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学为什么能跻身“世界一流”?

被誉为“第一教会大学”的燕京大学,在建校9年后的国民政府教育部考试中,以优异的成绩受到大众的广泛赞誉,并在加州大学学术水平调查中被列为亚洲最好的两所基督教大学之一。

?作家冰心、许地山、凌叔华,艺人孙道林,物理学家袁家骝,著名医学人士曾宪九、吴阶平、吴蔚然...这些人为人民所熟悉,为学术界所称道。他们都是燕京大学的学生。

在仅存的38年里,有近万名毕业生、57名两院院士、3名二战投降仪式上派出的记者、7名65438至0979年随邓小平访美的代表团成员...传说中的焰炟大学为各行各业培养了最尖端的人才,它拥有一切优势,是当今的北大、清华无法与之相比的。

?当然,这位“世界级”的传奇人物一定有什么特别之处。

1/与世界接轨——哈佛燕京学社成立

燕京大学是民国时期的一所综合性教会大学,由三所教会学校合并而成。在司徒雷登正式上任之前,他和几位老师决定以古老的北京城命名为“燕京大学”。来自祖国各省市和世界各国的师生聚集在这里,组成一个新的集体。不分国界,多元文化早已成为燕京大学的一大特色,即使你走在燕京的校园里,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国际”气息。

哈佛大学,美国名副其实的一流大学,很多人一听到“哈佛大学”这个称号,就由衷地赞叹。不仅仅是今天,在当时,哈佛大学在学术界已经有了相当的名气,是全美数一数二的学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相比其他学校有很大的优势。

不过燕京大学和哈佛大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庞大的霍尔基金。20世纪初,燕京大学逐渐兴起,但建校之初,学校的经费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原校址是北京东南角的一个兵工厂,是汇文学堂的原址。是平房,不仅小得可怜,而且是骆驼、马车、运货马车出城都要经过的地方,吵得他们不想成为一个安静学习的地方。“学生不到100人,没有老师。所有老师加起来只有两个人来自中国。很多西部的老师不符合大学老师的要求,更有甚者,一半的经费都没了……”当时的老师鲍桂思回忆道。

为了找到合适的新校址,司徒雷登向美国托管部申请后,每天骑自行车或毛驴亲自到西直门附近考察选址,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对面的一块地。任务管理委员会提供的50,000美元几乎全部用于修复学校场地,现金所剩无几。学校的运作也很紧张。司徒雷登总统回忆起四处拜访朋友和筹集资金的经历,说这就像在水下为码头打地基。他的行李箱上贴满了去各个地方的标志,因为用的时间太长了,行李箱也很旧了。在外界看来燕京欣欣向荣,其中的艰辛只有局里的人知道。

?“我接受的是一个不仅身无分文,而且似乎被忽视的学校。”司徒雷登刚当上校长时这样说过。

正当一筹莫展时,美国铝业大王查尔斯·马丁·霍尔去世后,遗嘱分配的消息传来。遗嘱中规定“遗产的1/3必须用于资助英美人管理下的亚洲或巴尔干国家的教育”,这自然让燕京大学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正在筹建博物馆和艺术系化学实验室的哈佛大学也盯上了这笔庞大的霍尔基金。为了争取这笔资金,哈佛也极力迎合霍尔的遗愿——“在异乡发展教育”,开始筹备成立东方研究机构,寻求合作伙伴。与霍尔基金会需求相同、办学理念相同、学术研究潜力巨大的燕京大学无疑成为哈佛合作的首选。再加上燕京大学在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合作可以马上推进。1925年9月,“哈佛燕京中国研究会”诞生,三年后正式在马萨诸塞州注册成立。

?燕京和哈佛似乎有着不同寻常的默契。他们不仅很快获得了霍尔基金,还提高了自己的学术发展。霍尔遗产专项基金带来的优厚待遇,哈佛燕京学社的学术范围,吸引了一大批名人学者投身其中,成为郭绍虞、郑振铎、孙杰迪等人工作和奋斗的故乡。

“感谢哈佛大学的慷慨承诺,我真的很感激将他们美丽的名字与中国的一所小型教会学校联系在一起。”

司徒雷登

学会成立不久,其专属的汉和图书馆成为哈佛燕京学社的绝对亮点。很多明清的珍本都保存在这里,大多买了两本,一本在燕京大学图书馆,一本在哈佛大学。1925年,10000册藏书仅四年后就增加到14000册,1933年达到220000册。这个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图书馆,迅速成为世界上研究东方学的信息中心,西方世界最大的东亚图书馆,当然也是哈佛燕京学社学生取之不尽的宝藏。

从1928开始,哈佛大学和燕京大学开始互派研究生和访问学者。洪晔和伯是延安大学第一批被哈佛聘为教授的教师。随后几年,燕京大学派往哈佛的学者中涌现出一大批名人:世界古代和中世纪史、先秦史专家齐思和,后来担任燕京大学历史系主任;蒙元史专家翁杜坚,后成为焰炟大学最后一任校长,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所所长郑德坤...焰炟为其阵容增添了新的力量。

