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北京考研?
一、术语解释(***20分,每题2分):
1.工程地质问题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能对建筑物和地质环境造成危害的问题。
2.应力集中
最大主应力或剪应力在自由自由面附近增大或减小的现象通常称为应力集中。
3.粘滑现象
在剪切破坏过程中,由于动静摩擦角的差异,或由于凸体的切割和交叉,或由于旋转摩擦中的翻转而引起剪切位移突然跃升的现象称为粘滑现象。
4.岩体变形和破坏
由于应力的作用,岩体在体积、形状或宏观连续性方面会发生一些变化。宏观连续性无显著变化的称为变形,宏观连续性有显著变化的称为失效。
5.地基破坏
当构成地基的砂和粉土振动时,颗粒间的剪切力使砂粒滑移,改变排列状态。如果沙子没有在原来的位置紧密排列,它会变得紧密排列。此时,如果沙子被水饱和,就需要从孔隙中排出一些水。如果砂粒细小,砂体渗透性差,由于瞬间振动变形而需要从孔隙中排出的水无法排出砂体,必然导致砂体内孔隙水压力增大,砂粒间有效正应力降低。随着粒间有效正应力的减小,砂体悬浮时,地基土层承载力迅速降低,直至地基承载力完全丧失。
6.震源机制解
当震源断层突然发生错动时,对于断层各板块的岩体来说,错动的前进方向会因运动受阻而形成压应力集中区,相反方向也会因拉伸而形成拉应力集中区。因此,在断层两侧的岩体中出现了拉压应力的四象限分布,即这种拉压应力场的四象限分布是由震源断层错动的物理过程引起的,由此得到的结果称为“震源机制断层面解”,简称“震源机制解”。
7.变形体
有明显变形破裂迹象的岩体或有递进变形迹象的岩体称为变形体。
8 .岩爆
在地下开挖或开采过程中,高储能岩体中的应变能集中释放,导致洞壁或基坑发生突发性岩爆。
9.地面压力
地下洞室开挖后,围岩变形、松动和破坏对支护或衬砌造成的压力。
10.渗透变形
渗流水通过一系列独特的物理化学过程,使岩土体中的某些组分或颗粒发生松散、分离、溶解,并被水流携带和移动,导致岩土体出现结构松散、强度降低的现象。
二、填空(***35分,65438+每格0分):
1.岩体的结构特征对一定荷载条件下岩体的变形破坏模式和强度特征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岩体中的软弱结构面往往成为决定岩体稳定性的控制面。
2.地壳岩体中的天然应力状态是指不受人类扰动的应力状态,主要是在重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作用下,有时也有岩体物理化学变化和岩浆侵入的作用,常称为天然应力或初始应力。
3.岩体从弹性变形阶段到塑性变形阶段的临界应力称为岩体的屈服强度,岩体进入不稳定裂隙发展阶段的临界应力称为长期强度,岩体最终破坏后仍保留一定强度的称为残余强度。
4.岩体变形破坏的主要地质力学模式有:蠕变(滑移)-张裂、滑移-压力诱发张裂、弯曲-张裂、塑性流动-张裂和滑移-弯曲。
5.活动层错动的地质证据主要有:第四纪地层的错动、地震塌陷楔或地震充填楔的形成、断层振动效应导致砂土液化、快速错动产生的高温导致断层物质中保存的热淬灭证据。
6.水库诱发地震的震源机制主要是走滑型和正断层型。
7.水库蓄水后,可对库底岩体产生三种效应:物理化学效应、荷载效应和孔隙水压力效应。
8.在评价和预测边坡稳定性时,可以根据阶段性规律预测边坡的演化阶段和发展趋势;根据周期律,可以确定促进边坡演化的主导因素;根据区域规律,可以明确边坡稳定性分区的特点。
9.提高坝基稳定性的措施通常包括地基清理、岩体局部或整体加固、防渗和改变建筑物结构以适应不良地质条件。
三、是非判断(正确命题后括号内写√,错误命题后括号内写×号。***10分,每题1分):
1.滑移-压缩诱发的拉伸裂纹多发生在块状或层状岩体中,表现为一定形状的岩体沿软弱结构面滑移,并伴有发源于滑移面的分支拉伸裂纹。(√)
2.断层活动的迁移是指在一条断层的活动段,成簇发生一系列破裂事件后,断层活动往往向其他段或区域发生变化。(√)
3.断层的末端往往是边坡变形破坏的活跃部位。(√)
4.地震波包括在介质中传播的体波和在界面附近传播的面波。(√)
5.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一个尺度,由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
6.砂土液化的现场试验方法主要有剪切波速判别法、标准贯入判别法和静力触探判别法。(√)
7.边坡的最大拉应力通常出现在距离坡脚三分之一处。(×)
8.弯曲开裂和滑动开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9.塑性围岩的变形破坏主要发生在应力重分布和水重分布的作用下,主要包括塑性挤压、弯曲内凸、剪切滑移、重力坍塌等。(×)
