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银行(信用社)招聘考什么(计算机类)?
为什么银行业的创新不如证券?原因之一应该是银行业一直被国有银行垄断,被巨额坏账和呆滞账款所困扰,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相比之下,证券行业简直就是一张白纸,可以写出最美的文字,画出最美的图画。当然,证券行业一开始就走了弯路:上市公司必须是国企(特权);股票分为a股和b股(市场分割),或者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分等级);只要有风险,就抛弃或者不用一个金融工具——比如我们的国债回购市场一度关闭,股指期货迟迟不推出(片面强调防风险)。但证券行业相对年轻,症状比银行业轻很多。只要药方对了,不仅能治好,还能轻装上阵。
银行业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国有银行的内部调整。从方法论的角度看,领导者遵循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是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即局限于先从银行结构看银行现有的职能和行为,再看其行为所达到的绩效。对于银行业改革来说,遵循这一范式有其局限性。主要集中在对原有架构进行修修补补、拆解组装,或者将杂牌军纳入正规军系列,比如将城市信用社改造为城市银行,将农村信用社作为准国有银行对待。就这样,采取了很多银行改革措施,但是老问题没有改。另外,这种改革思路导致了很大一部分需要银行或者其他信贷机构发挥的功能。比如中国的农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基本都是从农村收缩业务,去年农村合作基金会清理合并。农村信用社是为“三农”发放贷款的最重要机构,但已基本丧失了合作金融的性质。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对中国五省五村金融服务需求的最新研究结果,这些现有的正规金融机构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五个村中,温州只有一个村很好地满足了金融服务需求,因为当地的地下钱庄和非正规金融服务体系很发达,虽然他们?quot非法》(何安耐/胡必良主编,2000年)。近期,江苏农信社改革采取了撤销基层农信社法人资格、实行县联社一级法人制的措施。但不管基层法人资格的撤销是否合法合规,可以肯定的是,农信社的试点结果将是信用社离农民越来越远。从结构角度看银行信贷体制改革,忽略了改革的目的是什么,银行信贷业作为一个系统应该承担什么功能等基本问题。更好的改革银行和信用体系的方法应该从体系的功能出发,探索承担这些功能需要什么样的信用体系、信用机构和规则。
证券业的改革除了其现有架构内的改革之外,还涉及到现有证券业务边界之外更大一块的增量改进,即大量的金融创新。开放式投资基金即将出台,《基金法》即将出台,私募基金的问题也将提上日程。这种超越原有证券业务边界的增量改进,从方法论上看,实际上是不自觉地遵循功能-结构方法的结果;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其中一些似乎是无意识地遵循功能基因方法的结果。功能-结构-范式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提出的,功能-发生-范式的形成也与其贡献有关(willke,1993,第6-7页)。去年年底,笔者与德国中国问题专家何梦碧教授探讨了这种方法论。最近,美国著名的金融经济学家Bodie在北京做了一个报告,提出金融经济学家应该更多地从金融功能的角度来关注金融问题(Bodie,2000),这一方面拓宽了中国学术界的思路,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还不够重视,不能尽早吸收一些标准化、定型化的东西,以至于Bodie教授能够有四个脉络。看来,中国的经济学家应该从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其他学科中吸取方法论的养分。
功能-结构-范式的本质在于:在形成制度的过程中,要注意制度与环境的功能关系,如证券业制度与整个金融业制度,或整个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功能关系;从系统的功能出发,制定实现这些功能的规章制度,构建系统。我们一方面优化现有系统的内部结构,另一方面在系统中加入一些现有系统中不存在的必要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在后面形成一个子系统。事实上,中国考虑推出开放式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和股指期货,就是这个意义上的增量改进;如果从功能的角度来看中国证券业制度、机构、规则从无到有的演变过程,换句话说,如果从演化的角度来看证券业功能的实现过程,那么功能-发生-范式与上述功能-结构-范式一样适用。两者都强调systembildung,但后者强调生物特征,如进化和遗传。
私募基金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比如可以满足这样一个需求:有些投资人拥有巨大的财富,看中了一个高风险的风险投资项目,那么在基金经理的安排下,* * *也会为项目募集资金,至于其出售和赎回(涉及投资人的退出机制),基金经理会私下与投资人协商。包括监管机构在内的证券行业人士之所以考虑,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私募基金的某种功能。quot零敲碎打地(在哈耶克的意义上)构建这样一种制度安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终会导致证券业系统中这个“子系统”的形成。
功能视角与一般经济学中的需求导向观点一致:市场中的供给方必须面对需求,同样,制度供给方也必须面对制度需求方的需求。在这里,需求的满足就是功能的实现。上述以需求为导向的制度安排还有下一个?quot以需求为导向的制度安排则完全不同,有质的区别:有的决策者认为我今天要这样来,明天要那样来,我就可以为所欲为了。这不也是功能视角的结果吗?问题没那么简单。前者以需求为导向的制度安排面对制度需求者/消费者的需求,其中消费者主权发挥作用;后一种“需求导向”的制度安排,针对的是制度供给者本身的“需求”,因为它不是真正的需求导向的制度安排,而是体现了一种任意裁量,制度生产者在行使本应由消费者行使的“主权”。
据中国证券报最新报道,随着中国证券市场市场化的推进,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思路已经从控制风险向揭示风险转变。这个变化可不是小事!这正是投资者/需求者所需要的。投资者有不同的风险偏好,有些是风险中性,有些是风险偏好。一般来说,风险和收益是对称关系:低风险低收益,比如国债市场;高风险高收益,比如股市、私募基金、股指期货的情况。让不同风险偏好的人都能满足需求,我们需要多种投资工具,包括私募基金、股指期货等等。
如果银行的主管部门能够从各种制度安排的功能和需求来看问题,我们的银行改革可能会走得更快,目标导向也会更明确(即金融服务的需求导向)。如果银行的主管部门多向证券行业的主管部门学习,思路可以从控制风险转变到揭示风险,那么就可以多面向民营企业(这是职能!)民营银行将加入中国银行业,温州的地下钱庄将正规化、合法化。他们可以通过风险定价提供金融服务,并获得相应的回报。监管部门能否加强风险监测和监管?quot没有发展”的策略。正是因为中国的银行当局片面关注现有结构/制度的稳定性,即片面关注抑制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从而抑制和禁止这方面的制度创新——所以制度供给方的“需求”(即稳定和服从的“需求”)取代了制度需求方的需求(即民营银行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需求)。导致银行体系本身陷入了以国有银行垄断、坏账率高、效率低为特征的低水平“均衡”。特别是,这是一种“均衡”或更确切地说是“不平衡”的状态,因为国有商业银行的高不良贷款问题仍在积累,“火山”仍在冒烟。看来,银行的主管部门是时候学会应用功能理论了。
参考资料:
1.赫尔穆特·威尔克:《系统论:社会系统理论中的一个问题》,第4页。ueberarb。斯图加特/耶拿,古斯塔夫·菲舍尔出版社,邮编:1993
2.魏紫·博迪:“金融研究的新方法:功能观点”,发表在《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第三版第65438期。
3.贺安耐、胡必良(主编):《农村金融与发展——综合分析、案例调查与培训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