2/知识第一——严格的教师选拔制度

在焰炟大学招聘教师时,个人的种族、国籍、政治观点和宗教信仰这些经常被用来划分不同等级的因素完全不重要。司徒雷登和其他学校领导都知道,燕大学需要的是一个知识渊博、活跃的学者,而不是一个种族优越的政治家。未名湖畔的这片土地永远只对有学问的人开放。

“文明不是民族的,而是世界性的。如果我们整合各民族的文明,我们就能加深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我们的目的是与古老的中国文化合作,帮助产生一种新的文化。”司徒雷登解释了焰炟大学聘用教师的原则。

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的黄华曾在回忆录中提到,焰炟大学图书馆里有许多马、恩格斯的音译著作,到处充满自由。

最初的燕园教师是由各教会组织任命的,直到司徒雷登成为校长后,他才向纽约受托人部申请获得聘请教师的自主权。以前派来的那些牧师,没有教师资格,不能再在燕京大学教书了。有人说焰炟大学的教师聘任制“标准严格,开全国基督教大学之先河”,看似夸张,但确实名不虚传。1922年颁布了燕大新的教职工等级资格标准,确定了代表燕大传统的六个等级(正教授、副教授、向教授、讲师、助教、助教)。在严格的条件下,当时只认定了四位教授,可见“燕大教授”的含金量很高。

燕京大学很快成为名师云集之地:中文系的钱、周作人,历史系的梁启超,社会系的吴文藻...加上“实学与纯理学并重”的思想,原本薄弱的文史教学开始突飞猛进,焰炟也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冰心在燕京大学当语文老师时的第一份作业是1000~2000字的自传。收到后,她和每个学生交谈,给他们打分。按冰心女儿的话说:“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我们应该把每个人结合起来,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

现年99岁的管玉珊从燕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曾被司徒雷登聘为体育教师,解放后成为北京市体育协会副主席。看似专业不对,却蕴含着燕大学科设置的良苦用心。

“这对你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司徒雷登有一次跟他谈过。“因为我知道你是学化学的,化学成绩也不差,但是我们需要自己的学生在物理课上加科学。”他的语气平静而真诚。“运动生理学、身体灵活性、运动心理学都是其他学校没有的课程,因为没人教,所以希望你慎重考虑一下自己愿不愿意做。”

一年后,已经成为焰炟大学体育老师的管玉珊被送到哥伦比亚大学,主修运动科学。这在同时期的其他大学中是独一无二的,也因此成为燕京大学的特色之一。

独立记者余松华评价大学哲学系教授张说:“他讲课不受任何约束,可以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燕京的教学和研究都是高标准、高质量的。我呢,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几乎什么都没做过。我的职责就是给老师尽可能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司徒雷登回忆录中的这段话可以算是一个伟人的谦虚,但也揭示了焰炟大学快速发展的关键——师资力量。有实力的老师如何让大学校长放心,自己只负责“给老师自由空间”?古往今来,韦偃都有这样的实力。

尽管许多中美人士、英法等国的学者在焰炟大学工作,学校建设的大部分资金来自美国的个人捐款,但大部分教师和系主任都来自中国。为了提高中国教师的待遇,使他们与外国教师同工同酬,司徒雷登决定从焰炟大学筹集的资金中支付。他从小和中国的小朋友一起玩,会说杭州话,喜欢中国的风景,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他坚信“中国人同样优秀”。65438到0929年,从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回来的吴文藻教授月薪360元,和校长一样多,是普通工人的20倍。在高薪的激励下,各个领域的优秀人士自然而然地投身于研究。到20世纪30年代,焰炟大学已建成1研究所、3个研究所、4个学院和19个系,被公认为最好的文科学院之一。

3/普通教育——独特的课程和学生管理

必修圣经课程和强制参加宗教仪式似乎是每个宗教学校的常态,1920之前的焰炟大学也不例外。然而,强制性的仪式无法抵挡学生们对基督教日益增长的厌倦和他们叛逆的心。

最后,宗教形式在焰炟大学的教育中逐渐淡化,基督教信仰完全取决于学生的意愿。再次,回国的司徒雷登年少血气方刚,以为向父母传教只会碌碌无为,转而从事世俗活动中的传教工作。没有那些条条框框,基督教已经渗透到学生的举手投足中,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从65438年到0925年,焰炟大学神学院干脆改成了宗教学校,并根据中国社会的特点开设了一些有特色的课程,如“中国基督教史”、“基督教与中国社会问题”等,拉近了基督教与学生的距离。

焰炟大学从来不是一所墨守成规的学校。原本分为语言文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职业教育四组的课程,前后修改了很多次。时代的需求变了,焰炟大学的课程也在快速调整。新闻系和社会学系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为了适应工业发展的大潮,焰炟立即开设了畜牧专业,同时农学、畜牧、家禽饲养等一大批与工业相关的课程进入学生的视野。到1923,焰炟大学的课程规划中增加了育儿、营养等新课程。燕京大学的课程似乎一直在改进和调整,所以不必担心它会落后。

