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北京中考语文试题分析及2011命题趋势。

稳中有变,易中有难。

-2010北京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北京2010中考大幕刚刚落下。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北京语文试卷坚持稳中求变的原则,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出题。很多考生参加完语文考试后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这次中考语文试题很简单。众所周知,越简单的题越难评分。

今年中考语文试卷包含6道大题,21道小题,与2009年中考语文试卷结构基本一致。让我们一个一个地阅读每个问题。

第一个大题从音、义、意、句意四个方面考察。虽然第二题和第三题的形式和2009年有些不同,但是考点一点都没变。

第二个问题虽然不难,但是仔细研究还是很有意思的。其中“忍不住笑”和“忍不住”这两个词和“禁”的意思一样,都是“控制”,而不是“禁”。判断很简单,只要把“禁止”的意思代入任意一个词,就可以得出结论。其实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对“忍俊不禁”的理解。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赵霖《语录》卷五中的一句话:“内阁初成时,周蓉为吏部大夫,上大学士,奏写为考:‘当有千人,忍不住笑,上下可以。“帅”是笑,“忍帅”是笑;“控制不住”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忍不住笑”就是忍不住笑。这里最难理解的是“君”字的意思。因为在现代汉语中,“君”这个词根本没有“笑”的意思。很多同学对这个成语理解不透彻,导致失分。

第三题考察学生对“思源饮水思源”、“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行百里是成功的一半”、“功亏一篑”四句俗语的理解。后者很容易区分。“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中说,“行百里者半九十。“这种说法是穷途末路的艰难。)”这句谚语强调的是鼓励人做事要有始有终。而“功亏一篑”出自《尚书·吕獒》(《功亏一篑作山》))可惜你失败了,因为你没有完成最后的努力。两者相比,根据上下文,很容易判断选择哪一个。

难点在于对“饮水思源”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理解。“思饮水思源”出自南北朝梁朝著名文学家庾信《正调曲》中的一句话:“实行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比喻不忘自己的根,重在思考自己的源,只停留在思想层面,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则是指别人要加倍给予你的帮助。重点放在回报上,重在行动。在标题中,很明显地强调了张胜利回报社会的行动不仅仅是在思想层面。

很多同学往往凭借所谓的语感,觉得读《饮水思源》比较通顺,于是选择b项,殊不知,没有依据的选择最终是不靠谱的。此题考察学生在两个意思相近或相近的词之间的选择,以及是否能准确区分两者的区别和侧重点。近年来,这种考题在高考等大型考试中越来越受到青睐。

第四个问题比较难,很多同学面对这个问题无从下手。其实这个问题考察的是句意和语境的联系。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结合原问题和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入下列句子。最合适的顺序是:

2010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和希望。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少数民族地区落实相关政策,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为实现这一目标,各级政府_ _ _ _ _ _ _。

①让民族地区各族人民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2)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和治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3)实施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的工作方针

④要满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公共服务、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需求。

A.③④②①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③②④①

三句话中,第一句主要说明“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政府部门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相关政策的最终目的;第二句主要阐述政府部门为“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而着力的三个重点;第三句主要是指各级政府在三大重点指导下采取的具体措施。

根据语义联系原理,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③题目中分支对应“落实少数民族地区相关政策”。②题目中分支刚好对应“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④题目中分支与“保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一致。而第一句放在前三句后面,作为最后的总结。由四个句子组成的段落结构是小计。

如果单纯从题目来分析,不可能把①作为第一句放在段落开头。因为受限于“达到这个目的”这句话。“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相关的具体措施跟进,这不可能是最终的结果。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玄机。如果不能很好的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那么这个问题十有八九会答错。

第二个大问题一般不难。《名著导读》就是《左传》。考前,很多市区都在《水浒传》、《晚花》上大做文章,但收效甚微。原因是近年来“名著导读”越来越功利化,成为中考语文科的一个鸡肋。中考设置这一板块的初衷是为了引导广大初中生在课余时间多读书,开阔文学视野,提高语文素养。于是,“名著导读”就成了很多学校老师争相投注题目的对象。考试前,很多同学拿出老师布置的材料,加班加点,勤奋背诵。非常辛苦,最后往往以竹篮打水一场空告终。所以,对于初中生来说,在高一高二的课余时间多读书,不仅可以在这一节稳操胜券,还可以真正意义上开阔自己的文学视野。

第三大题是综合学习题。综合学习题的设置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教会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突出语文的立体全面发展。综合学习考察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语文学习中的总结、筛选、理解、分析、表达、创新的能力就浓缩在这个问题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和文学学习不再是以前的样子。而是将国学请上神坛,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这是学习汉语的最终目的。

综合学习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探究学习”的指导思想,是近年来北京中考语文试卷中的重点考查板块。每年命题人都会在综合学习的考试部分有所创新,但变化不变,落点不变。只要把握好一个原则,就能轻松应对:那就是“好好审题。”这四个字不仅要仔细看题目,还要仔细揣摩题目的意思。这一点非常重要。

