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二册5篇。

教师的教案就像士兵手中的利剑,是他们职业生涯中的重要工具和伙伴。以下是我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二册五篇文选》,仅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本文。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选编。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建立在学生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数十”、“写两位数加连字符”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口算不仅在实践中有用,也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教材营造了大二学生准备乘船“去鸟岛”的热闹场景,旨在解决“高二(X)班和高二(X)班可以坐下来吗?”“我可以坐二年级(X)班和二年级(X)班吗?”本文引出两位数的非进位加法(23+31)和进位加法(32+39),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进行计算。

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学过“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整十位数的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他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迁移类比,学习本课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通过两次试讲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把两个加数分解成整数十位和一位,用整数十位相加,用一位相加,再用一位相加。只有少数学生采用“只分解一个加数,保持另一个加数不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的多样性,但也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使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同时在体验算法多样性的同时,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自己对计算方法的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体验算法多样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成功的喜悦。将德育和美育融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运用。

难度: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口头相加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解题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首先,创造一个激发兴趣和引入新思想的情境

Xx小学今年春天组织二年级学生去美丽的鸟岛春游。同学们,请仔细观察现场地图。

老师:看,他们乘什么交通工具去鸟岛?

二,认知感知,质疑

我们能把那两个班级放在一艘船上吗?我们为什么不一起做点什么?

第三,互动探索,合作交流

你怎么能计算得这么快?你愿意告诉大家你的算法吗?

第四,合作交流,意义建构

1.我们来对比一下。两个问题有什么相似之处?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多媒体板书)

2.我们再对比一下。这两种方式有什么区别?

3.总结。

第二部分: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二册选用的对称图形

Xx省xx市xx路小学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册第xx页。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让学生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让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初步认识。

难点:画一个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课件

准备上学工具:信封、纸、适时色贴、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剪刀、钉板、水彩颜料。

教学过程

(1)进口

1.老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许多美丽的物体组成的。一片绿叶和一只美丽的蝴蝶能给我们带来美丽的享受。现在,李老师这里有一些漂亮的图片。你想看看它们吗?(思考)

(课件展示图片)

老师:谁能告诉我图片里有什么?(蝴蝶、枫叶、喜字、京剧脸谱)

老师:他对吗?请仔细观察。这四个对象虽然不是一个类型,但是都有一个* * *共同的特点。同学们,在同一个地方和两个人交谈。你能找到这个* * *共同点吗?(同行讨论)

沟通:我发现这些物体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老师:你们都发现这个特点了吗?(是)那么如何验证它们两边的大小完全一样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老师:请看大屏幕。(老师一边演示课件一边讲解)

老师:这是刚刚出现的枫叶。让我在中间把它对折。它的左右两边呢?对了,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这是不是意味着左右两边的尺寸是一样的?(是)

老师:像这样,一个物体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叠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对称图形。

(板书题目:对称图形)

2.老师:同学们,要不要打个折验证一下?(学生自行折叠图片)

沟通:你叠的是什么图形(蝴蝶)?你发现它是一个对称的图形吗?蝴蝶是一种对称的图形。

老师:谁折的和他不一样?(学生演示自己折叠的喜字和京剧脸谱)

3.一个图形可以左右对称,上下对称,也可以斜对称。注:只要对折后能完全重叠,大小相同,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对称图形。

4.老师:刚才,又出现了一条折痕。你知道这个折痕叫什么吗?

这个折痕,姑且称之为对称轴。我们通常用虚线来表示。现在请拿出刚才的对称图形,在上面画出它的对称轴。

老师:怎样才能画直?(用尺子画)

(展示学生画的对称轴)

5.判断,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乒乓球拍√字母A√ 1 ×

梳子×五角星√月亮√

(2)切割对称图形

老师:学生们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展示黑板上对称的图形)

老师:请看黑板。这些图案都是李老师课后剪的。我们来观察一下。它们对称吗?(是)怎样才能裁剪出真正对称的图形?你有什么好主意吗?两个人商量一下。(同行讨论)

交流:老师指导学生:先把纸对折,以折线为中心画出一半的图案,然后剪下来,打开后就是对称的图案。

老师:上课前,李老师及时给大家发了一些五颜六色的贴纸,让学生自己剪一个比较简单的对称图形。开始了。

(学生剪,教师指导)

点评:剪学生,把作业放黑板上?

(学生评价别人的作品)

(3)数对称图的对称轴

老师:请拿出信封。里面有什么?

(矩形、正方形、圆形)

1.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试着折叠它。它有几个对称轴?(第二条)

2.正方形(4格)

3.圆(无数)

老师总结:好像有一个对称轴,几个对称轴,无数个对称轴。

(四)寻找对称图形

老师:这节课,我们学了这么多对称图形。请观察我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老师:学生们发现了很多。事实上,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特别有用。你想开阔眼界吗?

