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的历史信息

“崂山”最早见于659年唐高宗的《南史·明僧传》。明末黄宗昌编辑《崂山志》后,“崂山”这一名称逐渐被采用。《神农白草》和《本草外经》沿用崂山,自清帝宗昌修订《崂山志》以来一直沿用。

“大崂山和萧劳山”出自唐礼贤《天顺圣皇后广斋元年(684)》所作《后汉书》注。在书中,山的北部的一部分被称为“大崂山”,山的南部的一部分被称为“萧劳山”或简称“劳尔山”。唐的《通典》用了“大崂山和萧劳山”。

《辅汤山》出自贞元元年(785)牛肃所作《文姬》,唐玄宗改之。当时道士王敏受到唐玄宗的宠信,南岳道士李华洲怕唐玄宗贪恋世俗,不再修行,便劝王出京。王遂要求唐玄宗在狱山炼丹,玄宗允许他改成“辅唐山”。太平广记继续用“辅佐唐山”。

晋元年(1209),丘处机开始使用“鳌山”,这种文字仅存于元明两代的碑刻中。元代道教全真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到达崂山时,看到崂山肩负平川,面朝大海,犹如一个巨人高耸于东海万里碧波之上,于是写下一首诗:“陕西名山少,江南九美花,鳌山歇于东方海上,可见山东人不知。”成吉思汗封丘处机为国师仙人后,就让他掌管天下的事务,所有的人都担任老师,称这座山为“敖山”。

扩展数据

西晋时期,佛教传入崂山地区。崂山佛教始于魏晋,盛于隋唐,明代再次达到高潮,清末逐渐衰落。?

1959年,崂山共有九座寺庙,分别是法海寺、潮海原(即石佛寺)、梁青寺、菩萨寺(即文殊普贤寺)、夏口寺、华严寺、毗卢庵寺、观音寺、灵圣寺。其中华严寺、法海寺、观音寺、梁青寺保存完好,相对完好,潮海寺(即诗佛寺)、毗卢庵寺、灵圣寺、菩萨寺破败不堪,夏口寺已经沦陷。

崂山佛教名寺32座,隋代以前6座,唐代4座,宋代1座,明代16座,清代5座。

佛教节日很多,有纪念活动、佛教禁欲活动、穿越活动、符合活动等。崂山地区佛教寺庙的主要节日有佛诞、观音诞和兰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