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梅花山简介
公交:乘坐2路、3路、20路公交车在十三陵下车。
门票:15元
开放时间:7: 00-17: 30。
梅花山有门,陵门又称文武坊门,是陵墓的第一道门。门本来是五扇门,正门三个洞,侧门一个,都毁了。清同治年间重修,只有一孔可入。修复后开了五道门,加了屋瓦,修了红墙,铺了平台。门顶使用的釉料构件全部来自北京皇家窑址,明代遗留下来的城砖用于重建门券和填充墙体。修复后的文武坊门高8.90米,宽27.65米。整栋楼黄瓦、粉条门、红墙,相映成趣,五彩缤纷。正门的东墙下,至今还保存着一方用日文、德文、意大利文、英文、法文、俄文书写的“特告”,是清宣彤元年(1909)两江洋务总局道台、江宁知府衔为保孝而竖立的。
方城是保定前的一座大建筑,全为巨石,前高16.25m,后高8.13m,东西长75.26m,南北宽30.96m,下部为住友。方城中间有一座拱一,从这里入口是一条圆拱隧道,由54级台阶组成。方城之上是明楼,俗称梳妆台,东西长39.25m,南北宽19.4m。楼地面用方砖铺砌,重檐飞角,覆以黄色玻璃,华丽雄伟。只剩下四堵砖墙了。
明陵碑亭四方城是一座方形建筑,两边各有一个券门,原来的双檐、倚山屋顶现在已经不在了。亭内是明太祖朱迪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为其父朱元璋所建的“明太祖沈工圣德碑”。纪念碑高8.78米,体积为南京第一。
大金门是明陵的第一个大门,坐北朝南,有三个拱门。明代配有朱红色彩绘大门,大门屋顶铺有黄色玻璃砖。现在大门和屋顶早就不见了。在明朝,这个巨大的金门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地方。普通人未经授权不得入内,违者处罚100名工作人员。
孝陵殿,又称项殿,建造规模宏大,但毁于战乱。现有的三层住友台座上有56根大型柱子。根据基座的面积和柱子的位置推断,当年的赏殿宽九间,深五间,规模与北京的长陵赏殿差不多。
方城是保定前的一座大建筑,全为巨石,前高16.25m,后高8.13m,东西长75.26m,南北宽30.96m,下部为住友。方城中间有一座拱一,从这里入口是一条圆拱隧道,由54级台阶组成。方城之上是明楼,俗称梳妆台,东西长39.25m,南北宽19.4m。楼地面用方砖铺砌,原有的重檐、飞檐用黄色玻璃覆盖,富丽堂皇。只剩下四堵砖墙了。
主要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为主,有石亭、神道、石厅、文武方门、明建筑、宝城等。附近有万梅园、博爱阁、暗香阁、樱花园,还有新建的红楼艺文苑、海底世界、名人墓:孙权墓遗址、廖、何香凝墓。整个景区占地654.38+0.567万平方米,是春季游玩的好去处。
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曾被立为太子,可惜未登基便早逝。朱元璋圣旨将朱标葬于孝陵之东,后称东陵。历经600年沧桑,东陵早已被人遗忘。65438年至0999年,文物部门对东陵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探,查明了东陵的位置和建筑格局。东陵位于孝陵以东约60米处。两座陵墓之间的地下埋藏着一个大型建筑基座。胡灵御水河从东陵东部流经孝陵宫前的乌龙桥。东陵整体布局与孝陵相似。由墓园、墓门、享堂正门、享堂、地宫组成。正门和享受厅,体量巨大,用料华丽。陵墓墙壁前后呈龟背形,图案特殊。
明孝陵的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是东西走向的,现在叫做石祥路。沿途依次排列狮、狮、驼、象、麒麟、马六种石兽,每种四种,两蹲两立,24个* * *。第二段是南北走向,有一对石柱,两对武将,两对文官。石柱名柱,高6.52米,六角形,圆帽,刻有云龙图案。
明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位于南京东郊著名的紫金山南麓,距今已有600年历史。
朱元璋,本名郭蕊,1328,出生于安徽亳州中里乡(今凤阳县东北)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早逝,孤独无助,在黄觉寺庙出家。1352年,25岁的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领导的元末农民起义军。郭死后,他成了起义军的领袖。1356年,朱元璋率兵攻占江南重镇庆忌(今南靖)。1368年,朱元璋41岁时,登基称帝,年号大明洪武,改都城应天。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洪武十五年(1382),皇后马驾崩,朱元璋将她葬于在建陵墓。因为马皇后的谥号是“孝”,所以明朝的第一座陵墓被称为“孝陵”。
孝陵从洪武九年(1376)开始修建,12年拆除包公塔和江山萧,15年葬于,16年建孝陵堂,31年葬于朱元璋。终于在永乐十一年(1413)建成了“大明墓圣德碑”,历时38年。
