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知识咨询:流行病——脊髓灰质炎

[概述]

1.定义:小儿麻痹症是由风、热、夏、湿等致病因素引起的流行性疾病,初期表现为双峰热,四肢疼痛伴咳嗽、咽痛,或呕吐、腹泻,后期表现为肢体瘫痪、骨骼畸形。

2.发生率

①发病季节:多集中在夏秋季。

②发病年龄: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新生儿也可感染,死亡率高。

③传播途径及疫情:主要通过飞沫和粪便传播。与生活的密切接触和不良卫生习惯都会传播。人普遍易感,感染后具有持久的免疫力,具有类型特异性。

[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学

感受风热、暑湿之邪,通过口鼻侵入,底层经络导致肺热、叶焦。

2.发病机理

①风、湿、热、疫时,邪气通过口鼻侵入肺、胃经。

②疫毒之邪居于阳明中路。

(3)疫毒深入,湿热之邪隐伏,流入经络四肢。

(4)久病脏腑虚损,肝肾亏损,精亏血亏。

总之,感受疫邪是致病的重要原因,正气不足是疾病不断演变的基础。该病由口鼻疫毒之邪引起,肺热焦叶,筋脉失养,湿热不除,经络不通,邪陷阳明,肌肉失养,肝肾受损,筋脉枯萎。

[临床表现]

1.潜伏期:3 ~ 35天,一般5 ~ 14天。

2.前驱期:低热或中度发热,伴有食欲不振、乏力、全身不适、头痛等全身“感冒”症状;或有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症状;也可能有呼吸道症状,如喉咙痛、咳嗽和流鼻涕。几个小时到4天后,退烧,症状消失。疾病在这个时期结束的人叫挫折型。

3.麻痹前期:经过2-6天的休息,体温再次升高,进入麻痹前期。因此,本病常呈现双峰发热型。有些患者可以不经前驱期直接进入这个时期。在这个阶段,病童仍处于全身兴奋状态,面色发红,皮肤微红,出汗,呕吐,咽痛。常有短暂的膀胱麻痹和便秘。全身或四肢肌肉疼痛,过敏感,不愿意被别人爱抚。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是颈背僵硬和弯腰时疼痛。腱反射正常或轻度亢进,四肢自动时出现轻微振动,似乎是瘫痪的前兆。如果病到此为止,没有瘫痪,称为截瘫型。

4.瘫痪:肌肉瘫痪通常始于瘫痪前期的第3 ~ 4天,偶尔早至第1天,或迟至第7天至第11天。瘫痪随发热加重,一般5 ~ 10天。轻症仅1 ~ 2天,重症12 ~ 16天。一般来说,当发烧消退时,瘫痪不再发展。根据主要病变部位,可分为以下数值类型:

①脊髓型是最常见的类型,由脊髓前角细胞受损引起。以下运动神经元的损害为特征,表现为不对称、不规则分布的弛缓性麻痹,常见于四肢,尤其是下肢。感情是存在的。

②延髓(脑干型或球形)病毒侵入延髓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深浅不均,节律不规则,出现各种呼吸异常,严重者因中枢性呼吸衰竭而缺氧发绀。循环中枢受侵时出现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和循环衰竭;侵入脑神经核后,产生各种相应的症状。

③脑炎,突发高热、嗜睡、昏迷、惊厥,可引起痉挛性肢体瘫痪。

④混合型常与脊髓型和延髓型同时存在。

5.恢复期:当体温降至正常时,麻痹就会停止发展。瘫痪1 ~ 2周后,病变肌肉开始逐渐恢复功能。轻症患者需要1 ~ 3个月,重症患者需要6 ~ 1 ~ 8个月或更长时间才能恢复。

6.后遗症期:神经组织损伤严重的部位,瘫痪不易恢复,受累肌群萎缩,导致肢体畸形,如马蹄内翻足、脊柱弯曲,成为后遗症。

7.预后: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如心肌损伤、肺炎、肺不张和尿潴留。重度瘫痪者,长期卧床,容易发生褥疮、骨骼脱钙,甚至肾结石。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接触史和流行季节。

2.有典型的临床表现。

3.对于有挫折感且不瘫痪的患者,只能依靠病原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辨证]

1.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表现为四肢弛缓性麻痹,常从下肢开始,然后发展到上肢、背部和躯干。发病初期的身体感觉障碍。脑脊液中细胞数量正常,蛋白质含量极高。这些特征可以与脊髓灰质炎区别开来。

2.假性瘫痪:当有坏血病、骨髓炎、骨折或关节炎时,局部肢体运动受阻,出现假性瘫痪。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辅以X线检查,不难鉴别疾病。

3.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瘫痪:已接受有效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的患者,如出现与本病相似的瘫痪,应通过病原学检查确诊。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①虚实辨证:发病初期,以发热、肢体疼痛、抽搐、昏迷为证;患病后期,四肢无力、瘫痪,甚至肌肉萎缩,这是一种虚证,或者说是中虚证。

辨证:发热、咳嗽、咽痛、上吐下泻,多邪犯肺胃;发热、肢体疼痛、侧旋不利,多邪注经络;四肢无力、瘫痪多为气虚血瘀或肝肾亏损。

2.治疗原则

初期以祛邪为主,麻痹后重在补虚。麻痹初期的治疗是清热解毒,祛湿通络;瘫痪后期,治疗方法是益气活血,疏通经络,或补益肝肾,温经。

3.辨证论治

①肺胃郁结

症状:发热、咳嗽、咽痛、全身不适或四肢疼痛、头痛、呕吐或腹泻,伴有精神疲乏、嗜睡、舌红、苔薄白或油腻。

治法:祛风解表,清热利湿。

处方:葛根芩连汤。

②邪注经脉

症状:再次发热,嗜睡,一肢或双肢疼痛,或颈背疼痛,不宜侧卧,烦躁哭闹,不肯抚爱,甚至气短,痰淡,昏迷抽搐,面色苍白,舌红,苔黄腻。

治疗:清热利湿,通经活络。

处方:羌活史圣汤

③气虚血瘀

症状:四肢无力,站立困难,行走不正,握力弱,一肢或双肢软瘫,精神疲乏,面色晦暗,或午后潮热,颧骨红,舌质紫暗,苔薄白或少苔。

治疗: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处方:补阳还五汤。

④肝肾亏损

症状:患肢肌肉明显萎缩,短而细,躯干部变形,骨骺、脊柱歪斜突出,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肝肾,强筋骨。

处方:钱虎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