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京高考试卷历史第37题

原问题在这里。

37.(36分)“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1董仲舒根据人性把人分为三等,把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人”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建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把他们培养成“忠礼义而不利己”、“忧天下”的君子,使“教育伟大,天下和谐”。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会说话的人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讲才华,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履行公民的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建议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1)阅读1总结董仲舒与昆体良教育思想的相似之处。(8分)

材料二:严复认为:“西方宗教一律平等,故以公治公,贵也。”“说到教育者,往往有三种情况;说体育,说智育,说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认为:“忠君与政治制度格格不入,尊孔与宗教信仰自由相违背。”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目的》规定:“重视道德教育,以实用教育和军事教育为辅,以美育完成其道德。”

1957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当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阅读材料2,概括中国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10分)

材料3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统。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内容进行了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的地方。教育不仅要培养君子,还要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认为古典人文学科(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应该还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是对纯粹知识的追求,也是人类实现美好、幸福、自由和道德的途径。近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类似的争论。

(3)①概述英国这场教育大辩论的背景。(6分)

②教育的内容不仅受历史时代的限制,而且对历史发展有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辩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实进行论述。(12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回答

37.(36分)

(1)相似性: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民;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途径;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报国。

(2)特色:把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的时代对教育目标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解析:晚清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标准以西方自由平等观为中心;这一理念一度成为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

(3)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主义的发展。

②观点与讨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