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BIM建模?
BIM建模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一方面,由于BIM对应的建筑信息化覆盖了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在不同的业务阶段存在不同的误区和问题。另一方面,在实际业务过程中,BIM建模也是一个疑似被“滥用”的概念,非参数建模操作往往与这个概念相关,从而获得商机和订单机会。
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如设计阶段的BIM建模,其重要特征是基于参数化设计的结构建模。典型的专业软件,如Revit、Bentley Microstation就是这种建模的代表,但是在从设计到施工的转变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大量项目的施工阶段都会根据施工方案和要求重新建立项目模型。原因之一是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工作重点不同,导致对模型参数信息的要求不同。类似于这种差异,形成了BIM应用中的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大部分初次接触的人都认为前期的模型可以设计,但是实际的业务流程涉及到模型的重复构建;另外,上面所说的参数化对应的是组件的属性信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设计阶段的设计属性信息,另一类是设计后在具体的建设、交付、运行、维护中需要不断补充的信息。这些映射到组件的属性信息将成为未来不同阶段需求函数开发的重要参考依据。其实可以看出,大部分项目只关注设计参数,而在具体业务中选择。
在实际业务中,无论是在传统流程中,还是在新兴的数字化开发中,BIM建模往往对应的是由偏向效果的软件制作出来的模型格式,然后在以“智慧类”为名的数字化系统中,通过将数据流与标签挂钩来展示简单的三维场景、视频流等信号。其最大的特点是良好的三维效果,对初始数字状态的直观可视化,并提供一定的信息帮助理解场景。然而,它最大的弱点在于缺乏数据。一方面体现在缺乏可能的完整数据,比如组件和属性;另一方面体现在缺乏基于数据的高级功能和深度分析,比如针对某一属性信息的领域三维模型组件集的反向搜索,比如基于语义规范的三维模型符合性自动审核。后者的功能驱动的基础数据,才是数字化真正能为传统行业和实体经济提供降本增效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