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举个例子说明感知的特征吗?
第一,感知的选择性
图1对象和背景
如果你有一个黑色的背景,你会看到白色的列。相反,你会看到几个人。
人所处的环境是复杂多样的。在某一时刻,人们无法感知很多事物,而总是选择性地把一个事物作为感知对象,同时又把其他事物作为感知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称为知觉选择性(见图1)。什么样的东西容易让人选择作为感性对象?凡是能引起注意的对象,包括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都容易成为感性对象。在同一场合,人们可以有相同的知觉对象,也可以有不同的知觉对象。前者是由于对象的特点和人的* * *任务具有相同的目的、爱好等造成的。比如老师让学生注意黑板上的挂图,挂图就成了学生感知的对象,板书就成了背景。后者是当时人们不同的需求、兴趣、经历和心理状态造成的。比如让不同爱好和经历的人进入课堂,会有不同的感知对象。爱种花的人会感知盆景,擅长书法的人会关注墙上的条幅,搞宣传的人会以墙报、黑板报为感知对象。
在小学日常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自觉寻找合适的感性对象的能力有限,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形成全班的感性对象。比如使用视觉教具时,突出感性对象,淡化背景。应避免使用图式模糊的图片和教具(如图2,可感知为兔子和鸭子)。在叙述中,教师的视觉语言要集中在物体部分,尽量淡化背景部分。
图2双图
第二,感知的完整性
感知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们并不是把被感知的对象感知为一个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感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如图3所示,白色背景中的白色三角形和黑色背景中的黑色三角形被感知为一个整体。背景图形虽然看起来支离破碎,但却构成了一个整体。知觉的这种特征叫做知觉的整体性。
感知对象整体上不是一个个部件的机械堆砌,对一个事物的感知取决于其关键的强的部分,而非关键的弱的部分一般是被掩盖的。比如一首歌,无论是男高音、女高音、童声还是老人唱,人们都会感知为同一首歌;一旦旋律或歌词改变,就会变成另一首歌。在这里,音色和音色的不同并不是决定一首歌的关键部分,只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才是决定一首歌的根本因素。人们如何从众多属性中识别出关键部位,从而准确把握感性对象?这与人的知识和经验有关。知识和经验越丰富,就越能识别事物的关键特征,从而准确把握感性对象。小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有限。为了提高他们的知觉效能,教师应该指导他们在观察事物时注意事物的关键特征。例如,理解三角形的关键部分是有三条边形成三个角,其他任何东西都不影响对三角形的感知。
图3感知的整体性
第三,对感知的理解
人们在感知的过程中,总是利用过去获得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对感知到的事物进行加工,并以概念的形式标记出来。知觉的这个特点就是对知觉的理解。
对感知对象的理解与感知者的知识和经验直接相关。比如不懂医学知识的人无法从一张x光片上得到具体的信息,放射科医生可以从x光片上看到身体某个部位的病变。小学生缺乏知识和经验,不会有意识地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了使小学生对感性对象有更好的认识,有新的认识,教师要启发和引导学生用文字提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或者提供线索,帮助学生重组感知信息,形成新的感知模型。例如,当学生第一次被要求计算一个不规则几何图形的面积时,他常常不知所措。
如果老师在这个时候给图形加上一些辅助线,学生会立刻化忧为喜,高兴地说:“我知道,我知道,这不是几个几何图形的组合吗!”“这种新的知觉模型的建立,使学生原有的关于求几何图形面积的知识派上了用场。现在,您不妨看看图4。你明白吗?
图4你看到了什么?
第四,感知的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形象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知觉恒常性包括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比如太阳光下的白墙和阴影中的墙角反射的亮度差别很大,但人们感知它们是亮度相等的白色。这就是亮度恒常性。学生坐在第一排座位看老师,坐在最后一排座位看老师。老师的形象在他们视网膜上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但是学生总是把老师看成一个特定大小的形象,这就是大小恒常性。无论你从哪里看教室门,无论教室门是开着还是关着,你总是把教室门看成长方形,这就是形状恒常性。不变性使人在不同条件下保持对事物原貌的理解,从而保证感知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