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考研政治马原理唯物主义重要考点分析
第一,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起源和统一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对“物质”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基于对自然现象的一般直觉,把物质归结为一个或几个物理对象。这是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按照当时自然科学对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理解,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于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同一属性。这种概括虽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中物质结构概念与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和唯心主义尤其是社会生活物质性的攻击。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 * *的本质,从哲学上作出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本质规定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体现在恩格斯和列宁的以下论述中。早在19的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时就指出:“事物和物质无非是各种事物的总和,这个概念是从这个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也就是说,物质这个术语是一种缩写。“我们用这个缩写词来概括许多不同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根据它们* * *相同的属性被感官感知。”这样就明确指出了物质的哲学概念和具体物质形态的概念与物质入学考试钻石卡结构的关系是* * *和人格。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的概念作了全面而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着客观现实的哲学范畴,是人们通过感觉而感知的,是独立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是被我们的感觉所复制、拍摄和反映的。”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把握物质。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最高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客观实在存在于外部,通过人的意识反映出来。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用意识从对立统一中把握和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物质世界本质观的根本特征。列宁对物质作了最本质的规定,指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和本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因为意识只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又离不开被反映者,所以意识不可能是世界的另一个本源。
第二,坚持动态反映论和可知论,强烈批判不可知论。物质的客观存在是可以被认识的对象。世界上只有未知的东西,没有不可知的东西。未知世界和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不断扩大和深化。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是一切物质的* * *本质,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区分了它们,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把实践引入对物质的认识,不仅把物质范畴扩展到社会历史领域,而且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认识,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二、意识的概念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功能和属性,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形象。意识是自然界从起源起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所有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敏感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后到人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考研钻石卡的实践,尤其是劳动,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性,人们在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2)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说,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形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人脑的功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性的东西无非是被移植到人们头脑中,并在人们头脑中转化了的物质的东西。”这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
第三,体育的概念
(1)物质和运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它被理解为一种存在方式和物质的固有属性,它包括宇宙中已经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位置变化到思维。”运动是一个哲学范畴,标志着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想象一个没有运动的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材料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真正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没有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其物质主体。假设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物质在运动过程中有一些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没有改变。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可变性和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和制约性。动与静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牵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动与静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认识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第四,时空观念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性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表现为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泛性和广泛性,表现为三个维度。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空内进行的,没有物质运动就没有“纯”的时空,没有时空就没有物质运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空的客观实在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空的具体特征是相对的。一切以天时、地利、人和为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动词 (verb的缩写)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旅游管理考研正确阐述了实践的本质及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这种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1.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本质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够积极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实践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物质活动。
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客体(对象)和手段(工具),都是感性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客观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实践的层次、广度、深度和发展进程都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受客观规律的支配。因此,实践是不同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
②实践是人的自觉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人具有理性思维,从事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世界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只有人的这种自觉主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活动,它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劳动实践,即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组织、管理、改变社会关系的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是区别于生产实践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上述各种实践形式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括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变换。
2.实践与人的存在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地位,实践成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1)修行是人特有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不是纯粹的生物人,而是社会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的独特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体现和确认人的本质力量。
(2)实践体现了人性的社会性。
人们不仅在实践中把自己从自然中提升出来,使自然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各种社会需求,进行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决定了人性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一种客观活动。
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客体,将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现实,创造了一个属于人的客体世界。这种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构成了人的物质生活本身,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总之,实践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活的特殊运动形式,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
3.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两种不同形式。这里所说的自然是指独立于人类活动之外或不包含在人类活动范围之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和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们在特定的物质生产基础上,相互作用,形成各种活动关系。它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人类社会离不开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自然和人类社会都有客观现实,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人类社会客观现实的自然基础。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着自然,不断地改变着自然。因此,实践是把物质世界划分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也是统一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现实基础。
4.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自然就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和发展。通过劳动,人类有了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有自己特殊发展规律的一部分。在实践中,人们把自然既当作自己的直接生活手段,又当作自己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把它变成一个人的无机体。实践把人从统一的自然中分离出来以后,就普遍地、根本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因此,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已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当今世界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性危机,不仅是对自然系统中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也是人与自然的严重失衡。恩格斯早在《自然》中就提出了“向人复仇”和“人与自然和解”的问题。马克思还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应该得到合理的调节,而且这种物质变换应该在最配得上、最适合人性的条件下进行。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地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5.社会生活的实用性
从实践中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终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即从实践中认识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理解为实践”。社会生活是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活动。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意识的关系,这三种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了一切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
(3)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只是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实践活动过程。人既是“戏剧家”,也是历史的“戏剧家”。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变革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总之,一切社会生活本质上都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的本质特征。
精致的练习
1.选择题:以下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物质与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就变得相对了。此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的首要本质是什么?b .物质和意识是统一的吗?