孝陵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从前面的下马坊到后面的方城深度为2.62公里,围绕孝陵红墙的周长为22.5公里,相当于北京城墙长度的2/3,可见其规模之庞大。
孝陵的平面布局可分为两部分:前面是神道设施,作为下马坊到凌杏门的向导;后来,它是陵墓的主要陵墓建筑。
下马坊,孝陵的起点,位于魏岗以东。是一座两柱石牌坊,额上刻着“官员下马”四个字。下马坊西北约755米,是孝陵的大门,叫大金门。大金门屋顶已毁,宽26.6米,深8米,券门仍有三个洞。在大津门以北70米处,为碑亭,俗名四方城。碑亭平面呈方形,边长26.8米,四面有券门。亭顶已毁,内观天穹。亭子里有一块6.7米高的石碑,上面刻着一只乌龟。这是明朝开国皇帝朱迪在永乐十一年(1413)立下的“大明墓仙人碑”。这是朱迪写的碑文,描述了朱元璋的生平事迹,全长2746字。它是南京最大的古代遗迹。
从展馆的西北方向,穿过雨荷大桥,你将踏上孝陵的神道。神道分为两部分。第一段是现在的石象路,长620米。沿途依次排列狮、彝、驼、象、麒麟、马六种石兽,每种四兽,两蹲两立,二十四* * *。在石兽的尽头,它转向正北,神道的第二段,也叫翁仲路,在一对高大的白色石头瞭望塔前面。它有250米长,路的两边有两对武将和两对文官。皇陵中的神道一般都是直线修建,而孝陵中的神道则是沿着梅花山西侧曲折延伸,极为罕见。据说在修建陵墓的时候,有人想把叫孙的梅花山铲平,修一条直路,但是朱元璋很看重葬在孙的孙权这个英雄,让孙权为他看大门。所以记住他的神道只是一个不靠谱的传说。
神道尽头,只剩下六根石柱。从凌兴门往东北方向走275米,就到了金水桥。从金水桥到方城保定,沿途建筑按照南北中轴线对称布置。
从金水桥向北走200米,就到了明陵的正门,明代叫武文坊门。文武方门原为五门,三大两小,黄瓦单檐。中门只供未来的皇帝参观陵墓时使用。现在只剩下一扇门,是清朝同治年间重修的。门上有青石门槛,刻有“明墓”二字。门外东侧红墙下和门内碑堂东墙下,有“特别通告”牌匾,用日文、德文、意大利文、英文、法文、俄文书写、镌刻,保护孝陵。这是清元年(1909)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议会所立。
穿过武文广场大门向北走34米,原来是孝陵庙前的中门,也就是孝陵门。大门已被摧毁,现在只剩下宽40米、深15米的徐觅基座。清代,这里建有一座碑亭。殿内竖立着五块高大的石碑,其中一块上刻着“治唐宋”四个大字,这是康熙皇帝南巡明陵时的题词,意思是明太祖的功绩比唐宗和宋祖都要高。“治唐宋”牌位两侧是乾隆皇帝题写的御制牌位。殿后两侧是两块卧碑,东边一块刻有康熙皇帝第一次游陵年谱,西边一块刻有康熙皇帝第三次游陵年谱。
出了碑馆往北走,再去孝陵亭馆。孝陵殿是孝殿的主要建筑之一。它建在住友的三层楼石基座上,极其雄伟。不幸被咸丰三年(1853)大火烧毁。现存的孝陵殿是同治十二年(1873)在废墟上重建的三大殿,规模很小。庙墙上有一张朱元璋的纸画像,是清末重建时挂的。现已辟为“明陵史料陈列室”,展览面积约80平方米,图片约100张。分四个部分介绍朱元璋的生平、孝陵的修建及现状、南京明代遗址及孝陵保护规划。
小灵寺后面是方城。方城外部由大石块砌成,高16米,宽75米,深31米。下部为雕花住友基地,东西两侧为八字墙,墙的四角有装饰精美的砖雕。方城中部是拱形隧道,由54级石阶组成。又黑又冷,有种神秘又安静的感觉。
出了地道,顺着墙爬楼梯,就到了明楼。明楼建于方城之上,宽39.25米,深18.40米,四周有过道,南三拱,东一拱,西一拱,北一拱。原有的重檐黄瓦屋顶已被破坏,只剩下四面砖墙。
方城后面是宝城,又名保定,是一个直径约325-400米的大圆形土墩。它的四周是以石头为基础的砖墙,前面的石墙上刻着七个楷书大字:“此山明太祖之墓”。据说这七个大字是民国初年为回答游客问题而刻的。宝城上面有参天大树,下面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陵墓。北京应该有一整套类似定陵的地下建筑。明朝时期,整个陵园种植了10万棵松树,放养了1000只获得银牌的神仙鹿。到了明末清初,亏损全没了。
清朝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的长期战争对孝陵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治三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奉命修缮孝陵,估计需要二十万两银子。清政府财政困难,无力照原样修复。结果只花了740两银子就在当地修好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明陵,经过同治年间的修缮,基本保持了原貌。明陵的进一步修缮和开发正在计划之中。
南京明陵四方城的不朽丰碑。
南京明孝陵神道两侧的石像
南京十三陵香殿
明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陵位于南京,是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马史合葬的陵墓,已有近700年的历史。这座令人肃然起敬的墓地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的独龙府珠穆朗玛峰脚下。据说是朱元璋选择的“长寿之居”。