10.在防渗处理中,集中渗漏应以“铺”和“灌”为主,分散渗漏应以“堵”和“截”为主。(×)
四、选择题(***10分,每题1分)
1.岩石蠕变的三个阶段依次是(a)。
A.减速蠕变、恒速蠕变和加速蠕变;
B.恒速爬行、减速爬行和加速爬行;
C.加速爬行、恒速爬行和减速爬行;
D.减速爬行、加速爬行和恒速爬行。
2.岩体应力一旦超过其长期强度,就会进入(D)。
A.塑性变形阶段;
B.弹性变形阶段;
C.恒速爬行阶段;
D.渐进破坏阶段。
3.一般认为地震液化的判别深度为(b)。
a一般在10m以内,最大为15m;;
B.一般在15m以内,最大为20m;
c一般在20m以内,最大为25m;
d一般在25m以内,最多30m。
4.倾斜薄层边坡蠕变-拉伸变形进入渐进破坏阶段的主要变形标志是(C)。
A.边坡岩体开始明显旋转,后缘产生一系列反坡桥台和串珠状凹陷;
b)边坡岩体开始明显旋转,陡峭的台阶状破裂面成为剪应力集中区,陡峭和平缓拐角处的嵌合体被逐一切割破碎,并伴有膨胀;
C.边坡岩体开始明显旋转,后缘明显下沉,拉伸破裂面由最初的张开变为逐渐闭合,破裂面交错方向与前一阶段相反;
D.边坡前缘因强烈膨胀而显著隆起,岩体变得松散,常导致局部崩落或滑动。
5.活动断层的特征主要包括(D)。
A.活动断层的类型和重复活动期;
B.活动断层的活动方式、重复活动期和古地震事件;
c .活断层的规模、位错率和分类;
活动断层的类型、活动方式、规模、位错速率和分类、重复活动期和古地震事件等。
6.圆形地下洞室开挖引起的岩体应力重分布的最大影响范围为(A)。
a在洞室直径的3-5倍范围内;
b .在洞室半径的3-5倍范围内;
c在洞室直径的3-6倍范围内;
d在洞室半径的3-6倍范围内。
7.对于圆形-椭圆形洞室,周边可能出现的最大拉应力集中和最大压应力集中分别出现在(d)中。
A.初始最大剪应力轴和最小主应力轴与外围垂直相交的两点;
B.初始最大主应力轴和最小剪应力轴与外围垂直相交的两点;
C.初始最小主应力轴和最大主应力轴与外围垂直相交的两点;
D.初始最大主应力轴和最小主应力轴与外围垂直相交的两点。
8.岩体沿既有结构面剪切破坏过程中,发生跨越凸体的粗糙面摩擦时,抗剪强度为(D)。
a .τ=σTG(φS)+C;
B.S =σTGφS;
C .τ=σTG(φS+I)+C;
D.τ=σtg(φS+i)
9.易液化的河床砂体通常见于(d)。
A.河漫滩、各级阶地沉积和与上述沉积时代相同的古河床沉积;
C.在河漫滩、各级阶地和较新时代的古河床沉积中;
B.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沉积以及与上述沉积同期的古河床沉积;
D.河漫滩、一级阶地沉积和与上述沉积时代相同的古河床沉积。
10.边坡形成后应力状态变化的基本特征是(A)。
A.坡顶拉应力集中,坡面径向应力减小,坡脚剪应力集中;
B.坡顶剪应力集中,坡面径向应力减小,坡脚拉应力集中;
C.坡顶拉应力集中,坡面径向压应力集中,坡脚剪应力集中;
d、坡顶拉应力集中,坡面切向应力减小,坡脚剪应力集中;
简答题(***15分,每题5分)。
1.简述导致地壳表层岩体应力状态复杂的主要作用。
关键点:
①岩体地质条件和地质历史对岩体应力状态的影响;(1)
②岩体自由面附近的应力重分布和应力集中效应;(1)
③不连续面附近的应力集中效应;(1)
④岩体切割面附近的残余应力效应。(2分)
2.简述边坡变形和破坏的防治措施。
关键点:
①消除、削弱或改变降低边坡稳定性的各种因素;(2分)
(2)减小滑动力,提高边坡的抗滑能力;(2分)
③积极防御和回避。(1)
3.简述地下洞室开挖后围岩应力重分布的一般特征。
关键点:
①径向应力随着接近自由面而逐渐减小,在洞壁处为零;(1)
(2)切向应力在某些部位随着接近自由面而增大,在洞壁处达到最大值,产生压应力集中;(2分)
(3)切向应力在其他部位随着接近自由面而减小,有时甚至在洞壁附近出现负值,产生压应力集中。(2分)
动词 (verb的缩写)论述题(***10分)
根据下图讨论了岩体应力应变特征与地壳应变率的关系。
(1-强烈构造活动区;2-现代构造活动区;3-构造稳定带)
关键点:
①强烈构造变化区:
岩体CR >值;C0,不可避免的断层带;C0;岩体处于弹性状态,应力随时间增加直至破坏;断层带和岩体内部都可能发生破坏。(3分)
(2)现代构造稳定带:
铬
③现代构造活动区:
岩体的Cr在C0和一个临界值Ca(相当于最危险断裂带CF = C0的应变率)之间,即CR
A.岩体内部应力发展迅速进入粘性变形阶段,最大应力方向压缩,最小应力方向拉伸变形,不发生破坏;
B.断裂带处于弹性状态,应力随时间增加直至破坏;(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