C.物质和意识哪个更重要d .哪个与社会生活关系更密切?
2.最近,一个由多个国家的科学家组成的团队使用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圆形轨道上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的时间确实比外部时间慢。这个实验进一步证明,时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有()
A.客观性b .局限性
C.相对论d .一维
3.“观念上的东西,无非是移植到人的头脑里,在人的头脑里转化了的物质的东西。”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人脑中一种独特的物质
b .人脑是意识的来源?
c概念上的东西和物质上的东西没有本质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形象。
二、选择题:以下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多选、少选或错选不计分。
1.关于龙的形象,自古就有“角如鹿,头如驼,眼如兔,颈如蛇,腹如蝾螈,鳞如鱼,爪如鹰,手如虎,耳如牛”的说法。这表明()
A.概念上的东西是被移植到人脑中并在人脑中修改过的物质。
B.所有的想法都是对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想法也是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它的物质“原型”。
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对立就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意识根植于物质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3.“观念上的东西,无非是移植到人的头脑里,在人的头脑里转化了的物质的东西。”这个观点表明()
A.人脑是意识的来源
意识是人脑产生的一种特殊物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形象。
D.概念上的东西和物质上的东西是一样的。
答案分析
一、选择题
1.答a。
分析这道题的知识点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一个绝对点,就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超过这个范围,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两者的对立只是相对的。所以,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
2.答案c
分析这道题的知识点是:时间的相对性。
时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与物质运动密不可分。时间有相对性和绝对性。题目中的原子在不同的速度下会有不同的时间,这是时间相对性的表现。所以答案是选项c。
3.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关于意识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功能,是物质的动态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本质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观念和意识不过是在人们头脑中经过“改造”的“物质的东西”。所谓“转化”,就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信息进行了主动加工,意识和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动态反映,即意识具有主观反映的特征,它不是物质本身,而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形象”(用列宁的话说)。所以正确的选项是旅游管理考研d .选项A把意识视为“人脑中特有的物质”,这是19世纪中叶欧洲一些庸俗唯物主义者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否认意识的主观反映特征。选项b将人脑视为意识的“来源”,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意识的“来源”是实践和客观物质世界,人脑是意识的思维器官,不可能凭空产生意识。选项c否定了意识和物质的本质区别。所以应该排除A,B,C。正确答案是选项d。
二、选择题
1.回答广告
分析这个问题的知识点是:意识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形象。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近似反映;二是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动态反映。所以马克思一般说:“观念无非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转化的物质的东西”,所以A和D是正确的选项。B项忽略了意识体现了事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一个错误的选项。不真实的想法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选项C是错误的。
2.答A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
这道试题的出处是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批判》一书的第三章。原文是:“当然,物质与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只有在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上,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最广泛的哲学范畴。要定义物质,必须从它与意识的关系的角度来看。“除了指出它们中哪一个是首要的,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也不可能定义其他任何东西。”因为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在这个范围内,它们之间的对立是绝对的,即无条件的、不可改变的、可逆的,否则就不能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但是,一切对立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不例外。物质与意识的对立是相对的,因为意识根植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万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有一种能动的作用。总之,物质和意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具有同一性。如果我们否认这一点,我们就会陷入二元论或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因此,正确的选项是a和b,选项C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属于“一切物质都有意识,一切都有灵魂”的“活论”观点,否认意识是人脑的功能,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选项D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即意识与物质总是共存的,否认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也不理解意识是物质的主观反映,否认意识与物质的原理区别,属于庸俗唯物主义。
3.回答CD
分析这个问题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题干引用的是马克思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著名科学结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意识离不开物质,但它是一种不同于物质的精神现象。因此,e项是错误的。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来源,故A项错误。意识是人脑特殊物质的功能,但不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所以B项也是错误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主观上的反映,即“转化了的物质的东西”,意识与物质是同一的。因此,选项C和D都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