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作者突然生气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理解题的原作者恰好在微博上,于是一群考生和网友在微博上围观原作者,希望原作者解释,但原作者玩了个狡猾的把戏,没有正面联系,于是演变成了一场网络狂欢。
毫无疑问,原作者的回应是一种嘲讽,但这种回答却促成了“诡异之光”刷爆朋友圈。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尚未实现的我国,总有一些人对文化持虚无主义态度。他们悲观地认为,人的心灵是分离的,作者和读者无法通过文字进行准确的交流。中国教育的阅读理解都是自娱自乐。
对于持这种观点的人来说,原作者的回应似乎让他们抓住了可以证明其正确性的证据。你看,果然原作者不知道答案。
我昨天在另一个回答里也说了,这个阅读理解的作者不好。给别人留言。
今天看到北京青年报对笔者的采访。作者正面回应说自己特意做了这套题,然后查了标准答案,发现老师对文章理解透彻。
但是这个回答来的有点晚,认为原作者不知道答案的人还是会坚持原来的观点,认为原作者是迫于某种压力才做出这个回应的。
如果原作者以正确的写作态度回应此事,“转发那么多锦鲤,输给一条草鱼”就失去了重点,认为“阅读理解”是自娱自乐的人就找不到狂欢的出口,“诡异之光”也不一定会刷爆朋友圈。就算朋友圈还是会被炸,但从“高考阅读击败原作者”的角度来看,肯定不会被炸。
所以我认为原作者在整个事件中的地位不是决定性的,而是事件扩散的催化剂。个人认为,原作者最初的反应是极不可取的。
我是新媒体,俗称公狗。虽然我至今没有什么建树,但我可能见过一些朋友圈的整体“怪光”爆炸,比不在我们这行的人略深。
我认为,排除原作者的回应,微博等网络平台和各自的媒体、新媒体,为了流量,也促成了这一事件的发酵,引发了一场网络狂欢。
做互联网或者新媒体的人,一般都知道热点和流量的价值。这一次原作者的回应是多年不遇的热点,所以一定要跟,比如火上浇油,比如搞个大新闻。
但是,这种跟着热点走的方式,其实并不地道。原作者的回应本身就不恰当。我们应该像北京青年报一样给他一个澄清误会的机会,但是大部分自媒体和新媒体首先没有这个能力,然后就不管了。他们只在乎流量,不在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