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师范学院在哪里?好吗?

长江师范学院位于中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其前身是涪陵县乡村师范学校,建于1931。1977年建成“涪陵地区师范学校普通班”,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后更名为涪陵师范学院。经教育部批准,2001年5月,涪陵师范学院与涪陵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涪陵师范学院。(涪陵教育学院的前身是1962成立的涪陵教师进修学校,1984更名为涪陵教育学院。2000年,涪陵工业学校和涪陵师范学校合并为涪陵教育学院。)2006年9月,教育部批准涪陵师范学院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

长江师范学院在本土文化的浸润下,传承了“至诚至信、至深至远”的办学宗旨,形成了“学而优则仕、敬业自强”的校训,确立了“育人为本、质量第一、重学崇艺、博学笃行”的办学理念。

近年来,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办学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校有李渡、江东、苻坚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0944万平方米(1.642亩),建筑面积50.7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549万元。校级公共实验教学中心1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6个,专业实验室32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97个。语言实验教学中心1000,现代化微格教学室11。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86万平方米,藏书1.5709万册,CNKI数据库1.5645万个,NPC影印版全文检索数据库25.88万个。校园网有22.5公里光缆和12、153信息点。有篮球场、体育馆、游泳池、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学生活动中心等。,而且各种体育设施齐全。

现有文学与新闻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9二级教学单位,本科专业37个,涵盖文、理、教、法、管、史、经、工等八个学科门类。形成了文理、多学科融合、教师教育的协调发展和优势。目前,重庆市“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1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重点支持学科8个。市级精品课程7门,市级重点建设课程4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41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我国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点。学校是重庆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重庆市三峡移民劳动技能培训基地,重庆市属高校唯一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75人。其中43人具有正高级职称,199人具有副高级职称,36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146人正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全国优秀教师2名,重庆市优秀教师2名,1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曾宪梓教育基金奖励教师9名。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二级人选1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4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38人。有名师2名,教学带头人15名,学科带头人50名,中青年学术骨干30名。还有26名兼职教授和5名外籍教师。

学校现有科研机构14个,其中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是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长江师范学院学报》和《长江师范学院学报》两种全国性的公开报纸,还有《三峡教育论坛》、《乌江论丛》、《巴渝教育探索》等重庆地区的连续出版物。学校紧紧围绕教学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研特色明显。从2004年开始,* * *在重庆承担了10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4项)、117市级科研项目。2004-2006年,* * *发表著作74部,发表学术论文和著作2689篇,其中在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和著作784篇,被SCI、EI、ISTP收录36篇,被人大转载17篇。获得省部级奖励55项,区级政府奖励29项。

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3827人,其中本科生10702人。1977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4万多名各级各类人才。毕业生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水平高”的良好形象著称,因此学校被誉为“‘三区’教育培养孩子的摇篮”。近三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和“珠江钢琴杯”全国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全国高师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大赛、计算机应用技能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00余项,市级奖项300余项。先后获得40多项全国和重庆市学生先进集体奖,300多名全国和重庆市先进个人。

学校大力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学校常年聘请多名外国专家授课,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2004年开始招收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泰国、斐济等国家的留学生。是重庆同类高校中招收留学生最多的高校,并与新加坡创新计算机学院合作办学。三年来,学校与日本立命馆大学、日本活水女子大学、美国查尔斯顿大学、泰国38所皇家师范大学开展了交流合作,赞助教师出国学习20次。

学校是全国绿化400强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文明学校,重庆市园林式单位。先后荣获全国保护母亲河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重庆市民族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重庆市校园网络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编辑此段]现任党委书记:戴伟。

负责人:彭守清

副总裁:傅志平

副总裁:彭

副总裁:傅宪杰

党委副书记:王冠成

纪委记录:陆【本段编辑】高中校训,廉洁奉公,敬业自强

学会正直和正直。“学高”就是每一个老师和学生都要有知识,有知识,有技能,成为以后学习的榜样。子曰:“君子博学于文。你跟他约好了,也可以帮他!”(《论语·永业》)一个教师只有“学而优则仕”,才能“传道、授业、解惑”。“正”是指每个师生都应该具备的品格,在思想、行为、待人接物上光明磊落,成为社会的楷模。子曰:“其正而不令;他的身体不直,虽然他不能服从。”“如果你是对的,那它在政治上是什么?”不能对,像个对的人?”(《论语·鲁兹》)教师只有“正”,才能立身育人。”“学而优则仕”和“为人正直”是教师修行的资本,也是他们之所以为“师”的根本原因。“学而优则仕”充分揭示了德才的内在统一。它不仅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准则,也要求教师成为学校学生和社会公众的榜样。也是学生学习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要求学生在学校里学业有成,还要为人正直,品行端正。“学而优则仕”作为我校的校训,是对师范学校性质的精神阐发,是对践行“以师为师,向师学习”的教师教育理念的文化认同。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做一个知识传授者;有高尚的师德,做道德的引路人。

