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检察院招聘法律基础知识有哪些问题?
一、是非问题
1.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成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2.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法治是我们的目标”。╳
我们的民主是人民代表大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该优先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7.民主和法制取代个人专断的行政管理是政治领域现代化的里程碑。√
8.CPPCC是国家立法机构。╳
9.邓小平提出了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相结合的策略。√
10.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1.立法应侧重于规范政治活动的法律。╳
12.改革的最终成功取决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13.监督是遏制腐败的关键。√
14.坚持法治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15.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的基本方略,是随着农业文明的兴起而出现的。╳
16.社会主义法治最基本的价值原则是发展。╳
17.法律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和协调的有机体。╳
18.中国最大的现实是发展生产力。╳
19.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任务。√
20.在中国有立法权的是中央委员会。╳
21.配套法律是指一部法律颁布后,还需要颁布一部或多部相关法律才能实施。√
22.实施细则是指法律颁布后,国家行政机关和地方权力机关为了便于实施和具体操作,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制定的详细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23.中国最大的法源是法律。╳
24.立法权的统一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25.体现和保障人民民主,必须树立法律的权威。√
26.党的政策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
27.法治的特点根植于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
28.法治的核心部分是针对国家权力本身,要求对权利进行监督和制约。╳
29.程序正义是指法院按照法律规定的特定顺序、方式和程序正确处理案件。√
30.市场经济是自治经济,即承认和尊重市场参与者的意志自治。√
31.市场经济要求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和市场国际化。√
32.法治是法治的基础和本质。╳
33.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办事的统一。√
34.精神文明分为思想道德方面和教育科学文化方面。√
35.精神文明是指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在精神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文明成果。√
36.社会主义法制的唯一要求是违法必究。╳
二、选择题
1.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a)。
A.民主法制b .无产阶级专政c .中国的领导* * *生产党d .政治协商制度
2.发展民主政治,完善民主政治,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和前途。
A.政策b习惯c法律d道德
3.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出发点是确认和保障(C)
A.中国* * *生产党的领导人b .公民义务c .人民民主权利d .改革开放
4.社会主义法制要求的核心是(D)。
A.制定法律b .公正审判c .加强仲裁的作用d .严格依法行事
5.加强法制重在(c)。
A.制裁b .拯救c .教育d .改革
6.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以(一)为突破口。
A.精简机构b .高薪养廉c .加强监管d .注重服务
7.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经济秩序是通过(b)来形成和维持的。
A.法治b .法治c .民主d .道德
8.只有在条件(c)下,社会对法治的需求才会产生。
A.商品经济b .自然经济c .市场经济d .计划经济
9.在法治国家,法律要想实现其社会功能,首先必须形成独立合理的(B)。
A.主体设计b .运行机制c .社会保障d .宏观调控
10.制定军事法规的机关是(C)。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 .国务院c .中央军委d .国防部
11.要树立法律的权威,首先要树立(一)权威。
A.宪法b .法律c .行政法规d .部门规章
12.法治的功能在于(D)。
A.巩固执政基础b .发展民族经济c .建设精神文明d .保护公民的自由权利
13.我国的权力属于(b)。
A.公民b .人民c .主席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4.市场的法律原型是(b)。
A.产权证b .合同c .侵权d .亲权
15.市场经济的命脉是(D)。
A.政治统一b .市场统一c .社会保障改善d .竞争
16.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A)
A.中国* * *生产党b .政治协商会议c .人大d .人民
17.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是(b)。
A.社会主义法制b .社会主义民主c .人民民主专政d .无产阶级专政
18.党的政策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C)中
A.遵守法律b .执法c .立法d .法律监督
19.社会主义制度是(ABCD)和其他方面的统一。
A.经济b政治c法律d文化
20.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应该有(ABC)。
