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高县地理环境

燕山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六脊山、云门山和蔡亮山隆起,这些隆起明显地穿过喜马拉雅运动的山脉,形成了非常陡峭的山脉。山前有一条隆起造成的大断层,有一个明显的断层三角。此时,山下是茫茫的“大同湖”。由于燕山运动的继承性活动,地壳整体隆升,封闭的山口从断层上裂开,湖水退缩,形成了山西地台桑干河背斜的新生代断陷盆地,主要组成线为NNSE。中北部在燕山运动下成为内陆湖沉降盆地,前云门山断裂清晰可见。盆地边缘是一片广阔的冲积扇,反映了上升区与下降区分界的特征。大约在中世纪晚期,在燕山运动的作用下,整个山西拱部上升,使得老断层再次活动。而且在大拱的曲轴处导出了拉应力,产生了一系列的正断层,使大断谷处于地下,夹在两者之间的土地受到挤压,相对隆起,变成了圆丘,也就是今天的丘陵。在强大的压力下,岩浆从南部的断层裂缝中溢出,成为火山残丘。中生代侏罗纪,前云门山断裂和西北部的蔡亮山断裂相互挤压,使长满原始森林的山体下沉,随后洪水泛滥,逐渐成为内陆湖泊沉积。今天长城乡的盆地就产在这里,和西部大同盆地、煤海集群一样。因此,岩层下有含煤地层,可采煤层2 ~ 3层,主要为黑色碳质页岩,夹薄层黑色灰岩。由于NE向和NW向断层的上升和下降板块的持续上升和下降运动,基底不均匀,松散沉积物厚度不等。云门山、蔡亮山、刘玲山区上升比较大,盆地沉降比较大,山前形成深大断裂,高差1.560米。

阳高县主要地层有:桑干群,主要分布在云门山、蔡亮山、黑龙洞山及中部丘陵地区,刘玲山区也有露头;长城系(俗称震旦系)分布在南部的刘玲山和中部的格墩山,于家窑地区也有出露。寒武系,分布于六脊山区余家窑一带及中部丘陵地带;奥陶纪,主要分布在六脊山地区;侏罗纪,分布在中国西北的长城乡;第三系,由中上统组成。中新世出露于中部丘陵沟壑。上新统一般分布在中部丘陵地区。阳高县地形呈“W”形褶皱。起伏复杂的地貌可分为剥蚀构造、侵蚀构造和堆积构造三个单元。地貌包括山脉、丘陵、平原、盆地和山谷。传统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山川、河流、丘陵。

农业区划方面,阳高县总面积1,704.6平方公里(25.6万亩),其中山区(石质山区+边山峪口)面积539.8平方公里(81,000亩),占31.7%;四川地区(平川+滩)面积622.6平方公里(9.3万亩),占36.5%;丘陵面积542.2平方公里(81万亩),占31.8%。接近三分天下。

云门山是一个裸露断块变质岩的山区,面积365438±0.6平方公里。主峰位于潭枣镇白柳沟背,海拔265,438+065,438+08米,因山中常有云雾飘动而得名。

蔡亮山是剥蚀断块变质岩的中山区,属阴山残脉,面积149+0平方公里。这一带在县城以西10里,北以开山口为界,南以大同县居乐为界,西以御河为界,绵延数十里。主峰海拔2144.6米,转阴沟西南,与大同市为分水岭。

刘玲山是一个裸露的断块山区。山顶保留了北台时期的夷平面,山中的山谷在唐县时期更加宽阔。面积60.5平方公里,东西走向,好像有六条笔直的山脊,非常壮观,很有名。主峰黄羊尖海拔2420.5米,属恒山山系,为北岳最高峰。山分水岭以北是阳高界,后坡植被良好,多桦树,曾有猛兽蛇类居住。山中埋藏着铁矿石、大理石和石灰石。山谷里有黄土坡、王官棕榈等十几座小山别墅。

边山峪口区包括南、北、西三个边山峪口区,面积298平方公里,占阳高县总面积的17.5%。北部山峪口面积130.6平方公里;西山谷口面积90.2平方公里;南部山峪口面积71.5平方公里。丘陵面积542.2平方公里,是阳高县面积的近三分之一。地貌十分典型,沟壑发育迅速,多呈“V”字形,谷内多谷现象,支离破碎。海拔在1100 ~ 1400米之间,相对高差不大。分为秋楠和丘北两种类型,两者之间的分水岭是裸露的低山区。秋楠面积243.5平方公里;丘北面积298.7平方公里;封门山裸露低山区是秋楠丘北的分水岭。

黑龙洞山位于拉娘城村北部,海拔1335.6米,为最高点。山中部以北有大泉山和凤凰山,海拔1266米。平川区由南、北两部分组成,面积238平方公里,占阳高县总面积的14%。包括北平川,又称阳高盆地。面积55.9平方公里,海拔1050 ~ 1100米。是产粮区,水肥条件好。南川河谷是大同盆地的一部分,是桑干河两岸的四川河谷。是阳高县海拔最低的,在850-920米之间,面积182.1平方公里。

