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意识流?
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以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方法的创作方法写成的小说。它不是一种文学体裁。使用意识流方法的作家没有同样的组织和纲领,也没有发表宣言。而是来自不同国家的作家,如爱尔兰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英国的伍尔夫和美国的福克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用新的观念和方法创作小说,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他们的作品虽然在当时受到了批评,但并没有引起重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到认可并广为流传。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作家创作了这样的小说,这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现代小说的传统创作手法。
意识流小说是在现代哲学尤其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意识流”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威廉·詹姆斯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不相关的部分碎片化的方式进行的,而是以流的方式进行的,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流”、“意识流”的方式进行的。同时,他认为人的意识有很大一部分是非理性、非逻辑的,所以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意识意识和非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组成的;同时,他还认为人的过去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意识交织在一起,会重组人的时间感,在主观感受上形成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他强调过去的经验对现在的影响以及两者的有机统一,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他们的理论对意识流方法有很大影响。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展了詹姆斯关于非理性和无意识的观点,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将其视为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对潜意识的看法,以及他用自由联想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人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生物,矛盾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在于人与社会的矛盾。弗洛伊德提出了一套精神分析理论,促进了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上述发展,打破了从理性和逻辑推理来解释世界和人的传统观点,展示了当代世界和人的复杂景象。面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复杂性,一些作家认为过去的现实主义方法,某种环境和某种个性的单一方法,不足以表达已经被认可的复杂性,需要找到一种恰当的文学形式来表达这种复杂性。意识流的方法就是在这样的探索中形成的。所以意识流的方法不是单纯的技巧和形式问题,而是涉及到对人的意识和心理的理解和阐释;它来源于现代心理学中的人的概念,并用来表达人的这一概念。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体裁,也没有公认的统一定义。这种手法的运用也有所不同:有的作家在作品中通篇使用这种手法,有的则在某些章节或某些片段中使用;有的作家用这种方法侧重于再现外部世界,有的则侧重于思考问题或表达一种情绪状态;有些作品的特点是回忆,但并不是所有使用意识流手法的人都使用回忆。有些作品有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遐想。总的来说,这些作品的结构与传统现实主义作品不同。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直线式的结构,基本上是按照故事情节的先后顺序或者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来形成的。故事的叙述并不是按照时间的进度按顺序直线推进,而是通过与人的意识活动的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或因果关系的限制,往往表现为时空的跳跃和变化,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和地点的紧密逻辑联系。时间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经常交叉或重叠。但这样的作品并不是杂乱无章,乱七八糟,自由联想也不是空穴来风,漫无边际。这类小说往往以当时正在发生的一个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向四面八方发散和恢复,经过反复循环,形成了一个枝繁叶茂的立体结构。法国新小说作家米歇尔·布陶的作品《变》典型地说明了这种结构。整部长达300多页的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从巴黎坐火车去罗马时,在车厢里度过的20多个小时。但作品讲的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火车上20多个小时发生了什么,而是主人公的内心发生了什么,以及这段时间他的意识活动。主角坐在马车里,他的意识活动到达了巴黎、罗马、他的事业和他的家庭、私生活;而他的意识活动所形成的场景,与他正坐在从巴黎开往罗马的火车车厢中的中心环节有关。于是在这20个小时的叙事时间里,展现了主人公20多年的生活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愿景。
意识流小说没有统一的规范,实际应用也各不相同。不仅这个作家与另一个作家不同,这个国家的意识流也往往与另一个国家的意识流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作家,也常常是变化发展的。此外,现代各种文学流派(如新小说派、荒诞派戏剧)的一些作家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意识流手法,因此这种手法的表现更为复杂多变,也不能被一些一成不变的原则所束缚。意识流的著名作品有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伍尔夫你没读过。
——伍尔夫新发现的散文
伦敦街景前的创作与风格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女作家和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之一。她被认为是英国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她的作品是当代西方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1931年,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为《好管家》杂志写了6篇随笔,这些随笔* * *描述了首都伦敦令人难忘的画面。为了更好地理解伍尔夫的六篇散文,最好回忆一下她的创作过程。在她伟大创作生涯的坐标系中,伦敦街景在哪个阶段,在哪个位置,都会很清晰。
1919年,伍尔夫写了她最早的小说《航海》,这部小说使用了传统的写作手法。
1917年,她开始借助意识流在墙上制造斑点。《雅各布的房间》写于1922,标志着她的意识流技巧的成熟。小说没有连贯的故事,而是通过不同的活动场景,不同的人物眼神,追溯雅各布的成长经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诗意的语言在作品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到灯塔去》写于1927年,标志着伍尔夫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在1931,伍尔夫写了象征意识流小说《海浪》。
伦敦街景的创作与内容
1931年,伍尔夫受《好管家》杂志邀请,写了六篇关于伦敦街景的随笔。《伦敦街景》创作于她创作生涯最成熟的时期,也是她生命的中后期。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已经成熟,创作风格和手法也逐渐完善。伦敦街景描绘了伦敦社会的真实生活。在艺术手法上,既有早期的写实风格,也有一直沿用的娴熟的意识流手法。伦敦街景可以充分体现伍尔夫的创作风格。
伦敦是伍尔夫出生和长大的地方,她已经在这里定居了。事实上,她的很多作品都是以伦敦为背景创作的。老伦敦现在可能已经被人们遗忘了,但只要你读一读伍尔夫的《伦敦街景》,老伦敦的景象就会在人们的脑海里活过来。
在六篇散文中,作者详细描述了她在观察伦敦街道时的想法和感受,以及她对街道上居民又爱又恨的复杂感情。
一幅伦敦人画像的回归
1970年,伦敦一家出版社的负责人艾玛·卡希尔(Emma Cahill)在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的一家古董书店发现了伍尔夫为《好管家》(Good Housekeeping)杂志撰写的这些散文的副本,但一幅伦敦人的肖像不见了。卡西尔决定以《伦敦街景》为名出版它们。
《伦敦街景》的出版使读者对伍尔夫有了更多的了解,受到了读者和伍尔夫研究者的广泛好评。卡希尔感到遗憾的是,其中仍有一部作品丢失,她继续寻找丢失的论文。好事多磨。最近,她终于在苏塞克斯大学的档案中找到了《一个伦敦人的画像》这篇散文。苏塞克斯是伍尔夫曾经住过的地方。
卡希尔说:“当我们在苏塞克斯大学的档案中发现这篇论文时,我们是如此惊讶。这意味着《伦敦街景》可以首次以完整的形式出版。”后来,她补充道,“伍尔夫喜欢走在伦敦的街道上。她许多深刻的想法都是由她观察到的东西引发的。”
斯诺·布克斯出版社决定在2004年9月出版《伦敦街景》。书不厚,有相关的插图和说明。它的出版不仅可以丰富和深化对伍尔夫作品和创作风格的研究,而且对伍尔夫本人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出现通常被认为是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的分水岭。伍尔夫生前被认为作品生活狭隘,缺乏广阔的社会生活前景,因此声誉受到影响。《伦敦街景》的出版生动地展示了伍尔夫对伦敦社会生活的丰富观察,这对全面了解伍尔夫的创作风格很有帮助。
斯诺·布克斯出版社决定在2004年9月出版《伦敦街景》。书不厚,有相关的插图和说明。它的出版不仅可以丰富和深化对伍尔夫作品和创作风格的研究,而且对伍尔夫本人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