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的自然地理环境
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的黄河三角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东营市流入渤海。东营市地理位置为北纬36° 55′~ 38° 10′,东经118° 07′~ 119° 10′。东、北濒渤海,西接滨州市,南接淄博市和潍坊市。南北最大纵向距离123公里,东西最大横向距离74公里,总面积7923平方公里。地质东营市位于华北坳陷济阳坳陷东端。地层包括太古界泰山群、古生代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和二叠系、中生代侏罗系和白垩系、新生代第三系和第四系。元古代、上奥陶世、志留纪、泥盆纪、下石炭统、中生代三叠纪缺失。凹陷和凸起自北向南主要有城子口凸起(东端)、车镇凹陷(东)、义和庄凸起(东)、沾化凹陷(东)、陈家庄凸起、东营凹陷(东半部)、广饶凸起(部分)。地貌主要是市区内的平原地貌。由于历史上黄河频繁改道决口,地表多次被洪水冲淤,形成复杂的微地貌。地势沿黄河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最高海拔28米(大沽海拔,下同),东北最低海拔1米,自然比降为1/8000 ~ 1/12000。西部最高海拔11m,东部最低海拔1m,自然比例降为1/7000。黄河过境,近江高,远江低。河后河自然比下降到1/7000,河漫滩高出河后河2 ~ 4m,形成“地上悬河”。全市微地貌类型有五种:古河漫滩高地,占全市总面积的4.15%,主要分布在黄河决口地段上游;河漫滩高地,占全市总面积的3.58%,主要分布在黄河河道与大堤之间;略倾斜的平地,占全市总面积的54.54%,是丘陵和洼地的过渡地带;浅洼地,占全市总面积的10.68%,主要分布在小清河以南的古河漫滩高地之间,以及小清河以北的缓丘与老黄河低洼地带之间的略倾斜的平地上。海滩土地占全市总面积的27.05%,呈与海岸线平行的带状分布。气候东营市地处中纬度,背靠大海。受欧亚大陆和太平洋影响,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基本气候特征是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早春气温多变,常伴春寒,晚春回暖快,常伴春旱;夏季高温多雨,高温高湿,有时还会遭受台风袭击;秋天,气温下降,雨水锐减,天高气爽;冬天天气干燥寒冷,冷风频繁吹,雨雪稀少,北风西北风多吹。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风暴潮、大风和大雾。中国没有明显的南北气候差异。年平均气温12.8℃,无霜期长达206天,≥10℃的积温约4300℃,可满足两年三熟作物的需要。年平均降水量613.6mm,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年降水量变化大,易发生旱涝灾害。2009年,全市年平均气温13.6℃,比常年偏高0.8℃。全年降水量634.1mm,较常年略偏多14.5438+0%。光照时数为2516.0小时,较常年略少。总的气候特征是:冬季气温以偏高为主,冷暖交替频繁,降水较常年略少;春季气温波动明显,冷热不均,降水丰富,南多北少。5月初,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暴雨洪水。夏季气温偏高,高温日数较往年偏多,极端最高气温已超过近40年极值,降水量接近常年,但时空分布不均,雷暴、冰雹、暴雨时有发生;秋季气温接近常年,呈现前期高后期低的特点。降水以偏少为主,降水时段集中。9月下旬至10和110中期,持续少雨。2009年是综合评价气候条件对东营市各行业影响的一般年份。土壤城市的土壤分为五类:褐土、蒋莎黑土、潮土、盐渍土和水稻土。褐土主要分布在小清河以南地区,约占全市土壤面积的4%,是全市粮棉菜高产稳产区。蒋莎黑土主要分布在小清河南部褐土区的低洼地带,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0.6%。这种土壤适合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浅根作物,是农业上有潜力的土壤类型。潮土是全市最大的土壤类型,占全市土壤面积的59%。在城市中广泛分布,是城市的主要耕作土壤。栽培后适合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盐渍土分布在海岸带,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36%。自然植被包括芦苇、黄胡菜、茅草、艾草等。这种土壤如果不进行大的改造,很难用于种植。目前主要用于发展水利和畜牧业(种植业)。水稻土占土壤总面积的0.2%,主要分布在利津和垦利老稻区。经过20多年的水培,已初步具备年轻水稻土的特征。黄河自西南向东北贯穿东营市,在垦利县东北部汇入渤海,全长138公里。黄河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布不均,含沙量大。根据利津水文站1950 ~ 2001年实测资料,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332.6亿立方米,最大97.31亿立方米(1964),最小1.8亿立方米(1997)。最大流量10400 m3/s(1958年7月),最小流量与干流断流;年均输沙量8.36亿吨,最大265438+亿吨(1.958),最小1.5亿吨(1.997)。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年径流量减少,断流频繁。1999后,黄河水利委员会加强了沿黄调水管理,断水现象减缓,2000-2009年实现了十年连续流。2005-2009年,黄河年径流量分别为654.38+09.82亿立方米、654.38+096.5438+0.88亿立方米、202亿立方米(报洪值)、654.38+04.7亿立方米(报洪值)、654.38+03.6亿立方米(报洪值)。除黄河外,全市还有30条骨干水系。以黄河为分界线,黄河以南属于淮河流域,流域水系多为东西走向。从南到北,有小清河及其支流淄河、杨河、泥河子、预备河、支河及其支流小河子、吴家大沟、广普河和五干排,广利河及其支流河、东瀛河、老广普河、五流河和排,还有永丰河及其支流三排。黄河以北属于海河流域,流域水系多为南北走向。自西向东有10条河流,分别是潮河及其支流、楚官河、太平河、马鑫河、李湛河、草桥沟、草桥沟东干流、条河、神仙沟及其支流、董新委河。海域东营市海岸线北起顺江沟口,南至紫麦沟口,全长412.67公里,占山东省海岸线的1/7以上。滩涂面积654.38+0.52万亩,负654.38+0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4800平方公里。沿岸海底比较平坦,海水透明度32 ~ 55厘米。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受大陆性气候和黄河径流的影响很大。东营海域半封闭,大部分海域为不规则半日潮,平均潮差0.8 ~ 1.2m,最高潮位超过5m,易发生风暴潮灾害。全市500多万亩土地储备资源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在黄河等河流的作用下,近岸海域盐度低、含氧量高、有机质丰富、饵料丰富,适合多种鱼虾寻找饵料、繁殖和洄游。沿海石油、天然气、卤水等矿产资源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