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学过行政管理?论文问题:什么是3E?谁来帮我拿一个
经济性:是指以最大的成本获得一定质量的资源,简单来说就是支出是否节省。
效率: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包括是以最小的投入实现单一的产出,还是以一定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简单来说,就是支出是否注重效率。
有效性:是指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实现的程度,简而言之就是目标是否实现。
论文:
电子政务绩效的行政生态观
确定电子政务最终应该做什么,可能比做电子政务本身更难。电子政务绩效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电子政务战略的选择,这与整个公共管理的战略定位有着内在联系,与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密不可分。目前,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目标模式,首先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行政策略的把握;二是抓行政环境;第三,某些战略系统的变化适合于同样的环境条件。最后,要结合中国国情,把握中国特色的行政战略体系与行政环境的匹配。我们先以组织特征为线索,试着分开讨论。
传统行政系统模式电子政务的绩效目标
传统的行政体制是一种以层级约束为特征的工业化公共管理体制。作为典型的工业化行政体制,如果将其视为政府战略,其表现为“大政府、大产出”的特征。
发展传统行政体制的最初动机是政治性的,表现在绩效取向上,即越是工业化,社会管理事务越是庞大和复杂,因此政府规模越大,财政支出越高。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行政系统从政治中分裂为行政本身的动力,这就是尼斯坎南所分析的官僚自我膨胀的动力。官僚们开始追求政府规模和预算的最大化。这些动机在现代行政体制下仍然发挥作用,是精简机构和扩大周期的内在原因。
这体现在对绩效目标的追求上:一是传统行政体制片面强调产出最大化,单纯从公共产品供给的角度理解公共管理;二是忽视成本控制,表现为财务预算约束软化;第三,片面理解效率,认为效率就是提高产出,离开投入谈产出,导致政府效率低下。
在发展中工业化国家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阶段,经常出现高投入的“电子”和传统工业化的粗放式“政务”的结合。分析其深层的绩效观,其特点是欢欣鼓舞,即产出最大化。在电子政务中,如果在目标模式中没有明确提出成本原则,实际上是对电子政务采用传统行政体制模式的绩效目标的默认甚至鼓励。
我们应该看到电子政务传统行政体制模式的两面性:一方面,在工业化不完全的条件下,提高产出能力和实现工业化是主要矛盾。用工业化原则指导信息技术的应用,用行政系统原则指导电子政务的应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要求电子政务不能照原样走西方传统行政体制的老路,必须利用先进生产力的特点,对行政体制的传统一面进行信息化改造。有必要看一看取代传统行政体制的现代行政体制,追求什么样的电子政务绩效。
现代行政系统模式电子政务的绩效目标
现代行政体系与韦伯的行政体系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主张“小政府、小财政”,在绩效上开始转向成本控制。英国撒切尔时期的行政改革和美国里根时期的行政改革都是效率导向的典型例子。映射到电子政务的战略命题,就是强调通过电子政务建立一个经济、高效、有效的“企业政府”。企业化政府应该强调投入产出比,强调经济和效率。
发展现代行政制度的现实动力只有一个,就是政府承受不了财政压力,所以要缩小政府规模,减少财政支出,我们往往喜欢在精简机构、转变职能上做文章。从行政生态环境来看,现代行政制度的发展往往是早期工业化到成熟工业化的阶段,是公共产出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产物。
这体现在对绩效目标的追求上,即强调经济原则、效率和效果。我认为效率就是效率的变化率,也就是成本与收入之比的变化率,也就是正切斜率。现代行政系统的效率曲线是管理的边际成本递增;服务型政府的效率曲线是相反的曲线。
在电子政务的战略选择上,适合现代行政系统战略的原则是通过电子政务加强科学管理,建设有效的电子政务。比如强调通过电子政务扩大财政收入(如金税工程),减少财政浪费。我的理解,搞有效的信息化,大概应该属于这一类。应该看到,现代行政体制不等于政务新型工业化。因为“新型”有信息化的含义,而现代行政系统只是一种更高效的传统工业化行政方式;当然,如果有人把“新型”理解为不改变效率的效率状态,也是可以的。
面向过程的电子政务的绩效目标
服务型政府是指流程型政府,即通过流程再造提供服务的政府。以流程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和以功能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最大的性能差异是相反的效率。可以说,过程导向型政务策略的特点是结果导向,即过程导向。新公共管理理论为这一绩效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罗素·m·林登(Russell M. Linden)谈到再造公共组织的原则时,第一条就是“围绕结果(客户、产品、流程)而不是职能来组织”。英国布莱尔和美国克林顿时期的政务改革以结果导向为效率内涵。在电子政务中,明显的特点是借鉴企业流程再造的经验,进行政府流程再造,推进市场化的电子政务。这里的市场导向是指建立市场导向型政府,即相对于企业导向型政府的扁平化政府。
在各国的行政改革中,往往笼统地提到“经济、效率、效果”,但从实施的角度来看,这里的效果是指效果和后果,两者是不同的。前者以功能改进为核心,后者以流程改进为核心;前者基于公开选拔,后者基于新公共管理。这是政府战略选择的理论难点和实践困惑点。在我看来,从绩效上看,两者的区分一目了然:公众选择观点主导的行政改革,管理的边际成本增加;新公共管理观引领的行政改革降低了管理的边际成本。他们的性能曲线的斜率正好相反。政府再造挑战现代行政体系,关注过程和结果,而不是职能或部门。
从国际经验看,推进政府流程再造、引入信息技术、实施电子政务是三位一体的;而现阶段的电子政务是与一站式服务融为一体的。从行政生态环境来看,采取这一战略的国家都是工业化后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发达国家。而我国很多地方并不具备同样的条件,但在推进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却提出了只有在高级发展阶段才有的绩效目标。如果他们不是在抄袭外国,那就是没有耐心,咄咄逼人。当然,在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地区、政府窗口部门和改革试点地区,不制定比其他地区更高的电子政务绩效目标是保守的。
公共管理型电子政务的绩效目标。
1,电子民主模式下电子政务的绩效目标:公平
美国新公共管理学派最近抨击克林顿和戈尔的重塑政府运动和新公共管理的概念,认为他们错误地将公民视为顾客,因此对电子政府提出了新的绩效目标。它基于3E,加上公平。公民和顾客的主要区别在于,公民是政治人,而顾客是经济人。政府的企业化和市场化可以提供公共产品生产的经济合理性,但无助于公民的政治权益。因为流程再造不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所以作用也有限。
对于中国的电子政务来说,它不同于西方的电子政务。本着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实现和谐社会的宗旨,公平应作为电子政务的绩效目标。这也是推动政治文明发展的需要。
2.综合应对型电子政务的绩效目标:公正
作为对前沿形势的认识,我们还需要知道,目前,在新公共管理学派中,一种后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已经成长起来,并提出了一种更新的电子政务绩效目标,这就是话语合法性。如果说,公平属于正当性的范畴;义超越了合法性,属于政治体系之外的日常生活公共服务的新标准。正义与公平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不是行政系统提供的公共产品,而是社区公民自治提供的公共产品。对于中国来说,电子政务的发展最终将在更高的现代化水平上与社区信息化的发展相融合。
一句话概括,电子政务的根本表现就是在第二次现代化的层面上,通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高人民的满意度,确保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
最近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又下降了。据分析,主要原因与公共管理有关。提高政府竞争力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前提。从中国的行政生态条件出发,确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发展战略和高度适宜的绩效目标,是提高政府竞争力的有力对策。
/it/2005-10-26/1118748738 . 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