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训练题有哪些?

在思维训练的时候做一些训练题,效果非常好。你是一个生活中喜欢做逻辑思维训练题的人吗?我给你整理一下经典的逻辑思维训练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经典逻辑思维训练题

第一,一个岛上有三个奇怪的村庄。A村的人从来不说假话,B村的人从来不说真话。C村的人跟一个谎言跟一个真相,第一句话是真是假。一天,张三、李四、王五在岛上观光,遇到两个导游。他们都说另一个是丙村的。

这两个导游当评委,看张三、李四、王五谁把石头扔得远,给出了不同的结论:一个说“张三第一,李四第二,王五第三”,另一个说“王五第一,张三第二,李四第三。”那么两个导游是哪个村的呢?三者排名如何?(记下具体的推理过程)

第二,有两个人,张三和李四。张三只说假话,不说真话;李四只说实话,不说假话。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只是点头摇头,不说话。有一天,一个读书人面对着两条路X和Y,一条通向京城,一条通向小镇。在他面前站着张三和李四中的一个,但他不知道是张三还是李四。我不知道“点头”的意思是“是”还是“不是”,他只需要问一个问题就可以确定哪条路通向首都。

经典逻辑思维训练题答案

这个问题应该怎么问?(记下具体推理过程)第一题;两个导游的构成只能是:A村+A村;B村+B村;丙村+丙村;a村+B村;a村+C村;B村+C村;六种结构

1.很容易排除:贾村+贾村;a村+B村;一村+丙村

2.如果两人都是B村的,说的都是假话,那么三人排名:李、王、张;

3.如果两人都是丙村人,他们说的第一句话是真的,下一句话是假的,那么三个人的排名是:李、王、张;4.如果是A村+C村的结构,那就不是A村+C村的结构因为第一次说了谎,第二次应该说实话,而A总是说实话。因此,很容易确定李、王、张三位导游的排名。两个导游可能来自C村,也可能来自B村。

如果三人的真实排名是李第一,王第二,张第三,那两个导游只能判断他们可能来自C村或者B村;如果真实排名与推断不符,那两个导游就是丙村的。第二个问题:很简单。他只需要站在任何一条路上,问其中一个人“如果我问他(对方),他会怎么回答?”如果两个人都摇头,就走这条路;如果两个人都点头,那就走另一条路。

12逻辑思维训练题

第一,和差问题

给定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

公式:

和加差越来越大;

除以2,就是大;

并减去差值,减少量越小;

除以2,就是小。

例:已知两个数之和为10,差为2。找出这两个数字。

根据公式,大数=(10+2)/2=6,小数=(10-2)/2=4。

第二,鸡兔同笼的问题

公式:

假设所有的鸡,假设所有的兔子。

有多少只脚?少了几英尺?

除以脚差,就是鸡和兔子的数量。

例:鸡自由同笼,头36,脚120。找出鸡和兔子的数量。

求兔子的时候假设都是鸡,那么豁免子数=(120-36X2)/(4-2)=24。

找鸡的时候假设都是兔子,那么鸡的数量=(4x 36-120)/(4-2)= 12。

第三,浓度问题

(1)用水稀释

公式:

加水前要糖,加糖后要糖水。

糖水减去糖水就是加糖的量。

例:有20公斤浓度为15%的糖水。加了多少公斤水后,浓度就变成了10%。

在加水之前,先得到糖。原含糖量为:20X15%=3 (kg)。

糖用完了,浓度为10%的糖水应该有多少,3/10%=30 (kg)。

糖水减去糖水,减去后的糖水量为30-20=10 (kg)。

(2)糖浓度

公式:

加糖前要水,加水后要糖浆。

如果把糖水减去糖水,就能轻松解决问题。

例:有20公斤浓度为15%的糖水。加了多少公斤糖后,浓度就变成了20%。

在加糖之前,需要加水。原含水量为:20x(1-15%)= 17(kg)。

当水耗尽时,浓度为20%的糖水应该有多少,包括17kg水,17/(1-20%)= 21.25(kg)。

糖水减去糖水,糖水的量减去原来糖水的量就是21.25-20=1.25 (kg)。

第四,距离问题

(1)遇到问题

公式:

在我们相遇的那一刻,距离都消失了。

除以速度之和,你就得到了时间。

例:甲、乙从距离120km的两个地方相向而行。甲方车速40km/h,乙方车速20km/h,他们相遇多久?

在我们相遇的那一刻,距离都消失了。即甲乙双方行进的距离正好是120km。

除以速度之和,你就得到了时间。即甲乙双方的总速度为40+20=60 (km/h),所以相遇时间为120/60=2 (h)。

(2)追溯问题

公式:

慢鸟先飞,快鸟在后追。

先走的距离,除以速度差,

时间是正确的。

哥哥和姐姐从家里去镇上。大姐以每小时3公里的速度行走。走了2个小时,小哥骑车以每小时6公里的速度出发。他什么时候会赶上来?