比如2009年海淀一中的综合学习题,考查的是汉字发展的分析。请参见下面这个问题的根源:

以下两篇材料拟用于“汉字的发展”一栏。为了帮助你明确主要信息,请简要概括这两份材料的内容。(2分)

在题干中,没有明确总结任何问题,但隐含了总结的方向和内容。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确定方向:汉字的发展。二是仔细搞清楚材料中有哪些信息可以反映发展。三是根据分数做最后陈述。

看2010海淀伊沫综合学习题;

在宣传活动开始的时候,你要把孔子学院的作用介绍给大家。请从以下材料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2分)

这道题很多同学都失分了,失分的原因是因为考的不清楚。仍然没有直接的方法告诉你从什么问题中提取信息。我只是为你成为这次活动的组织者设置了一个场景。回答问题的思路和上面的问题一模一样。但是,这次你要重点说的词是“功能”这个词。

今年的综合学习题比较简单。相信考生在这一项不会失分太多。对于第一个问题,失分主要集中在答题点不全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有两个策略。一种是针对文字材料,要学会以一个时期为单位仔细划分,然后仔细对比,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小心谨慎。另一种是针对表格材料,所以我们在处理这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数据中给我们带来整体趋势和方向的信息。

第四题,文言文,考查陈涉家族。体型设定和往年相比没有大的变化。由此也可以看出,北京只选择课堂上的文言文作为考点:规模很大,已经面临着出题角度用尽的局面。不改革,恐怕很难有新生。但今年中考前,很多学校将阅读作为重点文章,它已经被纳入复习范围,这可能是明年中考文言文考试改革的一颗信号弹。包括初二期末课内加课外考试的形式,很有创意。这进一步推动了文言文由内而外的知识传递过程。希望2011北京中考文言文考试有所创新。

第五个题目是阅读现代文学。其中《缅怀冼星海》的叙事来自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题目的角度紧紧围绕冼星海个人形象的分析。全篇以“记忆”为线索,贯穿全篇,从三个片段(听黄河大合唱、读他的自传、在Xi安与他相遇)来描述他。情绪基调逐渐高涨。全文叙事组合,情感饱满,是一篇优秀的叙事散文。最难忘的问题是最后一个: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把只见过他一面的冼星海描述得生动感人的。(不超过150字)。

这个问题的题干很容易让人理解偏差。理解的一个方法是看全文,看作者是怎么描述冼星海的。另一种理解方式是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描述冼星海在Xi安相遇的。这两个答题角度都有可能,参考答案都有详细的讲解和分析。这应该说是这次考试最大的亮点之一。命题人不再像以前那样坚持“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而是换位思考,开始站在回答者的立场上写问题,真正抓住了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多面性的特点。

说明性文章《街头雕塑》的考点还是侧重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说明文字是做对题的前提,也要学会学以致用。真正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表面上看,议论文《创新的快乐从何而来?今年好像没有从论点、论据、论证三个方面来考察,但是仔细分析发现这三个设置都是围绕着上述三点。第一个问题的本质是问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其实是考察2-4段的论证过程,但更侧重于对文章内容的解读。第三个问题是考察议论文论点的分析。这三个问题很巧妙。既涵盖了考生中考大纲的考试要求,又能考察学生在阅读议论文时的灵活处理能力。其实,考试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议论文的写作特点,明确议论文的写作特点,理顺议论文写作的严密逻辑。

第六题是作文“衔接”。

这篇作文的题目不是“向前”,也不是2008年中考的“向前”。前进!前进!太诡异了,也没有2009年的《还没完》那么苦心。外行看起来有点平庸,但仔细分析发现,这个题目写起来容易,但要写好并不容易。

“凝聚力”是一个大话题。首先,“衔接”的主体和客体是什么?换句话说,XX浓缩了XX。让我们再仔细品味一下提示:

有凝聚的亲情,才有幸福的家庭;团结友谊才有温暖的集体;只有团结爱心,才有和谐社会;只有团结智慧和力量,我们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理想...请以“凝聚力”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从家庭(亲情)、集体(友情)、社会(爱情)、个人(智慧和力量)四个角度激励考生。

至此,试题的考试已经顺利通过。接下来就是怀孕了。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任何人都一定不能忽略核心:团结的力量。而且一定要注意如何把“衔接”的过程写清楚。把大问题变成小事件。只有这样,才能写好这篇文章。写这篇文章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很多同学一味喊口号,说套话,说空话。文章很难具体化,其后果就是文章一定会跌入底流,而这篇文章要想得高分,就必须写出真情实感。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明确提到了这一点。而且这个话题明显和当今的现实有关。无论是刚刚过去的玉树地震,还是正在上演的“世界杯”,都可以完美诠释“凝聚力”的具体含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这样素材就不会缺乏,还能保持新鲜感。

纵观2010北京中考语文试卷,我们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要求,稳中求变,易中见难。整篇论文亮点颇多,既符合初中学习打好基础的教学重点,又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