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为什么要欣赏中国诗词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古典诗歌鉴赏通论

描述:

本专题复习教案由三个子教案组成,每个子教案一课:专题总教案;如何把握诗歌的意象;如何品味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古典诗词鉴赏总论教案

教学目标:

a、明确考试大纲要求,明确区分复习重点;

b、构建与古典诗词相关的知识网络,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c、总结高考题型规律,预测2003年古典诗词鉴赏题走势,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策略。

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词鉴赏及相关知识的网络和系统。

教学难点:总结规律,预测趋势;

教学方法: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以理性升华为支点,以大量材料为支撑,讨论、评价、链接、总结;

预诊断:

问题:历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有什么特点?

近十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题总盘点

1994是元稹的菊花;

1995是李清照的梦;

1996是歌颂历史,表达野心的松源;

1997是刘禹锡的王洞庭和陶勇的提君山,是以比较阅读的形式出现的。

1998是贾岛的《李宁隐居的故事》;

1999考查杜甫《满城义》;

2000年高考题是北宋诗人赵师秀写的《客》。

2001是魏的《夜雨中送别李洲》;

2002年高考考李白《春夜洛杉矶闻笛》。

清除:库存1。历年古典诗词高考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试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由客观题转化为主观题;

库存2。历年高考题都是近体诗,而且大多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诗或其他形式的诗;

库存3。选材应力避免两点:1。不要选择知名作品,以免提供猜测和下注的机会;2.难相处、默默无闻的人不会被考虑;

库存4。欣赏的诗歌选自课外活动。所以,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词是做好鉴赏的前提。

教学过程:

一、明确考试大纲要求:(板书)

1,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二,建立知识网络

(1)问题:鉴赏常识有哪些,如何提炼和解读大纲?

板书:术语、提炼和解释

拨号: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于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于散文和诗歌来说是意境,对于戏剧来说是戏剧人物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于叙事诗来说,“人”和“物”都是意象;对于抒情诗来说,意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风景的诗歌来说,诗中的“风景”和“物”就是诗歌的意象。

2.文学欣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文学作品的表现技巧有三个层次:

(1)修辞方法(板书):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句、借代、对偶、夸张、对比、典故、改编、互文、重复等。

(2)表达手法:(板书):

表情(板书):

叙事,讨论,描写,抒情。

歌词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场景融合)。

描述: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面与侧面结合、粗绘与工笔结合;乐静为写乐写悼与哀;

文学表达法(板书):

赋、比、兴;抑制变化,精心描述,象征联想。

⑶.课文结构(板书):第一句话瞄准目标,直奔主题,文笔聚焦主题,篇章表明志向,感情与景物捆绑,总分恰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化,照顾过渡,做好铺垫。

3.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包括两个层面:

板书:思想内容

1写个人经历,呈现即兴内容(板书)。

主要的表达和表情如下:

借吟咏物言志,抒发对物之情,作一次客心之旅,伤春惜春,自伤,游子思乡,总在心头怪树,情诗;

(2)描写国家兴亡,人民疾苦(板书)

爱国主义边塞诗,追忆往事,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也包括两个层面:

①态度:同情、赞美、钦佩;鄙视,厌恶,冷漠

②倾向:人民、封建、民主、专制。

历史性: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提示:这个过程极其重要,它起着指挥整个欣赏过程的作用。否则学生在做这类题时会觉得虎头蛇尾,无从下手。

比如下面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诗五首》(上)。看完回答这个问题。

金靖边梧桐叶黄,夜明珠帘未铺开见霜。

玉枕玉枕似枯槁容颜,仰卧愁听南寺式漏面声长。

a、诗的题目是《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场景呢?功能是什么?

b、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请分析一下。

C.这首诗在构思、立意、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从这首诗的标题可以看出,它分别考察了诗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态度,题肢设计严谨科学,具有良好的检测功能。并且明确考点的具体内容,对于正确回答诗歌鉴赏题有很强的导向和定位作用。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考点解读的重要性。

【附:简要分析】这首描写宫怨的诗,以深邃含蓄的笔触,用以景抒情的方法,写了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独自躺在荒凉寂寞的宫中,听着宫漏的情景。前三句说的是风景,最后一句说的是人。布景起到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全诗没有一个怨念的字,全诗处处都是委屈。

(2)、高考试题分类及命题趋势分析,

问题设计:高考题的分类是什么?