A.高度的民主b .完备的法制c .稳定的社会环境d .不断增长的经济
2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BCD)
A.解放生产力b .发展生产力c .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d .最终实现* * *和富强。
22.法律队伍建设要求法律工作者具有较高的(CD)。
A.经济素质b .道德素质c .政治素质d .法律职业素质
23.根据国家权力的运行形式,国家可以分为(AB)。
A.人治国家b .法治国家c .民主国家d .独裁国家
24.自治条例分为(光盘)。
A.法律b .行政法规c .自治条例d .单行条例
25.司法公正包括(AB)。
A.实体正义b .程序正义c .证据正义d .立法正义
26.中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BD)。
A.公民委员会b居民委员会c村民委员会d村民委员会
27.法律在维护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体现在(AB)中。
A.利益保护b .秩序保护c .义务保护d .社会保障
28.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是培养(ABCD)公民。
A.有理想b .有道德c .有文化d .有纪律
29.中国的主导道德分为(CD)。
A.资产阶级道德b .地主阶级道德c .社会主义道德D.***资本主义道德
30.中国应该为(ABC)民族发展一种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A.现代化b .世界c .未来d .传统
31.法律和党的政策的区别是:(ABCD)。
A.制定机关和程序b .实施方式和方法c .表现形式和基本要求
D.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及其对人的影响
32.法律是党的政策。
A.刻板印象b .标准化c .文化d .教条化
33.政党政策可以分为:(ABD)。
A.总政策b .基本政策c .子政策d .具体政策
34.党的领导包括:(ABC)。
A.政治领导力b .意识形态领导力c .组织领导力d .经济领导力
35.中国在处理生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时坚持“ABCD”原则。
A.长期* * *存款b .相互监督c .以诚相待d .荣辱与* * *
36.法律权威的特征包括:(ABCD)。
A.法律至上b .普遍实施c .原创d .威望高
37.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需要考虑的因素有:(ABCD)
A.层次清晰b .体系完整c .结构合理d .规范协调
“中国刑事法律制度”部分
一、是非问题
1.对于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抢劫等危害国家安全、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2.没收的财产应当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一次或者分期缴纳。期满未缴纳的,应当分期缴纳。╳
3.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二年缓刑执行期间没有故意犯罪并有立功表现的,二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
4.被判处拘役的罪犯在执行期间,每月可以回家一两天,参加劳动的,应当给予适当报酬。√
5.对于罪犯减刑,执行机关应当向中级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6.死刑缓期执行是我国的主要刑罚之一。╳
7.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没有犯新罪的,视为原判刑罚执行完毕。╳
8.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和累犯,不适用缓刑。√
9.二人以上过失犯罪的,以同罪类推。╳
10.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的区别在于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是否具有预期的犯罪结果。╳
11.首要分子必须是主犯,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
12.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中,管理、使用和运输中的私有财产视为公共财产。√
13.犯罪的溯及力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终了之日起计算。√
14.犯罪后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是自首。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情节轻微的可以免除处罚。√
15.被判处拘役的罪犯,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
16.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没有犯罪的,视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
17.在民族自治地方不能完全适用刑法规定的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其他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根据当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刑法的基本原则,制定变通的或者补充的规定。╳
18.我国现行刑法是1997年修订的。√
19.减轻处罚是指司法机关根据刑法的规定,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20.犯罪后自首有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1.刑法是关于犯罪和刑事责任的法律。╳
22.只有犯罪结果发生在我国,才适用我国刑法。╳
23.刑法属人管辖权是指外国人在外国对中国国家或中国公民实施的犯罪,中国刑法具有管辖权。√
24.刑法保护性管辖是指中国人在中国境外犯罪,适用中国刑法。╳
25.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的是沿袭旧的原则。╳
26.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的是新而轻的原则。╳
[下一页]
27.中国刑法采取溯及力原则。╳