先走的距离是3X2=6 (km)。

速度差6-3=3 (km/h)。

所以追赶时间是:6/3=2(小时)。

动词 (verb的缩写)和比问题

已知整体分为部分。

公式:

家人希望大家在一起,分开也是有原则的。

分母比总和,分子自己的。

并且乘以比例,你值得拥有。

例:A、B、C三个数之和为27,A;B: C =2:3:4。找出A,B和C的数字..

分母比和,即分母为:2+3+4 = 9;

如果分子是自己的,那么A、B、C三个数占总和的比例分别是2/9、3/9、4/9。

和乘法比,所以数A是27X2/9=6,数B是27X3/9=9,数C是27X4/9=12。

第六,差比问题(差倍数问题)

公式:

我比你多,倍数是因果。

分子的实际差,分母的倍数差。

商是双倍的,

乘以它们各自的倍数,

可以得出两个数字。

举例:数字A比数字B大12,A: B = 7: 4。找出两个数字。

第一,加倍金额,12/(7-4)=4,

所以数字A是4X7=28,数字B是4X4=16。

七、工程问题

公式:

项目总金额设置为1,

1除以时间就是工作效率。

一个人做的时候,工作效率是自己的。

一起做的时候工作效率是大家效率的总和。

1减去已经做的事情没有做。

没完成的除以工作效率就是结果。

例:一个项目,自己4天完成,自己6天完成。甲乙双方同时做2天后,乙方单独做几天?

[1-(1/6+1/4)x2]/(1/6)= 1(天)

八、植树

公式:

要种多少树,

问路怎么样?

直接减去1,

圆就是结果。

例1:在一条长120m的道路上种树,间距4m。种了多少棵树?

这条路是直的。所以种120/4-1=29棵树。

例2:在长度为120m的环形花坛边种树,间距4m。种了多少棵树?

路是圆的,所以种120/4=30棵树。

九、盈亏问题

公式:

全盈亏,大减小;

一盈一亏,盈亏相加。

除以分布的差异,

结果就是物或人的分布。

例1:孩子分桃子,每个桃子10,少9个桃子;每人八个多七个。你想要几个孩子和桃子?

若一得一失,则公式为:(9+7)/(10-8)=8(人),对应的桃子为8X10-9=71(个人)。

例2:士兵携带子弹。45发每人多680发;每人50发就是200多发。多少士兵,多少子弹?

总利润的问题。如果把大的减去小的,公式是:(680-200)/(50-45)=96(人),子弹是96X50+200=5000(发)。

例3:学生分发书籍。10每人少了90本书;每人八本,还差八本。有多少书适合多少学生?

全损问题。从小的减去大的。那么公式就是:(90-8)/(10-8)=41(人),对应的书就是41X10-90=320(书)。

十、牛的放牧问题

公式: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量假定为1,

A的前b天吃的草量是多少?

m的前n天吃的草量是多少?

用小的减去大的,再除以相应天数的差。

结果就是草的生长速度。

原来的草量相应反过来。

公式是A前b天吃的草量减去b天乘以草的生长速度。

放牧量未知的牛分为两部分:

一小部分先吃新草,数量是草的比例;

用一些草除以剩余的牛的数量,得出所需的天数。

整个牧场上的草长得又密又快。27头牛6天可以吃草;23头牛可以在9天内吃掉这些草。问21要多少天才能把草做完。

假设每头牛每天的放牧量为1,27头牛6天的放牧量为27×6 = 162,23头牛9天的放牧量为23×9 = 207。

大的减去小的,207-162 = 45;对应的两天之间的差是9-6=3(天)

结果就是草的生长速度。所以草的增长率是45/3=15(牛/天);

原来的草量相应反过来。

公式是A前b天吃的草量减去b天乘以草的生长速度。

所以原草量=27X6-6X15=72(牛/天)。

放牧量未知的牛分为两部分:

一小部分先吃新草,数量是草的比例;

也就是说,需要的21头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15头牛吃新草;

剩下的21-15=6吃原草,

因此,所需天数为:原草量/分配剩余牛=72/6=12(天)。

XI。年龄问题

公式:

岁差不会变,加减的时候。

随着年龄的变化,倍数也在变化。

抓住这三点,一切都简单了。

例1:小军今年8岁,父亲今年34岁。几年后,他的父亲比小军大三倍。

岁差不会变,今年年龄差不多34-8=26,几年后也不会变。

知道了差和倍数,就转化为差比问题。

26/(3-1)=13.再过几年,爸爸的年龄是13X3=39,小军的年龄是13X1=13,所以应该是五年后。

例2:姐姐13岁,弟弟9岁。当他们的年龄之和是40岁的时候,他们应该多大?

岁差不会变,今年的年龄差13-9=4,几年后也不会变。

若干年后,年龄和为40,年龄差为4,转化为和差问题。

然后几年后,姐姐的年龄是(40+4)/2=22,弟弟的年龄是(40-4)/2=18,所以答案是9年后。

十二。剩余问题

公式:

有(N-1)个余数,

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N-1)。

当它周期性变化时,

别看业务,

看看余就知道了。

举例:如果现在时钟显示18点,分针转1990圈后会是几点?