(显示对称现象)

老师的解释:钟的外观是对称的,既保证了美观,又保证了钟的统一性和准确性;飞机外观的对称性可以使它在空中飞行时保持平衡;我国劳动人民早就发现了对称之美。看啊!民间对联和古诗词中的对仗有着内在的对称关系。比如中国民间工艺品,中国结,窗花等。,它们的对称充分体现了对称的艺术美;对称性也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现象,许多动物和植物都有自己的对称形式。比如人的脸以鼻尖为对称轴,眼睛、耳朵、嘴巴都是对称生长的。眼睛的对称使人更准确地观察物体,耳朵的对称使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强烈的立体感,手脚的对称可以保持人身体的平衡。衣服大多是对称的,对称的设计看起来更美观庄重。对称性原理也广泛应用于建筑中。比如北京的故宫,就叫紫禁城。它的整体布局是对称的。前三大殿和后三宫殿在对称轴上,其他宫殿对称分布。它是中国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这是上海的南浦斜拉桥。左右对称,前后对称,对称的设计师桥越来越强。请欣赏其他国家的对称建筑,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泰国的泰姬陵和凯旋门。这些建筑在设计上都是对称和谐的。

(5)动手实践

老师:上课前,我给你们每个小组发了一些文章。请选择你喜欢的物品,尽量做出对称的图形。

(学生活动)

显示:

(1)用颜料的同学说:我先把纸对折,然后打开,沿着对称轴画出一半的图形,再对折,这样颜料就印在另一半纸上,画出一个对称的图形。

(2)用剪刀剪的同学讲方法。(略)

(3)用钉板讲方法的同学。(略)

(4)用格子纸画的同学说:我先画对称轴,然后画图形的一边,再画另一边与一边对比,左边占几个方格,右边也占几个方格。

课堂评价

(6)全班总结

老师:学习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老师:学生说的真好。对称的图形很美。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更对称的图形,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第三部分: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二册教学内容精选;

教材xx页,例题3和习题2对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确立“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和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习工具、主题地图等。

教学过程:

首先,创造情境,引入对话

1,小朋友,你喜欢春游吗?你喜欢去哪里春游?

2.展示果冻问题的现场。(不显示问题的解决方案)

老师:看!请仔细看这幅画。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孩子遇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图片并交换信息。

设计意图:介绍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喜欢的春游场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探索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x,画出例x的主题图。

2.分组讨论解决“能分多少份”的问题。

老师:你能用你收集的信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吗?你能做什么?

在四个学生分组讨论后,交换他们的解决方案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总结:这个问题其实是想找出8中有多少个2,如果8中有4个2,就可以分成4份。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具体感知“每2分,8分分成这样4组,要分4分。”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同学的解题方法,体验成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第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教材xx页第5题。

问:图片中的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想什么?

可以帮小熊分享一下。(引导学生帮助小熊分筷子,用棍子代替筷子分。引导学生思考:小动物吃多少?一双多少筷子?然后告诉我怎么分。)

2.练习2,问题6。

(1)问题6。给我看看分玉米的场景。

老师:仔细看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打分的过程和结果。

第四,开放性问题

1,学生自主操作。

(1)用15个方块设置五个相同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方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放置()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异同?

2.学生找到生活中使用平均分的例子,分组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一个深思熟虑的问题场景,比如“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本质是“各得其所”,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理解。使用开放式问题,为学生提供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深入探索,鼓励学生尽可能说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发散思维。

动词 (verb的缩写)课程总结

教学反思:

第四章: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二册的选数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本学期认识数的范围将扩大到10000以内。在这个阶段,学生会认识更多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一定要学好。

一、本单元教材内容

这个单元包括计数、阅读、书写、数字的构成、数字的意义、数字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约数、整百和整千的加减。教材将上述内容综合成以下逻辑结构。

二。总体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确立本单元的总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识别、读写一万以内的数字,知道这些数字是由千、百、十、一组成的。可以用符号和文字来描述一万以内的数字的大小。能说出每个数字的名称并识别每个数字的含义。

2.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约数,并结合实际进行估算。能算出整百,加减整千。

第五章: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学目标选

1.充分理解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用括号对两级混合运算进行不相交计算。

2.理解和掌握两级运算(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使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形成先看操作顺序,再计算的良好习惯,规范离线计算的格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带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教学困难

使用运算法则进行离型计算。

教学过程:

首先,复习括号的知识

还记得58-(14+6)的操作顺序吗?

58-(14+6)

=58-20

=38

当学生做离线计算时,提醒他们注意,并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删除不参与计算的部分。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也和括号有关。(带括号的两步混合操作)

第二,探索新知识

(A)独立尝试带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77-42)÷7

(二)根据学生表现,集体讲解。

总结操作规则。

这两个公式有什么相似之处?

1有括号;两者都是两级操作;有乘法和除法和减法。

带括号的公式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如果公式中有括号,就要先算括号里面是什么,再算括号外面是什么。

注意公式下面第一行没有参与计算的数字和运算符号,把第二步的结果写在第二行。等号应该对齐。

第三,巩固练习

1.对比练习,找出括号的作用。

课件展示习题。

7×5-2 7×(5-2)

=35-2 =7×3

=33 =21

(1):左右题有何异同?

(2)括号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说明:左边的公式没有括号,先乘后减;右边的公式有括号。先计算括号内的减法,再计算括号外的乘法。

如果汇总公式中有括号,则括号先算。通过比较发现,括号的作用可以改变不同的计算结果,括号还可以改变运算的顺序。

2.先填空,再综合公式。

在掌握带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分层练习。在实践中,不仅突出了括号的作用,还培养了学生综合公式的能力。这样不仅巩固了新知识,也为下一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