明确:纵观十几年的高考题,根据诗歌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吟诗。(板书)1994高考题目元稹的《菊花》;余世南的《蝉》是2000年春季高考的考题。通过两首诗,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咏物诗的特点,掌握阅读此类诗歌的规律和方法;为了举一反三,更好的指导高三语文的复习备考。请看作品:

菊花元稹

秋天的灌木丛像道士一样,越来越向围墙四周倾斜。

不是说菊花在花中受宠,而是这花更无花。

蝉于市南

垂咎饮清露,流将声如疏桐。蝉离蝉远是因为蝉在高树上,不靠秋风。

问题:(1)两首诗分别是关于“菊花”和“蝉”的,那么作者描写情况的意图是什么呢?

搂抱:虽然两首诗的题目是《菊花》和《蝉》,但酒鬼的意思不是酒,这里说的是另一个。是“别有所寄”,有其他寄托。比如《菊花》,通过菊花的高贵品质,表达诗人自身高贵无瑕的品格。在《蝉》中,余士南用“饮露高”的蝉来表达他那种“善史不虚言”的情怀,而不是靠“东风之力”,用他那“饮死露”的不凡形象向世人展示:站得高、干得净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帮助,也能享得声名远播。

(2)作者的形象在两首诗中是如何揭示的?

点评:在诗中,作者看似超脱了诗中“菊”“蝉”的意象,实则在“此花更无花”;在《蝉鸣》中,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作者“自叙、自喻、自比”的崇高气节。

同样,1994和2000高考题在设置选项时,也紧扣“吟诵事物”的风格,从形象、技巧等方面进行命题。

概括起来,咏物诗有两个特点:

①就是借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或寄其民之忧,寄其国之忧;或者写他的无能和秋日凋零的感受。

②借用的不仅是作者理想、旨趣、节操的体现,也是作品主题和形象的载体。复习的时候,如果能针对类似的诗词,从“咏物”的特点入手,会事半功倍。

2.吟诗(写在黑板上)。

请看杜牧的《博秦淮》。

烟笼冷水月笼沙,秦淮酒楼附近夜泊。

商界女强人不知亡国之恨,姜戈还在唱《后庭花》。

1996全国高考“水龙隐”

谁是世界上的英雄?近江有酒,横于曹公。紫盖黄旗,更应借,赤壁东风。

更震惊于南阳卧龙,在八阵图中一举成名,三分天下,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问:请谈谈关于这两首诗的史诗特点。

清晰:吟诗有以下特点:(板书:特点)

(1)、借古伤今,借古讽刺今;

(2)诗歌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⑶诗中的“人、事、景、物”正是作者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自己对历史的思考的“媒介”和宣泄。因此,史诗中的景物或其他人和事与现实中的人和事是有一定距离的,都是“与我同在的景物”,用来传达作者的某种观念和情感。

下面我们结合这两首诗来分析一下。

点评:字面上写的是“夜眠秦淮”,表面上看作者似乎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不知“亡国恨”的“商女”,但这其实是一段旋律。因为女商人唱什么是由达官贵人决定的。所以《依然歌唱》这个词把历史、现实、想象的未来带入读者的视野,充满了苦涩的讽刺、深沉的悲怆和无限的感慨,更有对忧国忧民的清醒。这样,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诗歌对晚唐政治腐败有一个真实的感受。同样,对水龙隐(1996)的考查,也通过干扰项的设置,体现了作者对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感情和思考。可见,史诗的检测重点也是在“借古”和“讽今”、“伤今”上。

3、即兴创作(板书)。

搂抱:我们先来看看这种诗词在高考中的出现频率:

