骚》的后半部分,诗人以幻想和虚构的境界形式写出了深刻的内心世界。诗中用天地的描写,希望与失望的曲折,充分揭示了内心的压抑,表现了诗人周围环境的黑暗与寒冷,表现了诗人杰出的奋斗精神。在这一部分,我还特意从神话传说中汲取丰富的意象,通过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组织在一起,构成了源源不断的生动情节和精美画面。也就是用神话般的想象来表达一个抑郁症患者灵魂中对真理的追求。在寻址钟华后,因为感觉到钟华的肯定,他上下求索,四处奔波:
朝始于苍梧,夕至户县顾。如果你想少留这点精神,白天会突然变成黄昏。我命何谨慎,盼之不迫;鲁曼曼琪修远Xi,我会上下搜索。喝完咸池里剩下的马,总剩下的绑在芙蓉花上,断了就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羊就好说话了。前有王澍为先锋,后有费廉为下属;鸾皇先警告了禹,但告诉禹不要吃它。我让风鸟翱翔,紧随其后的是白天和黑夜;乱世佳人暾其别离Xi,英俊的云霓走向皇家。纷争总是时断时续,点点都离不开。
我们看到这里有很多神话中的人和事。比如何(太阳神)、王澍(月神)、绯莲()、红龙()、凤凰、)等。这个神话里的人和事,都是诗人自由驱使的。此外,还出现了一些神话中的地名,如所谓的郡园(古代神话中昆仑山有一个悬在空中的花园,称为“郡园”)、孔夷、仙池、天津渡(指天河渡口)、周舟等,都是他曾想象过的。这种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力,古今少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大量运用古代神话传说,却不受原著故事的束缚。不像后来的一些作品,他们只用神话作为典故。他不仅以那些故事为典故,还以众神中的神灵和圣物为活的意象,参与诗人游仙的活动。这说明诗人通过某种自由的想象加工,把原有的神话写成了新的情节,使这些神话传说服从于他所要表达的新的抒情主题,成为诗歌意境的一部分。这种表现手法无疑让幻想更加自由。比如最后一段,可以说是他带着一只凤凰一只凤凰飞上了天。这是一次嘈杂的车马之旅。转昆仑,过流沙,指西海,忽止于楚国之上,不忍离去,故将全诗推向高潮,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和情操。
由我道夫昆仑Xi,修远之路绕流,云霓之悲扬,玉之花开。王朝始于天津,夕至西极;凤凰之翼,是负重展翅高飞的翅膀。突然,我走在这流沙中,顺从赤水,说服小龙做梁金锡,召见西帝卷入其中。到修远有多难,让所有的车都等你,路不好的时候左转,一段时间指向西海。其余战车乘千骑,齐豫软驰,驾八龙之曲,举云旗如蛇。克制自己的野心,欢度节日,这就是高驰的魅力:弹九歌跳舞,聊假期,和她玩得开心。我升任皇帝,突然来到亡夫故里,臣子为马怀西难过,我却做不到。
这段话非常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思想和信念。如果不依靠神话,对神话素材进行改造和构思,就很难实现。
高尔基曾指出,文学中所谓的浪漫主义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消极的浪漫主义,一种是积极的浪漫主义。消极浪漫主义的特点是用幻想、虚构甚至神秘主义来扭曲现实、粉饰现实,引导人们向现实中不合理的东西妥协,或者引导人们逃避现实。积极的浪漫主义虽然也充满了幻想、夸张和怪异,但在内容上仍然真实地反映了现实,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现实,特别是唤起人们对现实中不合理事物的抵制。这首诗就是这样一个积极浪漫主义的例子,是中国文学中积极浪漫主义的始祖,非常珍贵。
第三,在诗歌的形式和语言上也有很大的创造。《离骚》的形式是吸收和借鉴了南方楚地民歌而写成的,但也吸收了当时盛行的新的散文文体。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将诗加长,扩展了结构,既增加了内容,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事实的叙述,孤独的表达,甚至幻想的描写交织在一起,波澜壮阔,完美生动。
此外,从诗歌的语言来看,诗歌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和口语,“Xi”一词是最常用的。“Xi”这个词的古音是“哈”,是感叹词。“Xi”是当时民歌中常用的口语词,尤其是在楚民歌中。这不仅增强了诗中吟诵的抒情氛围,也大大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全诗文采绚烂,比喻丰富。全诗每一部分都优美动人,合在一起就是一座宏伟、和谐、完美的艺术殿堂,给人以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鲁迅先生曾在《中国文学史大纲》中评价屈原的《离骚》,说《离骚》是“振聋发聩、气势磅礴的发言,杰出一生”。另外:“与《诗》相比,它的文字很长,思维很不真实,文笔很优美,目的性很明确,发自内心,不循规蹈矩。.....它对后来文章的影响甚至超过300。”说明历史上《离骚》的影响大于《诗经》。可见鲁迅是高度肯定《离骚》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杰出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