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知识谈谈对普通动物学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
如果研究意识的起源,首先要研究意识的种子:感觉。中国的两本书告诉我们,单细胞生物具有运动、消化、呼吸、排泄、诱导和繁殖的功能,这些功能与觉醒意识并存。因此,大意识认为,在生命进化发展过程中,能够保证生命各种生理功能正常运转和不断进化发展的关键机制是觉醒的有意识控制和引导。这就是意识的种子,所有后来的意识,包括人类文明意识,都是从这颗种子中成长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生命中,单细胞生命中的可兴奋本能就是这种感觉意识的原始状态。中国的两本书明确揭示了原始动物从眼点、嗅甲、耳窝等简单的神经组织向高等动物的眼、鼻、耳等复杂器官的进化,包含了生命感觉意识向多职业方向的发展、进化、成熟和完善:感觉反应功能日益发达,对生活环境中各种变化和刺激的反应能力不断增强,采取的行动越来越快。后来动物的神经系统愈合出了大脑,眼睛有了成像的功能,感觉被神经记忆复制,产生了感知。动物的意识已经从原始的唤醒感觉进入记忆感知阶段。这时,随着眼睛成像功能的发展,大脑中诞生了对事物的表征。就这样,低级动物进化成了高级动物,大脑意识对刺激感、知觉和表象有了综合应用能力,动物心理得到了长期的孕育和强化。这是动物心理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自我发展的过程。普通动物学揭示了低等动物的神经刺激组织向高等动物的复杂器官进化发展的科学过程,构成了意识进化的物证。在《生命科学导论》中,这个物证包含了信息的遗传密码。这个密码是怎么存在的?《生命科学导论》有很多具体的说明。所谓遗传密码,其实是动物神经系统在受到有意识信息刺激时的应激本能。动物运动成长和世代进化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信息刺激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说,生命生长进化的密码就是生命在有意识信息的刺激下自我完善的能力。“获得性遗传”理论看到了这种能力,却没有看到意识的过程;宗教的历史看到了意识的过程,却不明白那是生命神经系统的意识行为,愚蠢地归结为上帝。
地球上原本没有意识,意识是一种随着生命的出现而作为双胞胎出现的“现象”。但自意识现象出现以来,生命在其感觉和感知功能的引导下,经历了三四十亿年的漫长进化过程,才到达今天人类意识统治地球的时代。这个进化过程太长了。所以,它甚至很久都不知道自己的祖先。为了研究意识进化的这一漫长历史,我们必须根据意识自然进化的程序将感觉、知觉和表象分成三个元段:
一、意识的生理起源和发展。
根据中国两部著作《普通动物学》的考证,32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古细菌和蓝藻,到6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上爆发了生命,产生了许多无脊椎动物、三叶虫和藻类。我们不妨以此为界,把6亿年前的26亿年仅仅看作是受刺激的感觉意识产生、进化和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感觉意识的原始阶段。6亿年后,感性意识慢慢诞生,这是意识的发展阶段;3亿年后,爬行动物进化出图像意识,这是动物意识发展和完善的阶段。现在,让我们根据自然进化发展的这三个元阶段进行考证,动物意识进化的真实历史就会出现在我们眼前。
第一个元阶段,原始觉醒意识和感官意识阶段。
根据普通动物学的研究,26亿年的漫长地质年代,从32亿年前到6亿年前,是地球生命从应激意识向感官意识进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也是一些细菌和藻类向运动和无脊椎动物进化发展的阶段,占据了生命进化史的70%以上。可见原始意识——从原始生命细胞器的激活功能到复杂的多细胞感觉功能的进化过程是多么的艰辛和漫长。它的孕育过程是多么不可想象。这是意识发展的第一阶段,完成了从兴奋性到感觉性的演变。在这个阶段的后期,感官意识成为动物生存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可以把感官意识称为地球的原始意识,或者简单地称为“元意识”。刺激意识是这种元意识的开端,是感觉意识的原始状态,是感觉的胚胎。这个胚芽要从“原始单细胞生命”的“兴奋性”说起。
第二阶段,原始的感官意识进化为感性意识阶段。