敬业自强。《献》,出自《礼记》云:“一年依辨录经,三年依尊乐群。”是指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尊重自己的学业、事业和志向,立志全力追求事业的巅峰。“自强不息”出自《易经》:“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指人要不断地自强不息,保持顽强的进取精神,“学而不厌,教而不厌”,要有“以仁义尽己之责”、“死后行之”的大无畏精神。“敬业自强”作为我校的校训,要求师生始终表现出对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自觉认同,在本职工作中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在操守、操守、品德上百折不挠、战胜自我、永不懈怠,对事业从不抱怨、对人不友善、自暴自弃、永不自信,精益求精。

【编辑此段】办学理念是育人为本,质量第一,强调学习和拜功,还知道怎么做。

以教育为导向。就教育的趣味性而言,育人就是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和终极价值联系起来,让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教育的机器;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整合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建立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困难、方便工作、维护权益的服务体系,真正关心他们的困难,关心他们的进步。它要求学校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即人才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坚持育人,就是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质量第一。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永恒的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人的充分、自由、全面发展。质量第一,就是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立校之本、生存之道、发展之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重新学习和崇拜艺术,“学”就是“求知”,即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内在规律、规则和抽象理论。这是一种“为学习而学习”或“为学习而学习”的态度,其主旨是“求真”;“艺术”就是“求用”,就是为人类、为政治、为现实服务。这是一种“为实用而学”的态度,其目的是“求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学是学理论,术是用。学习必须借技能去应用,技能必须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两者可以齐头并进。”“重学崇技”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既强调学习,也强调技能:既注重学术理论的探索和获取,又倡导知识的实际应用;它既重视学术的生成和完善,又尊重学术的实践和转化。所谓“学随术变,术因学而存。”“重学崇术”也主张教师要创造一个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学术环境和教学环境,提高自己的学习,并且要审问他们,仔细思考,明辨是非。

还是知道怎么做的。知行合一,崇尚知识,尊重知识,留学德国,这样学习才能有收获。坚持下去,把学到的理论付诸实践,看到行动。只有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学到知识,获得才能,提升能力。子曰:“知而不为,行而不学。”又云:“知而不为,则困矣。”永久的行为是对你有没有学会的最终检验和落实。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知行合一”就是师生求知若渴,身体力行,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知行合一。【编辑此段】宋建华,杰出校友,1955年2月出生于辽宁丹东市。是我校中文系78级学生,现任暨南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建华1988 2000年获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武汉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1994晋升副教授,1998晋升教授,1993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海南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和责任教授,海南省跨世纪人才。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和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带头人之一,“芙蓉学者”候选人;2004年调入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还是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顾问、特聘教授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尧尧学术基金奖专家评选委员会委员。

谭大辉,1963年4月,重庆垫江县人。我校中文系82级学生,我校采石文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重庆市委党校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现任重庆市南川区委书记、南川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正厅级)。

杨宏伟于1964年6月出生于重庆垫江县。是我校中文系81级学生,经济师。历任重庆市涪陵区政府副秘书长、重庆市涪陵区政府秘书长、重庆市涪陵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现为重庆市黔江区区长(正厅级)。

冉冉原名冉,女。土家族。重庆酉阳人。我校中文系82级学生,我校采石文学社首任社长。1999中国西南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毕业。先后在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涪陵文联《乌江文学》杂志社、重庆《红岩文学》杂志社工作。现任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红岩文学》杂志副主编、副主编。第二个重庆成员CPPCC。发表作品65438至0985。2001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诗集《黑暗中的梨》、《从秋到冬》、《夹缝中的土地》获1997台湾省林雪乡愁诗歌奖,2002年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马奖,2004年第一届艾青诗歌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