1935年,为支持抗日爱国运动,学生自治会到南京请愿,要求参加全国抗日爱国运动,在美国筹款的司徒雷登被电话叫回学校。他乘船去中国。船一靠岸,司徒雷登就问接他的人:“这次我们学生代表参加了吗?”“走”

“如果他们不去,证明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不久之后,司徒雷登在大会上说,目的是适应时代,为社会培养人才。

然而,尽管课程设置千变万化,自然科学课程和英语却从未改变,始终是第一考虑因素。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不用多说,鼓励日常教学中的英语教学,甚至毕业生进入国外读研也变得非常容易。自然科学的教学也是焰炟大学的特色,不仅因为有完善的实验室和各种为教学服务的仪器设备,还因为要求每个学生自己操作实验和写报告。一直被社会诟病为“贵族化”、“低效化”的1: 3的师生比,也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从此,就注定了自然科学不再是焰炟大学里枯燥的数学公式和死记硬背的定理,而是成为了一种白手起家的成就,无数不可理解的真理在反复运算中完整呈现。实践教学的成就也是显而易见的,焰炟大学的自然科学研究在各教会大学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燕大学的几年里,学生们自主选择了广泛的课程。甚至后来宗教课变成了选修课,毕业和成绩评定第一次和学分挂钩。

?绩效评价严格分为六个等级:2分(优秀);1.5(好);1(中);0.5分(及格);0分(不及格,但可以补考);-0.5分(不及格,不补考)。燕京大学规定,“本科生修完148学分,成绩在148以上才能毕业”,毕业生每门课的平均成绩至少要在平均水平以上,能毕业的学生也不会差。

?4/燕京精神——因为真理,所以可以免费服务。

?“就我个人的心情而言,我和几千名燕京校友的友谊让我有说不出的幸福感。中国生活中一个美好的传统就是师生关系和谐。”

相处起来,* * *互相讨论问题,早就让教授和学生的关系变得异常融洽。甚至我在交子过年的时候,都是在教授家聚会。

?很少有人知道,只有少数人参加了司徒雷登作为首任校长的就职典礼。就是因为燕京的学生在抗议二十一条的时候很积极,一大批被抓。6月8日,司徒雷登的就职演说恰好是他们发表的日子。除了毕业生,学生们都去欢迎这些英雄回来。这位被暴晒的新校长很淡定,后来见到这些学生:“考虑到他们的历史背景和当时国计民生的混乱局面,总体来说,他们是逆风破浪前进的,表现出的顽强品格和精神远远超出了我的预见。”

?“新校长”曾说,逆风破浪前进的学生,充分证明了中国青年的优秀品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精神力量,未来的教育把精神力量发挥到了极致。

“焰炟实行的是启蒙教育,这是最真实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实践。”焰炟大学的一位校友这样评价。

司徒雷登本人是传教士,燕京大学有个神学院,不妨碍生物系的学生讨论进化论和无神论的问题。

冰心的文章《爱与慈悲》曾提到:“司徒雷登当校长的时候,他能叫出学校里每个人的名字,这些人敲钟、扫地、负责学校事务。”冰心对燕达的深厚感情,女儿轻舞记忆犹新。

从创办“最有用的学校”的目标和“因真理而自由,为服务”的宗旨出发,锐意进取,寻求真理,服务同行,报效国家...毗邻鲍亚塔,在未名湖畔,燕京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焰炟大学师生。

钱穆在焰炟大学教书的时间不长,但他已经感觉到与他以前教过的小学和中学“不一样”了。红叶的得意门生周一良和侯仁之,晚年都惦记着焰炟大学,他们之间并没有失去亲情。

“从我和司徒雷登握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觉得我和燕京大学这两个字绑在了一起。”张舒智教授第一次进入燕京大学时才18岁,这所学校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她。

?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熏陶在这里交融,没有任何冲突。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早已渗透到燕大学师生的血液里。校长负责制下的现代管理模式,高校的行政工作,甚至是教辅、后勤队伍都深受燕京精神的影响,教职工的敬业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为了研究袁绍的历史,红叶收集了十年的书籍、手稿、诗歌和绘画史料,并在业余时间进行了审查和复制,还进行了艰苦的实地考察。他经常在假山、池塘和松树之间走来走去,沿着水道寻找水源,用纸和笔制作图案,记录袁绍在建设前的风景,最后写了一本书《袁绍实录》。

?当学者陈垣的燕京大学1919-1956发布后,焰炟大学的前校友们又聚在了一起。在“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校园文化影响下,他们成为了各个领域的领导者,知识也丰富了很多。多年以后,包括陈元在内的这些国家的栋梁,都无法忘记焰炟大学的学术氛围和快乐回忆。

?在65438到0952的院系调整中,燕京大学被撤销,却成为历史上的丰碑。

?“雄哉,壮哉燕京大学,美哉,崇哉;

人文荟萃,中外富庶,誉满四海。

良师益友,锋利如磨,情感如一;

热情奋进,寻求真理,自由生活。

燕京和燕京事业广阔,规模更大;

人才辈出,服务同一群体,忠诚报国。"

——燕京大学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