根据普通动物学的研究,从原始生命到5亿年前奥陶纪脊椎动物的出现,再经过志留纪和泥盆纪到4.05亿年前两栖动物的出现,是动物感官意识向感性意识进化的主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两栖动物的辐射发育中,视觉器官、嗅觉器官和听觉器官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和进化,特别是两栖动物的视觉器官已经初步呈现出与陆生动物相似的特征。他们的大脑已经被分成了五个部分,而且大脑的体积还在不断增加。中脑背面发育有一对圆形视叶,是两栖类的视觉中枢,也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在此期间,两栖动物已经获得了大脑神经系统的简单记忆能力、复制能力和回忆能力,对运动光影成像的反映能力也不断增强,成为其捕捉食物能力的最高智能。这标志着高级动物已经完成了从感觉意识到知觉意识的进化。他们的“获得性遗传”已经包含了感性意识的信息代码。他们成熟的器官和大脑已经获得了知觉意识的功能。感觉和知觉的记忆成为当时地球上动物进化的成功范例。这种感知能力的诞生和积累又用了65438+亿年。此时,具有感觉和感知两种功能的动物,生存能力大大提高。在这一时期的后期,两栖动物主要依靠感知生存,拉开了猎物与捕食者的距离。在动物猎物和捕食者的竞争中,感官和感性意识得到了极大的进化。所以我们把知觉记忆意识作为生命感觉意识发展的第二个元阶段,所以称之为“知觉意识阶段”,是动物进化发展出来的“基本意识”。与感性意识相比,感官意识是被动的,感性意识是主动的。视觉器官的进化不仅提高了感觉意识的灵敏度,而且极大地催化了知觉意识的记忆功能,使动物的感觉体具有了对远处移动的光影进行判断、识别和记忆的能力。此时地球上靠视知觉功能生存的生命物种已经获得了高度的自由度。这个物种可以记住感知到的物体的特征,当物体出现时,它可以在没有身体接触的情况下,通过眼睛的感知和判断来决定攻击时间。这样,有意识的动物就拥有了生存进退的斗争主动权。因此,感官和感性意识的综合应用决定了动物生存技能和能力的新高度。
第三阶段是意象意识阶段。
根据普通动物学的研究,从石灰岩期后的3.45亿年到白垩纪前的6543.8+0.35亿年,是爬行动物的辐射发展阶段,也是大型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灭绝阶段。在这个阶段的中后期,出现了鸟类和原始哺乳动物。这一时期的生命意识在眼睛成像的操作中产生了“图像意识”。意象意识是生命意识进化发展中的一次革命性飞跃。自此,表征作为意识独立存在的关键环节,在地球高级动物的大脑中诞生了。它的诞生标志着动物意识已经发展到了“高级阶段”。《普通动物学》说:爬行动物大脑各部分并不完全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延髓发育出一个颈曲,大脑半球的体积明显超过大脑其他部分。虽然扩大和增厚的主要部分仍局限于大脑底部的纹状体,但其重要性与中脑视叶相当。这说明从爬行动物开始,它们的意识反射就有向大脑集中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发展表明,爬行动物的视觉器官——眼睛具有活跃的上下眼睑和瞬膜,泪腺已经出现在乌龟、鳄鱼和蜥蜴身上。眼球的结构也很典型,通过改变晶状体与视网膜的距离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来控制视力的调节。晶体呈扁圆形,适合远视。其周围的“赤道”与悬六芒星晶体的睫状肌相连,不仅可以移动晶体的位置,调节视距,还可以改变晶体收缩时的凸度,使其变圆,适合近视。鼻甲骨首次出现在爬行动物的嗅觉器官中,覆盖有嗅觉上皮,胚胎外耳(耳道)出现在它们的听觉器官中。它们的巨大进化表明,它们的意识完全可以通过眼睛的成像功能、嗅觉感知功能和听觉判断功能,在大脑中综合事物的综合表征。通过对这些表象的记忆,它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在自然食物链中哪些食物是它们可以捕食的,哪些敌人是它们必须避开的。这样,他们的生存获得了意象意识指导下的反应模式,这显然构成了一种新的生存能力。作为动物意识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进化在这里完成了。这之后的演变就是如何利用这三种意识形态形成心理学的过程。
通过对上述生命意识三元段的考证和挖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说感觉是意识从无到有的开始,那么知觉就是感觉的深化和记忆。而这种感觉,知觉记忆,无论是感觉还是知觉,都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和知觉来认识环境,了解周围的事物。所以他们都是盲人,不可能了解客观事物的整体面貌,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只有在外貌意识诞生之后,情况才有了突变。表象是眼睛对“光”和“影”的反映所构成的具体事物的形象。它既是感觉和感性意识的基础,也是对象的整体轮廓。所以外貌意识一诞生,主观和客观的距离就立刻产生了。它使动物对环境的认知有了质的飞跃。动物将整体形象与各个感觉器官感知到的零散印象结合起来,在大脑中合成具体事物的表征。这样,意识就从一个分散的感觉演变成了一个综合的整体。它克服了感官直接接触的局限,产生了认知距离感。因此,我们说意象意识的出现是生命意识史上的一次革命性飞跃。至此,生命意识经历了其自然发展的三个阶段,为后来动物心理意识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这样,感觉、知觉和表象这三种意识形态就成了后世动物心理意识和人类心理意识的三大基石。直到今天,高级动物和低级动物的区别仍然是用这三种意识形态来衡量的。只有感觉有意识的人才是低等动物;有知觉意识的是中型动物;高级动物才具有表象的心理意识。利用意象意识形成敏捷心理的动物是灵长类。
这是动物意识进化发展的过程,为人类文明意识的出现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