当初陵园北起中山,南至孝陵卫,东至灵谷寺,西至城墙,周长22.5公里。当时陵墓闭水,上面种满了松柏,还养了几千头驯鹿。只有墓地的最后一部分存在。它的整体布局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引导建筑的神道,那里有石兽和石人;第二个是陵墓的主体建筑,是朱元璋的安葬之地。在四方城内,有一座朱迪为其父所立的“大明墓圣德碑”。它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
明陵布局宏大,规制严格,但其地面的木质建筑大多毁于1853年清军与太平军的战斗。现存有下马坊、碑亭、石兽、王铸、翁仲石人、“治唐宋”碑堂、四方城、宝城等古迹,深度2.62公里。现存的当年22.5公里红墙周围的遗迹,在皇家陵园依然可以看到。
十三陵的神道、祭祀享受区、内宫区成为北京后来十三陵的样板,但十三陵神道合二为一,为十三皇陵所用。然而,每个陵墓又被分成另外两个区域,这与明陵的情况相似。因此,可以认为,明陵开创了明清五百年皇家墓葬形制的先河。
十三陵“申遗”的依据
明墓虽毁于历史战火,但主体建筑依然存在,历史风貌依旧。下马坊、大金门、四方城、神道石刻、陵墓建筑等都是明代原始建筑的遗存,符合申报世界遗产中对文物“真实性”的基本要求。
十三陵建筑规模宏大,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雕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五百多年的帝王陵墓形制,符合了文物在申报世界遗产中“具有独特和普遍价值”的要求。
明陵位于中山风景区,周边环境保护较好。它以其独特的神奇色彩和美丽的风景吸引着中外游客。就世界遗产而言,它是有机融入当代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十三陵的“世界遗产”价值有多大?据仍在巴黎的中国国家文物局专家介绍,与“三江并流”的四大突出特征一样,明陵具有四大独特价值。正是“四大”让明陵成功戴上了“世界遗产”金项链,实现了零的突破,填补了六朝古都“世界遗产”的空白。
(1)明陵代表了明初皇家建筑的艺术成就。明陵从下马坊到地宫所在的保定有2600多米深。沿线有30多处不同风格和用途的建筑和石雕。整体布局宏伟有序,单体建筑厚重雄伟,细部装饰工艺精湛,体现了当时政治家、艺术家和建筑师的才华,构筑了一座皇家陵墓的创意杰作。
(二)明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十三陵风景秀丽,地势起伏,传统文化内涵丰富。陵墓依山而建,山水环绕,为其所在的陵墓营造了拱顶和包围圈,使明陵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艺术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典范。
(3)明陵有中国独特的神道陵墓。其特点在于人工建筑与自然情境的完美结合,并依山势蜿蜒而行,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鲜明的个性特征。神道石雕风格多样,雕刻厚重古朴,集宏大整体与精细部分于一体,代表了明初中国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4)明陵在中国陵墓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堪称研究明清陵墓制度的重要资料。它继承了前朝帝王陵寝“陵依山势”的制度,通过变方坟为圆丘,创造了“前为圆”的基本格局,并在500多年间一直规范着明清二十余座帝王陵寝的建筑体系,在中国陵寝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倪)据
明陵加入世界遗产名录,提升了其文化价值。十三陵门票会涨吗?
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得到的回答是,“目前没有”。目前南京明陵门票价格较低,每张仅15人民币,而中山陵门票价格为每张60元。与国内其他“世界遗产”赛事相比,十三陵门票价格要低好几倍。按照以往的情况,申遗成功后,部分景区会提高门票价格。昨天,中山陵园管理局局长王学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明陵门票价格与其自身价值不符,有点低。但现在大家刚从“申遗”的紧张中放松下来,还有一些庆祝活动要举行,所以目前不会考虑涨价。但因为明陵现在是“世界遗产”,身份不一样了,内在价值被发现了。如果说长期的“低价”会影响其形象,现在要讲优质优价,历史文化景点也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