由于滩区阳高盆地中心大面积积水,天镇县境内势向东偏高,排水不畅,地下水不得不静态储存在盆地内,地下有粘质隔水层,形成盐碱化滩地。该地区分为盆地和盆地边缘两部分,面积384.6平方公里。占阳高县总面积的22.5%。盆地中心最低海拔1008m(徐屯南部),尧西巴里台、沙河台一带约1030m。属于盐碱地,面积214.9平方公里。盆地边缘是海拔1050米至1100米的海滩旁边的村庄的一部分。面积169.7平方公里。不同程度的盐碱破坏,也属于滩区。

阳高县13个乡镇,除北徐屯乡为滩地外,其余均为两种以上地貌类型。阳高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明显,地域差异明显。春天多风多雨,气温上升快;夏天炎热多雨;秋季气温下降快,秋高气爽;冬天雨雪少,寒冷干燥。

年平均气温7.65438±0℃,极端最高气温38.65438±0℃,极端最低气温-365438±0.8℃。年平均降水量411.3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91.4小时;年平均风速为2.3m/s;最高气压920.0百帕,最低气压872.5百帕,最大风速27.1米/秒;最大积雪深度25厘米;全年无霜期为19年4月至9月25日,平均135天。冻土最大深度为143cm;农作物一年收获一次,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风沙、霜冻、洪水和冰雹。

春季的3-5月是冬季环流向夏季环流的过渡时期,是冷暖空气交替的季节。降水少,被称为“十年九旱”。气温回升较快,但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多变,常造成“倒春寒”和晚霜、大风、沙尘天气。季节平均气温8.3℃,降水量57.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4%。大风日数占全年的58%。

6-8月的夏季主要受大陆低压控制。当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西北延伸影响局地时,东南季风出现,热带海洋性气团带来充沛的雨水,降水日数增多,降水量增加,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大。季节平均气温20.6℃,降水相对集中,降水量265.4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5%。7月份的降水量是全年最大的月份,占季节降水量的42%。7月份的气温也是一年中最高的月份,也就是水热同期,所以经常会发生局部的洪涝或者周期性的干旱。同时,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也常给工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9-6月,秋季165438+10月,蒙古高压开始发展并逐渐南侵,控制县域领土,降水明显减少,气温迅速下降,天气稳定,秋高气爽,日照时间缩短,辐射强度减弱,气温明显降低,有时形成早期霜冻灾害。季平均气温7.1℃,降水量76.5mm,占全年降水量的19%。

冬季12至2月蒙古高压强而稳定,势力范围覆盖全国。高阳靠近高压中心,受高压中心控制更明显。极地冷空气频繁南侵,形成偏北风,风力强劲,寒冷干燥,阳光充足。季节平均气温-8.0℃,降水量8.0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1.9%。中国主要气候因素如下:阳高县气温趋势偏暖。阳高除山顶缺水外,水资源丰富。山区有溪、泉、季节性河沟,山前、丘陵、洼地有承压泉,盆地有河流,地下水丰富。

1989年5月提交的《阳高县地下水资源详查报告》测算阳高县水资源总量为28308.9万立方米/年。地表水15937.4万立方米/年;地下水12371.5万立方米/年。在水资源总量中,来宾水资源量为4491万立方米/年,占总量的15.9%。

阳高县水资源状况为:地表水阳高县地表水资源由天然降雨产生的径流和泉水补给。地表径流总量8738.4万立方米/年,来源于国内外流域,面积2184.6平方公里(境外481平方公里),泉水年补给量3678万立方米/年。

境内有五条河流,121山泉。这五条河流是:桑干河、邓白河、吴起河、黑水河、黄水河。邓白河是永定县的二级支流,发源于阳高县中部的丘陵地带。发源于阳高县蔡亮山区、内蒙古丰镇的黄水河,在阳高汇入黑水河,发源于天镇的乌旗河汇入该河,东部属洋河。邓白河全长34公里,流域面积390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26立方米每秒,丰水期0.39立方米每秒,最大洪水217立方米每秒。黑水河境内长23公里,流域面积363.4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4立方米每秒。百年一遇最大洪水822立方米每秒;黄水河长27公里,流域面积1.86平方公里,清水0.1.5立方米每秒。百年一遇最大洪水150 m3/s;吴起河长24公里,流域面积177.1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02立方米每秒。永定河一级支流桑干河,出侧田水库流入阳高,向东流16公里流入河北,流域面积557.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06 ~ 5.57亿立方米,一般淡水流量0.4立方米每秒,丰水期5.57立方米每秒,枯水期0.27立方米每秒。

阳高县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077公里,总径流量6280万立方米。阳高县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3110.7万立方米/年。其中,阳高盆地为94201.5万立方米/年,大同盆地为3690.57万立方米/年。可采储量为7740.95万立方米/年。其中,阳高盆地5450.72万m3/年,大同盆地2290.22万m3/年。加上地表水资源,阳高县可利用水资源148849500立方米/年,只有7037810000立方米/年,占47.3%,潜力52.7%。

阳高流域大部分水位有所下降,年降幅在0.05-0.86米,部分可达2.35米。油仔、敖石山山前和邓白下游为稳定区,钱家堡、河儿屯至史家庄、夏家场水位呈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