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普通话测试命题口语题目及范文:我所知的风俗【四篇】
第一篇2020年普通话测试命题口语题目及范文:风俗我知道
每年过年,爸妈都会带我和妹妹回老家——云浮。印象中父亲经常回老家,他讲家乡的各种事情。在父亲的影响下,我开始对云浮的风土人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今年春节,我们再次踏上了回老家的旅程。往年回家的路上,我都睡在车里。今年不会,因为我想看看我的家乡有没有变化。回到家,找了个机会问爷爷奶奶他们老家的情况。奶奶告诉我,老房子没有现在这么现代。那是一套老式的四居室和一个客厅。靠近门的两个房间,一个是厨房兼餐厅,一个是卫生间,一个是杂物间,最后一个是房间。中间是客厅,大厅的地板上有一个方形的凹槽。屋顶上有一个方形的开口,为了让阳光进来,在下雨天,雨水由一个水槽接进来,排到地下。外墙用青砖砌成,经久耐用,美观大方,屋顶用瓷砖铺成,整个小屋温暖结实。
第二天,我们一家人去老家的山寨祭祖。我发现老房子中央也有一个槽。抬头一看,正好和楼顶的口相连。除此之外,我还从我奶奶那里听到了其他的风俗习惯。例如,在广州的端午节,人们总是包粽子,云浮也不例外。亲戚朋友互相送粽子,大家打扫卫生,门边挂艾叶和菖蒲可以驱邪杀蚊。
云浮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佛教大会,纪念禅宗六祖慧能。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八月初三都会举行大型纪念活动。“为什么一定是这两天?”我问奶奶。奶奶笑着回答我:“二月初八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生日,八月初三是六祖慧能大师的忌日。”听了奶奶的话,我恍然大悟。
爷爷奶奶讲了很多云浮的故事和习俗,我越听越感兴趣。在感叹云浮变化的同时,也感受到家乡的乡亲们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传承,大家都自觉遵守家乡的习俗。
第二章2020年普通话测试命题口语题目及范文:我所知道的风俗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有趣。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慢跑、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习俗和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冷食冷餐对人的伤害,我们都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所以,这个节日是一个有特色的节日,既有悲伤的泪水去扫墓,也有踏青的欢笑。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荡,就是拉皮绳,动。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最初被称为钱球,后来为了避免禁忌,它被改成了秋千。在古代,秋千是用树枝做的,并用丝带系住。后来逐渐发展成两根绳子,脚踏的秋千。打秋千不仅能增进健康,还能培养勇气,深受人们特别是孩子的喜爱。
Cujuju是一种橡皮球,球皮是皮革做的,球内填充羊毛。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流行的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训练武士。
徒步也叫春游。古称探春、荀春。三月晴空,春回大地,大自然处处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时节。我国民间一直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前后清明,春光明媚,春雨纷飞,栽苗成活率高,生长快。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些人甚至称清明节为植树节。植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20XX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放风筝也是清明节最受欢迎的活动。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不仅在白天穿上它,晚上也穿上它。晚上在风筝下或稳风拉线上挂一串彩色小灯笼,像闪烁的星星,称为“神灯”。以前有人把风筝放在蓝天上,然后剪断线,让微风把它们送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可以消除疾病和灾难,给自己带来好运。
2020年普通话测试题目及范文:我懂风俗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民族文化传统。今天我要向你介绍的是我们家乡庆祝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们村最大的节日。节日的形式远远超出了端午节和中秋节,春节的持续时间超过半个月。
春节前是大年三十,是冬天特别忙的时候。村里的人会在每家每户养“猪过年”。腊月二十,是杀猪的高峰期。连续四五天,你会断断续续听到猪祭祀的声音。
杀猪后要打豆腐,用猪血和豆腐混合,碾碎揉成一圈,再烤成“血水豆腐”,是招待客人的好菜。
豆腐做好之后,会把腌制了两三天的猪肉串起来做腊肉和香肠。然后一些男人喜欢喝酒的家庭,这个时候就会忙着烤酒,这也是一个很复杂的工作,往往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酒的原料是家里发酵的大米,所以酿出来的酒特别香,特别纯。
大概28、29号的时候,村民又开始打糍粑了。制作糍粑的场面很热闹。经常是一家做糍粑,几个邻居过来帮忙。你帮我之后,我会再帮你。只要糯米煮好,半个小时就能从大家手里拿出几百个糍粑。在吃糍粑的家里,大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主人会认为这是友好的表示。即使是普通熟人,主人也会叫别人吃“糍粑”。
事情忙的差不多了,也快春节了。春节期间,在外工作的人通常会在年三十前回来与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团圆饭”仅限一家。桌子上摆满了好吃的,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在“团圆饭”的餐桌上,每年都能看到这样一道菜“香菜炖鱼”。这是一道必不可少的菜,鱼代表“一年以上”。这里有鸡有鸭,但是我们有一些铁的规矩,就是不能把鸡脑壳叫做鸡头,要叫凤头,不能直接叫鸡腿,要叫金爪或者抢钱的手。这些都是吉祥的。
除夕夜,也有很多规矩。平时胡说八道的孩子会在这一夜“刮嘴”,新年不胡说八道。当除夕之交到来时,即使大人都在睡觉,他们也应该在这一刻起床,在屋里放鞭炮,迎接新年。
大年初一,也就是正月初一,早上五点到七点,家家户户至少要起床放鞭炮一次。通常这期间都要在院子里放炮,表示新年真的到了。这一天,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早上绝对不能把垃圾扫出家门。鞭炮的残渣,瓜子的壳,我们敲的糖果的皮,都是财富的象征。如果扫出去,说明今年不会积累财富。
新年会持续到元宵节,元宵节有很多习俗和习惯。在我很小的时候,在元宵节晚上,我们那里非常流行舞龙灯。三五年打一次大龙灯,去十几个村过元宵节。看过《红楼梦》的人就知道这事件有多招摇了。可惜当时太小,不能亲自打灯笼,只能看别人舞龙灯。至于我,我也很幸运,亲手舞过两次草龙灯。跳灯笼的时候,每走到一个门口,主人都会把龙灯上点燃的香给大家,然后给大家发一些新年饼干、喜糖、奶糖,然后放鞭炮,就完成了一个过场。
如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些习俗已经基本退出了它的生活舞台,它们的地位和价值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历史。
第四篇2020年普通话测试命题口语题目及范文:风俗我知道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不难看出,这些传统节日都渗透着修义、扬德、显智、惩恶扬善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这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东西。从传统节日中,我们深刻理解和欣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就说春节吧,它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民族传统节日。我喜欢春节,因为总是有春联,年画和贴花纸,鞭炮和烟花,还有新年祝福...我们把“福”字倒过来贴,拿压岁钱,包饺子,吃年糕...春节的前一天晚上,我们都要“看年夜饭”。除了吃年夜饭,人们还要玩各种游戏,比如下棋、打牌、打麻将和看春晚。在节日供品中,必须有一大盘苹果,这被称为“平安”
有的地方生日庆典时准备的饼、糕上写满了吉祥的谐音:吃枣代表早春,吃柿子代表万事如意,吃杏仁代表人幸福,吃长寿果代表长生不老,吃年糕代表年年长高。这些都很有趣,很有意义。这些习俗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代表了我们悠久的民族文化。我也为这些习俗的诞生而自豪。
一个节日,像一个故事,有精彩动人的情节;节日是一种文化,内容丰富多彩。面对许多外国节日文化的冲击,我希望我们能继承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庆祝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