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故宫的修复者被称为故宫的“扫地僧”?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故宫深处传说中的冷宫——西三所工作,“到寿康宫里打一水”是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经常移交古代皇宫里收藏的各种精美文物。他们全心全意地爱护古代文物,但从不留下任何签名标记。他们是故宫的文物修复者。
他们谦虚而简单。他们穷尽一生追求古老的传统技艺,代代相传,不遗余力。他们的古风犹存,外界的浮躁喧嚣早已被排斥在他们的世界之外。他们仿佛是故宫深处的“扫地僧”。
1,对历史的敬畏——传承
文物是无声的,默默地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故宫的文物修复者对历史深怀敬畏。他们知道自己不是简单的完成一项工作,文物修复本身就包含着对宝贵历史遗产的传承。那件文物是珍贵实物的传承;文物背后传统技艺和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于是,他们都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庄严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传承历史是他们的自信,也是他们的使命。
2、文物之宝——看护
曾经在历代皇室手中流传的文物,在入驻故宫博物院等保护单位之前,经历了种种波折。他们经历了几十万年的风雨洗礼和时间考验。
文物修复者最清楚这些文物的珍贵。他们爱护每一件文物,深入了解它们,感受它们,严格遵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遇不到好工就存旧”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延长文物的寿命,呵护文物最原始不变的面貌。
3、技能学习的持久性
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行业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相反,文物修复师们仍然秉承着传统的“学徒制”,他们以师徒的形式传授技艺。
师傅毕生精力磨练出来的“功夫”,徒弟们还是要从最基础的环节练起。比如大部分弟子入行,都得从“磨炼”开始。最简单枯燥的工作也就一年到三年。手工制作的工具,手工制作的原材料,在打磨制作的过程中,凝聚成深厚的基础,这是他们继续深造的信心。
他们学艺从来不刻意求“快”,而是求“精”。他们没有杂念,努力学习。他们想的都是如何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那些技术娴熟的师傅,宁愿花一个小时把自己已经熟练的技术“热身”,也不愿意真正开始修复文物。
他们内心对技能的学习是无止境的。
4、外界的平常心——专注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刻苦训练,这些文物修复人员的技术非常精湛。同时,他们所做的往往是皇家收藏,是历代之最,见识非凡。
如果普通人能近距离观赏一件珍贵的古董,那是一种难得的幸运,他们会自豪地分享。
故宫的这些文物修复者越是技艺精湛,越是谦逊,因为他们深知传统技艺的精妙。他们越是博学,越是冷漠,因为他们了解历史遗产的广度。
正是这些独特的经历,让文物修复者的心胸更加宽广,也更加淡泊。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面对外界时有一种从容的定力,这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智慧。
故宫的文物修复人员,传承了一辈子的历史、技艺、文化。他们将自己的身心融入到修复的文物中,延续着历史的生命。他们超脱于物,就像故宫深处的“扫地僧”,争名夺利,沉默不语,守护历史。
2017.02.26雾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