分针转一圈就是1小时,24圈就是时针的1圈,也就是时针回到原来的位置。1980/24的余数是22,所以相当于分针向前转了22圈,相当于时针向前移动了22小时,相当于向后24-22=2小时,相当于时针向后拉了2小时。瞬针相当于18-2=16(点)。

练习和答案分析

1.有红色、黄色和白色的球。红球黄球21,黄球白球20,红球白球19。三种球各有几个?

根据条件,(21+20+19)表示三种球总数的两倍,从中可以得到三种球的总数,再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可以得到三种球的个数。

解决方案:总数:

(21+20+19)÷2=30(个)

白球:30-21=9(个)

红球:30-20=10(件)

黄色球:30-19=11(个)

答:白球9个,红球10,黄球11。

2.水泥厂原计划12天完成一项任务,由于每天多生产4.8吨水泥,10天就完成了任务。最初计划每天生产多少吨水泥?

根据题意,10天实际生产水泥比原计划多(4.8 × 10)吨,按原计划完成多出来的水泥需要(12-10)天,也就是说原计划(10)

解:4.8×10÷(12-10)= 24(吨)

a:原计划每天生产24吨水泥。

3.我父亲45岁。五年前,他父亲的年龄是他儿子的四倍。他儿子今年多大了?

分析显示,5年前,父亲的年龄是(45-5)岁,儿子的年龄是(45-5)÷4岁,加上5就是儿子今年的年龄。

解:(45-5)÷4+5

=10+5

=15(岁)

答:我儿子今年15岁。

4.初三一班59人,语文竞赛36人,数学竞赛38人,没有参加过任何一科的学生5人。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门课程?

想:参加语文竞赛的36人中,有的参加了数学竞赛,同样参加数学竞赛的38人中,有的也参加了语文竞赛。如果把两者加在一起,语文竞赛和数学竞赛都参加的人数都算两次,那么参加语文竞赛的人数加上一科没参加的人数减去全班人数,就是两科都参加的人数。

解:36+38+5-59=20(人)

答:两个科目都有20人参加。

5.有两桶油,A桶油的重量是B桶油的4倍,如果把A桶的18kg倒入B桶,两桶油的重量相等。每桶油有多少公斤?

想:“如果把18kg从A桶倒入B桶,两桶油一样重”,可以推导出A桶的重量比B桶多(18×2) kg,已知“A桶的重量是B桶的4倍”,已知(18×2) kg正好是B桶的重量。

解:18×2÷(4-1)= 12(公斤)

12×4=48(公斤)

A:结果A桶油48kg,B桶油12kg。

6.光明小学举办数学知识竞赛,20道题。答对一道题,得5分;答错一道题,扣3分;不回答,0分。小丽考了79分。她得到了几个正确的答案,几个错误的答案和几个没有回答的问题。

解析:根据题意,20道题全部答对100分,1道题答错损失(5+3)分,未答仅损失5分。小李输了(100-79)分。然后根据(100-79)÷8=2(题),分析正确、错误和未回答的题数。

解法:(5×20-75)÷8=2(问题)

20-2-1=17(标题)

回答:正确回答17,错误回答2,1不回答。

7.列车A长240米,每秒行驶20米;列车B长264米,以每秒16米的速度行驶。两辆汽车面对面。从两个头相遇到两个尾巴分开需要多少秒?

解析:“从两辆前车相遇到两辆后车分开”,两车行驶的距离是其长度之和,即(240+264)米,其速度之和是(20+16)米。根据距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可以得出所需时间。

解:(240+264)÷(20+16)

=504÷30

=14(秒)

答:从两车相遇到两车离开,需要14秒。

8.小明从家走到学校。如果他每分钟走50米,那就是该上课了。如果每分钟走60米,离上课时间还有2分钟。从家到学校有多远?

解析:如果在每分钟50米的到校时间内,以两种速度行走,相差(60×2)米,每秒相差(60-50)米,就可以求出小明每分钟50米的到校时间。

解:60×2(60-50)= 12(分钟)

50×12=600米

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600米。

9.有一条周长600米的圆形跑道。a和B同时朝同一个方向走。甲每分钟跑300米,乙每分钟跑400米。他们第一次见面多少分钟?

解析:根据已知条件,两个人第一次见面,B比A多跑一周,也就是600米,知道B每分钟比A多跑(400-300)米,就可以求出第一次见面时经过的时间。

解决方案:600(400-300)

=600÷100

=6(点)

a:两个人第一次见面用了六分钟。

10,有一个长方形的纸板。如果长度只增加2厘米,面积就增加8平方米;如果宽度只增加2cm,面积就增加了12cm2。这块长方形纸板的原始面积是多少?

解析:从“只增加2cm的宽度,面积就会增加12cm2”可以发现,原来的长度是(12÷2) cm。同样,原始宽度为(8÷2)厘米。如果我们找出长度和宽度,我们就可以找出原来的面积。

解:(12÷2)×(8÷2)=24(平方厘米)

这种长方形纸板的原始面积是24平方厘米。

思维训练相关文章:

1.思维训练

2.逻辑思维训练500题

3.逻辑思维训练问答

4.宝宝逻辑思维训练

5.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思维:谈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