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的写作启示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或使用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作文可分为限定作文和非限定作文。如何写好作文?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话题作文的写作灵感。欢迎阅读收藏。

“提示材料+话题+写作要求”是近年来高考话题作文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以前人们似乎过于注重“提示性材料”和题目作文特有的“写作要求”。但往往忽略或淡化“话题”本身的性质和类型。其实话题作文中的“话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适当的关注会让我们对话题作文的考查更加准确。从各地的高考题和模拟练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类“题目”。下面就用具体的例子来谈谈这些题目对我们写作的启示吧。

一、观点话题

如果把从提示性材料中得出的一个结论,或者是命题人在理解材料时获得的一点感悟,作为题目作文的题目,那么我们称之为“观点题目”,或者是“线性题目”。比如1998的全国高考作文,要求以“坚韧——我追求的品格”为题写一篇文章,这就是典型的观点题。这类“题目”的考查比较宽泛,只要对照自己的选材,自己写的内容是否符合题目的观点,就不能违反,也不能偏离。20xx年全国高考作文测试:请以“答案是多彩的”为题写一篇文章。“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题目,是暗示性材料揭示的一个道理,一个观点,启示我们一定要围绕这个中心来选择和组织材料,沿着“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条线向前延伸,不能偏离航向。写记叙文要能体现这个中心;写议论文的时候,要能论证这个中心。顺着观点,线性延伸,是写“观点题目”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关系话题

有些题目的暗示词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物体,所以命题者在编题目时可以把这两个事物和物体组合起来构成一个题目,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关系型题目。对于这类题目,我们在审题的时候需要揭示两者的关系,不能疏忽,否则可能会跑题。例如:

一个不抓大鱼的渔夫。

“享受生活,不要和别人比。”

有一个人在河边钓鱼。他抓了很多鱼,但每次抓到一条,他都用尺子量一量。只要这条鱼比尺子大,他就把它扔回河里。

其他渔民不解地问:“别人都想钓大鱼。为什么只有你一个人把大鱼扔回河里?”那人轻松地回答:“因为我的锅只有一尺大,太大的鱼都装不下。”

请以“鱼与欲望”为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至少800字。

提示性材料中涉及的“鱼”是具体而真实的,但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对其进行转化和引申。显然应该比作“物质生活”、“生活享受”或要完成的任务,“欲望”就是人们对这种生活或任务的渴望。于是,“鱼与欲”的关系就变成了欲望与享受的关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鱼和欲望之间还有一个本质内容,那就是自己的忍耐力,因为耐力制约着鱼和欲望,超越自己忍耐力的欲望是不现实的一厢情愿。所以,我们不妨用一句更通俗的‘话’来解读这个话题:办大事的能力有多大。

第三,范围话题

题目不表明任何观点,也不提供几个事物或现象的比较,只是圈定了写作的范围。至于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和态度,可以因人而异,自由度很大。这种题目其实就是“范围题目”。比如1999全国高考作文题目:请以“如果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范围写一篇文章。

“范围话题”相当于为我们的写作画了一个看不见的圈子,让我们所有的创作活动只能局限在这个特定的圈子里,无法超越。根据这一要求,对比上述材料,可以发现,我们所写的内容,只要在“如果记忆可以移植”的具体范围内,都是符合要求的、相关的;换句话说,我们写的东西一定要讲“记忆移植”。至于具体的写法和角度,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你可以从正面肯定“记忆移植”的积极意义,也可以从负面想象“记忆移植”后可能产生的后果。等等等等,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空间。

四。对比话题

有时话题作文的暗示性材料会涉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现象或态度,命题者可能以此作为作文的话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比较话题”。比如20xx年北京和安徽考卷里的作文:

水手最喜欢的是抛锚激起的白浪...最让他开心的是抛锚时链条发出的噪音...一个盼着出发,一个盼着到达。

“一个人希望开始|一个人希望到达”。如何看待诗中的“出发”和“到达”?请写一篇关于这个话题的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在考察“比较题”时,不能像过去写议论文那样,肯定一个方面,否定另一个方面;没有必要两者兼顾,完全可以只涉及其中一个。像上面的作文题,是“出发”还是“到达”;都是值得肯定的,都有解释的理由,因为都是对海员的一种期待,根本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但遗憾的是,有些同学对此视而不见,干脆从两者的缝隙中扯出一个所谓的观点;这无疑是自我克制。其实完全可以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来进行实际的写作。但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怎么选,都只能是给定题目的一部分,不能另设题目。不管用什么风格,都要说“为什么”。

因此,在话题作文中,“话题”的性质和类型与提示性材料和写作的要求是一样的,仔细审视它会给我们的写作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所以,我们不得不关注题目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