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新闻题有什么秘籍吗?
一条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题、背景和结论组成,其中背景和结论可根据具体情况省略。写新闻时,你必须拟好标题。有些新闻除了主话题,还包含语录和分话题。第二,写好导语。从外在形式上看,导语是倒金字塔,第一个自然段或者是信息的第一句话。第三,写作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对导语进行解释、补充和延伸的主要部分。
因为生活中我们总是到处接触新闻,近年来,一些省市和地方的语文试题考查的都是关于新闻的知识,试题无非是以下几种形式:一种是在基础知识部分考查新闻的结构知识,有的是概括新闻,有的是概括标题;另一种形式是在综合实践部分,考察学生对新闻中反映的人或事的评价;还有一句关于新闻,分析新闻的结构等。总的来说,大部分是准写作类和概括类。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都在考验学生的筛选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典型实例分析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中的新闻相关试题,可以归纳如下:网】
(1)要写的标题。试题只出现在正文中,没有标题,让考生根据信息内容建立标题。这是最常见的形式。
例如:阅读下面的新闻内容,并添加适当的标题。
汶川地震震动了半个亚洲,震惊了全世界。中国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但从未倒下。在灾难面前,中国表现出坚韧和力量;珍爱生命,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赞誉。在这生死交织,人们痛哭流涕的时刻,我们愿意分担这份痛苦,祈祷生命的希望。
中国不需要同情,中国需要理解;中国不需要安慰,中国需要支持。
我们愿意和一杯水的中国人民站在一起。我们知道,一个总理两小时内飞抵灾区的国家,一个可以出动数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数十亿美元的国家,一个因争血和志愿救死扶伤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败。
“分析”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一定要醒目,要覆盖文章内容。在拟定新闻标题时,要抓住导语和关键词,注意语言的简洁和凝练,同时尽可能使语言生动形象。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答案不唯一,但要抓住包括对象和事件在内的关键信息。例子回答:中国,挺住!(或者“中国永远不会被打败!”“汶川地震震惊世界,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等。)
(2)汇总信息。就是通过阅读消息,然后对消息所反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
示例1:阅读以下消息并完成以下主题[
投资654.38+0.4亿元的北大教学楼,刚刚获得“鲁班奖”,被发现是豆腐渣工程——墙体开裂漏水。实验室里的气体经常“满楼臭”。
鲁班奖获得如此尴尬的奖项已经不是第一次了。1990年,中国体育博物馆获得特等奖,设计寿命100年。然而仅仅过了15年,最近又爆出丑闻——因为漏水等问题停止使用。
鲁班奖是中国建筑行业的最高奖,现在连建筑物体的基本遮挡都不能保证,真是建筑行业的一大讽刺。
有人总结了两个项目的相似之处,都是礼品项目。前者献给亚运会,后者献给北大校庆。因为礼物和奖项,两个项目都讲究华丽的外观和独特性。而且为了赶项目工期,很多环节都“节俭”了。
请用一句话概括信息的主要内容。
例2:请用一句话摘录以下新闻的主要内容。(限20字)
他们搬迁了襄樊古城,他们的故事在湘江两岸传诵。2008年3月25日晚,由襄樊市委宣传部主办的2007年度感动襄樊十大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感动被选中的襄樊2007
年度十大人物分别是:姜建军,年复一年养育教育了40多个“问题儿童”;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大有作为的王国良;身患重病的小蔡邕,把最后的精力奉献给了山区教育;刘永志,临摹永乐宫壁画十年...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和经历,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拥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
“分析”是对学生归纳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归纳能力强,力求语言。
简洁。要求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是指新闻所反映的具体事件,突出其最重要的信息(即新闻最想告诉读者的信息)。回答具体问题时最好搞清楚新闻的来龙去脉:谁(或什么)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同时兼顾用词要求。参考答案是:例1:“鲁班奖”因为是“礼物”而蒙羞。(意思是接近);例2:2007年感动襄樊十大人物评选结果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