28.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29.惩罚性惩罚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30.犯罪客体是直接受犯罪行为影响的特定人和物。╳
31.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方法、时间和地点是所有犯罪的必要要件。╳
32.犯罪的四要素是主体、客体、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
33.犯罪的直接客体是一切犯罪与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34.犯罪主体只包括实施危害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不包括单位。╳
35.犯罪客体在犯罪中必然受到伤害。╳
36.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
37.刑事责任能力是行为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是行为人构成犯罪并承担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
38.单位可以成为所有犯罪的主体。╳
39.直接的和间接的故意* * *相似性都预见了有害结果的必然性。√
40.正当防卫不应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41.紧急避险不应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42.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3.控制能力是基础,识别能力是关键。√
44.完全刑事责任年龄18周岁。╳
45.意图可分为疏忽和过度自信。╳
46.犯罪未遂既可能发生在犯罪之前,也可能发生在犯罪之后。╳
47.犯罪的准备只能发生在犯罪实施之后。╳
48.预备犯与既遂犯相比,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9.对犯罪未遂者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50.***共同犯罪既包括故意,也包括过失。╳
51.刑法的三大原则是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不牵连他人自负原则。╳
52.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53.死刑不适用于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54.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是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特定资格地位和状态。刑法中对自然人和单位有特殊的身份规定。╳
55.防卫过当的,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56.在紧急情况下过度避险的,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57.犯罪中止形态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中。╳
58.犯罪中止形态存在于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中。╳
59.从犯应当比照主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60.对于被胁迫的共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61.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缓和死刑。╳
62.附加的惩罚包括罚款、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
63.在管制判决前先行拘留的,拘留一日减为有期徒刑一日。╳
64.刑事拘留判决前先行拘留的,拘留一日减为监禁二日。√
65.管制是剥夺罪犯短期自由,就近监禁,进行劳动改造的一种刑罚方法。╳
66.管制的刑期为1个月至6个月,数罪并罚不能超过1年。╳
67.拘役的期限为三个月至二年,数罪并罚不能超过三年。╳
68.附加刑只能独立适用。╳
69.在我国,对罪犯的惩罚是由政法机关依法实施的。╳
70.适用刑罚的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71.适当的惩罚
用户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
72.刑法适用的机关只包括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
73.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犯罪分子,在缓期二年执行期间犯罪,经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
74.被剥夺政治权利期间,无权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职务。√
75.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可以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76.判处有期徒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从有期徒刑执行完毕或者假释之日起计算,在有期徒刑执行期间享受部分政治权利。╳
77.一般缓刑的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拘役和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78.假释的对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
79.执行机关应当向中级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80.减刑后无期徒刑的实际刑期不得少于二十年。╳
81.一般累犯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三年内犯有期徒刑以上罪的犯罪分子。╳
82.所有的犯罪都有犯罪对象,但不是所有的犯罪都有犯罪对象。╳
83.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为14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