1995李清照的《如梦》描写了一个深春的闺阁女子的忧伤心情;1997高考题以刘禹锡和陶勇比较欣赏的形式考察了洞庭湖和君山的美。1998高考的题目是贾岛的《李宁隐居》,通过描写李宁的隐居环境,表达了他对隐居的向往;1999杜甫《满城尽意》测试考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江上月夜宁静祥和意境的领悟能力。2000年,北宋诗人赵师秀写《客》,是考察考生对“乱敲棋子,落于鼻烟”这一经典细节的鉴赏,进而测试考生对含蓄蕴藉的诗风理解的素养;魏2001《夜雨里送别李洲》考察了离别的情景和送别的感觉;2002年主观题是李白的《春夜洛杉矶闻笛》。

可以看出,这类诗词在高考题中出现频率最高。

问题:高考题中的即兴诗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两个突出的点:一是唐宋时期的大部分名家名作,如李白、杜甫、贾岛、魏、刘禹锡等。,都是考查,鉴赏的四肢是从语言、形象、技巧、主题等方面全方位的检验,编剧作品不重复;二、选材原则不避俗。梦是一场梦,永远在我心中,一个被春天伤害的女孩;杜甫笔下的王洞庭、提君山、满城驿,都是秀美山川;比较庄重的有《春夜洛杉矶闻笛》《夜雨送别李洲》《铁力宁隐居》。至于《过客》,写了所有隐居的细节。但在高三备考中,大多数师生关注的爱国“强词夺理”始终没有出现。这也给了我们今年高三备考的有益启示。在2003年的复习准备中,还是要驱寒避热。

三、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考试形式及预测

问题:

(1)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的主要检测形式有哪些?:

归纳澄清:近十年高考古典诗词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

1,古典诗词中词和词组意义的判断;1997和1998的试题是关于诗词翻译能力和诗词理解能力。

2.选择命题人作为第三方的审美判断,因为高考题的肢选不是考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验证,只是作为冷眼旁观的“法官”来选择对错。除了2002年,其余几乎都是这种方式。

3.以主观的方式考察考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判断水平和能力。2002年和2003年高考形式。

(2)、对2004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形式预测:

问题:今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题会以什么方式出现?

清除:

1,试题不会像新诗鉴赏那样再来一遍,2002年之前客观题形式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2.2004年古典诗词鉴赏试题可能以以下两种方式出现:

a、2002年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为主要目的的形式检测;

b、2004年的高考也可能采取新的形式,就是写鉴赏作文。

例:读下面这首唐诗,写一段100左右的文字,描述一个闺房的心理活动。

永远在我心中沈如军

送书给鹅很难,做梦也很难。愿孤独的月亮照耀富博营地。

注:“富博”指后汉大将马援。他为南方做出了贡献,被封为侯。在唐诗中,“富博营”常用来指征兵人员所在的军营。

晴:夜晚,明月当空。一个人生活,她想象着在一只大雁的脚边给丈夫写一封深情的信;然而却无人传书,更添无限悲凉。这种忧郁难以入眠,所以无法通过梦境与亲人团聚。她站起来,在窗前徘徊,心想:我希望能像月光一样洒在我在富博营地的亲戚身上。诗歌鉴赏与阅读扫描,延边大学出版社。

四、复习古典诗词题目应注意的问题及复习建议:

问题:复习古典诗词要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1,注重诗意感性素材的积累。

背诵教学大纲规定的诗歌部分***30篇,逐条落实;新编教材中的诗词要分类。熟悉阅读和背诵;将是唐诗宋词中重要流派的代表作品。

2.在认识人和讨论世界上下功夫。所以一定要加强文学常识的复习。文学常识虽然不在考查范围之内,但文学常识基础不牢,谈不上“知人论世”。

3.我们应该熟悉唐宋代表作家的个人风格: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清新典雅,白居易的通情达理,杜牧的淳朴俊朗等等。

4,要明确做鉴赏题的一般步骤和程序。1,整体感知,识别类别;2.对语言进行评价,提炼词句;3.体验意境,观察形象;4.突出技能,区分特色。5.注意辅助条件,如诗名、作者、时间、地点、小笔记等隐性条件和显性条件。

5.在已知鉴赏知识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通过比较、交流、重构,提高我们对文学鉴赏的自觉意识。平时的每一次训练都要着重培养这种意识。

