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答诗歌鉴赏题是一样的吗?

不同,如下

借景抒情和借物抒情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两种表现方式,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有些考生容易混淆,这与它们在形式上的相似性有关。两者都是通过外在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思想,但只有仔细分析,区别才显而易见。借景抒情是指在景物中感受。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感情,抒发情感。诗人在诗中表达含蓄的感情,所以它有喜有怒有喜有悲有悲,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感情当成一种观念。以物托志是指诗人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来表明自己的内心,表明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在具体的诗歌中,借景抒情的“景”指的是自然景物,而不是某样东西,而表志的“物”往往是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这个东西的某些特性来表达自己的“志”,由此可见,这个“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对景的描写。表达志向的“志向”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而借景抒情的“情”具体指的是爱、恨、赞、喜、悲等感情。比如写风景的目的是表达情感,那么就是用借景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情感。“不怕断骨泥身,只愿留清白于世”(于谦《青柠歌》),“散成泥,碾成尘,唯香不变”,(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和“梅花”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志气,抒发自己的高尚情操,所以用了托物志的表现手法。我们来对比两首古典诗词,分析一下两者的区别。

鹌鹑日

苏轼

林破山竹藏墙,蝉烂小池草见鸟不时,照水红香。小屋外,古城旁,棍棒和藜麦转向夕阳。勤奋昨晚下了一夜的雨,凉爽了一天。

全诗从距离、海拔、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塘七幅画面,容量很大,堪称妙笔,但这些场景汇集在一起,透露出一种幽僻复杂的气氛。透过画面,我们隐约可以看到诗人百无聊赖,自我安慰,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这种情绪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这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小松

杜荀鹤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丛里,看不见,现在发现比杂草高多了。

那些不认能冲天的树,直到它入了天,人说它高。

小松刚出土,真的小的可怜。路边的杂草比它还高,以至于把它埋在了“深草”里。但小而不弱。四周是“深草”,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向上冲刺,势不可挡。那些脆弱的草是比不上的。小松原来被百草踩在脚下,现在已经超过了茵陈蒿的高度;小松还年轻,平淡如草。若能认其为“凌云目”,加以珍惜和培养,那将是有见地的,有意义的。然而,正是这个“知”字,是时代的人、习俗的人所欠缺的,于是诗人感叹:目光短浅的“时代的人”不会把小松当栋梁,多少小松因为“时代的人不知道”而被毁被黑!读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这首诗名义上写的是“小松”,实际上写的是人。写成“小松”的时候,一开始不被人注意,最终长成一棵凌云树,反映了作者对人才微生最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人生经历取人的浅薄眼光。诗人杜荀鹤出身贫寒。他年轻时虽有才华,却因“皇中无熟人”(《辞九江李郎中入关》)而一生落魄,甚至屡试不爽。这个埋在深草里的“小松”不就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吗?诗人通过描写小松坎坷的经历,表达了对人才成长的思考。这种写法就是通过支持事物来表达自己意志的方式。

总之,要注意区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一个是“景”和“物”,一个是“情”和“志”。写风景是为了抒发情感,咏物是为了抒发抱负。只要反复比较琢磨,差别还是很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