84.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
85.被胁迫的共犯是指被胁迫和诱骗参与犯罪的人。╳
86.被判处拘役的罪犯,在执行刑罚期间,应当同工同酬。╳
87.被判处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没有法定理由撤销缓刑的。缓刑期满,即视为处罚完毕。╳
88.在刑罚执行过程中发现犯罪遗漏的,应当采取数罪并罚的原则。╳
89.在刑罚执行期间又犯新罪的,应当采取先合并后减轻的原则,实行数罪并罚。╳
90被判处缓刑的罪犯,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进行考察。╳
91.在受贿罪的客观要件中,索取和收受贿赂都必须为他人谋取利益。√
92.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人民检察院和纪检监察部门。╳
93.在中国,起诉经济犯罪的机关包括人民检察院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94.纪检监察部门有权批准或决定逮捕。╳
95.贪污贿赂犯罪由公安机关侦查,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96.律师可以在侦查阶段为嫌疑人辩护。╳
97.传唤、传唤的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98.取保候审时间最长不能超过6个月。╳
99.监视居住的最长期限为12个月。╳
100.中国法院的组织体系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
101.如果被告人不服一审判决,被告人和检察机关均可依法提起上诉。╳
102.被告人不服一审判决,仅上诉的,二审法院可以加重原判刑罚。╳
二、选择题
1.我国刑法规定,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 (A)周岁的人犯罪。
A.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 .应当从轻或者免除处罚c .可以从轻或者免除处罚d .可以从轻或者免除处罚。
2.我国刑法关于效力范围的规定是基于(a)。
A.属地原则b .属人原则c .保护原则d .普遍性原则
3.未实施犯罪是指(ACD)。
A.犯罪未完成的所有要件b .没有结果c .行为所追求的没有结果d .没有达到犯罪目的
4.控制适用于那些(BD)罪犯。
A.没有必要监禁一项罪行。没有必要监禁一个轻微的罪行。c .罪行不严重,需要处罚。d .罪行轻微,但需要受到惩罚。
5.我国刑法规定的时效是指(b)。
A.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期限b .司法机关追究犯罪分子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
C.检察机关起诉的期限d .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期限
6.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时效从(b)起计算。
A.犯罪行为停止的日期b .犯罪结束的日期c .犯罪完成的日期d .危害结果发生的日期
7.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应当是(b)。
A.免于执行b .仍受执行c .暂缓执行d .可执行
8.(b)刑法规定的故意犯罪。
A.可以负刑事责任b .应当负刑事责任c .只有刑法分则中有规定的人才会负刑事责任d .必须负刑事责任。
9.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得少于(b)。
A.20年B.10 C.15 D.15但不满20年。
10.比较预备犯和完成犯(B)。
A.处罚应当从轻或者减轻。b .处罚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
C.处罚可以减轻或者免除d .处罚应当减轻、减轻或者免除。
11.拘役的期限是(c)。
A.6个月以上1年以下B.3个月以上2年以下C.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D.3个月以上1年以下。
12.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中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b)。
A.不作为犯罪处罚是犯罪。b .不构成犯罪。这是一种不受惩罚的罪行。d .缩小打击范围是一种特殊的惩罚策略。
13.所有犯罪都必须具备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B)。
A.犯罪工具b .危害行为c .危害结果d .犯罪手段
14.刑法规定,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的,应当处罚教唆犯(b)。
A.不谈犯罪。b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5.我国现行刑法是(D)。
A.b . 1979年刑法和后来制定的具体刑法
C.1979年刑法及其随后的附属刑事条例d . 1997年修订的刑法
16.罪犯被法院判处剥夺政治权利三年,执行机关为(b)。
A.人民法院b .公安机关c .人民检察院d .劳改机关
17.下列罪犯应当依法剥夺政治权利(C)。
A.故意犯罪的罪犯
C.危害国家安全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d .犯有严重经济犯罪的犯罪分子
18.教唆不满(c)的人犯罪的,从重处罚。
A.14岁B.16岁C.18岁D.20岁
19.数罪并罚中的“加重限制”是指(d)。
A.重刑吸收轻刑b .将数罪并罚。
c .在数罪中最重的刑罚的基础上,加重某一刑罚作为执行刑。
一个行为犯数罪的,应当在总刑以下处罚。
20.拘役的缓刑考验期是(b)。
A.原审刑期不得少于1个月,但不得少于3年。b .原审刑期不少于2个月,但不少于1年。
C.原审刑期1年以上,2个月以上。d .原判刑期1年以上,6个月以上。
21.不属于犯罪客体范畴的是(c)。
A.直接宾语b .类似宾语c .间接宾语d .一般宾语
22.《刑法》规定,死刑不适用于下列人员。
A.审判时已满16周岁但未满18周岁的人b .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C.d .在拘留期间怀孕但在审判时自然流产的妇女
23.刑法中的减刑是指(c)。
A.减轻处罚b .减刑c .减轻原判刑罚d .判处低于法定刑的刑罚
24.对于犯罪的人,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A.聋哑人b .哑巴c .盲人D.14-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