五、课堂反馈:

读下面王维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柴璐

寂静的山谷里看不到人,只听到说话的声音。夕阳的影子照进了森林深处,苔藓上的景色令人愉悦。

山里的一个秋夜

空旷的群山沐浴在一场新雨里,夜晚来感受初秋。皎洁的月亮从缝隙中洒下清亮的光线,将喷泉清在岩石上。

竹林铿锵,洗衣女归来,荷叶轻摇欲上轻舟。春天的春天不妨让它休息一下,秋天的太阳可以在山丘上停留很久。

问题:

(1)两首诗的意境有何相似之处?

(2)请分别说说两首诗的表达技巧的特点?、

(3)找出两首诗中你认为最生动的词语或句子。

清除:

(1)两首诗都是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一种宁静优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淡化的山水画,画面感鲜明。

(2)柴璐的表现以“对比”为特征,以“人语”对比其静,以“归景”对比其暗。而《深山秋夜》则运用了对比和隐喻。

⑶、;稍微,只要说得通。

六、巩固练习:

1.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赛夏曲李白

五月的山依然满是雪,只有寒冷,草看不到草。只有在笛子《折柳》中才能想象到春天,但现实中从未见过春天。

与金鼓斗,夜眠抱玉鞍。我希望挂在腰间的剑,能迅速平定边境,为国效力。

问题:(1)诗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简述这首诗的表达?

2.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春蝉孟浩然

春日的昏睡病不知不觉打破了清晨,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打扰了我的睡眠。一夜风雨,落花多少。

田园音乐王伟

红桃也包含了一夜之间的新雨,绿柳,更带着淡淡的春烟。家中的孩子没有被赶走,唱着闲散之歌的黄鹂还在沉睡。

①两个大写都写了“春眠”。请指出它们的区别?

《春晓》:

田园音乐:

在《春晓》中,诗人留下了一大块空白,请解释。

3.读下面这首带有评论的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意境的理解。

听张的女声高适演唱。

楚宫的危冠宽袖妆,让你夜凉。自从我把玉簪敲在竹子上,我就唱了一首《宋立科霜》。

答: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初冬夜饮杜牧。

我就像淮阳县的巡抚汲黯,经常生病,我有一杯酒来解忧愁,客在异乡只带着清朝的衣袖霜降,带着油灯和蜡烛。

砌梨花一堆雪,明年谁靠栏杆?

注:淮阳指西汉的吉安。因直言进谏,多次被流放。

(1)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有哪些词可以表达?

(2)请选择一个你认为在提炼词句方面具有示范性的例子,并加以评论。

⑶请分析“明年谁靠栏杆”的思想感情和作用。

附:参考答案:

1,(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边关将士的赞美,以及将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2)手法是对比法和典故法。用典就是用“折柳”这个典故。所谓对比,这首诗有两个地方。

(1)用环境的苍凉来烘托战士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

②用军人的乡愁来烘托军人为国守边的情怀。

2、(1)《春晓》写自“我在春天的这个早晨轻快地醒来”。其实人早就醒了,所以有“四周处处鸟鸣”的快感,有“又不知折了多少花”的悬念,其意境可以用“春闹”二字来表达。《田园曲》写于春眠的尾声,落花鸟鸣映衬着山中游人的家园和心境越来越宁静,其意境以“静”为主。

3.答:这首诗营造了一种幽雅的意境。深蓝色的天空上,秋月高挂,清凉的休闲室里,女诗人依令低吟。清灵的诗音和玉簪敲竹的节拍在夜空中飘荡。霜月勾勒出一个高冠宽袖的少女。

阵阵春光透露出无边的春色,将读者引向大自然。

4.(1)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借着烛光自饮,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才华不足的愤懑,对野心的隐痛。诗题中的“饮”字,诗中的“淮阳病”、“客袖如霜”、“明年何人来”等词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2)“侵霜”“霜”二字是双关语,有风霜、风尘之意,也表现了作者孤独寒冷的心境。《霜降入侵》更添流离之苦,充满辛酸。

(3)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缺乏才华和抱负的悲痛和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