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霞发表的论文
《女龙觉醒: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妇女、体育与社会》,《国际体育史》2006 54 38+0.2(6月),Vol.18,pp.1-。
“新中国的流动、分层与女运动员”,《文化、体育、社会》,2006年5月第4期,第65438-0-26页
新中国的足球:政治声明、企业家诱惑与爱国激情,《社会中的足球》,2001.3(12月)。
“性别与体育的跨文化和多学科研究的前景”,在北京举行的跨文化和多学科研究会议上发表的论文,由ICSSPE主办,2001。
“中国高等教育中女学生与体育的跨文化分析”,在第21届FISU/CESU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北京,2001。
“体育与女性形象的投射:对抗与征服——成功的中国女运动员”,北美体育史学会会议,2002年。
“大众体育、体育活动与个人健康——中国大众体育的发展”,《中国大众体育协会公报》,第36期/2002年9月,第34-38页
“上升然后下降?现代中国的女子足球”,《足球与社会》,第3卷第2期(2002年夏),第1-18页
新世纪中国大学体育重建之研究,2003年韩国大邱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中国精英体育中的性别关系”。(编辑。)、体育、女性& amp领导:国会议事录。布赫施特劳布,2005年
妇女、民族主义和北京奥运会:为荣耀做准备。)、现代体育:全球痴迷——政治、宗教、阶级、性别;纪念J.A .曼根,伦敦和纽约论文集:劳特利奇泰勒& amp弗朗西斯集团,2007年。
奥运抱负:中国女性在巅峰——思考与结果
国际体育史杂志,第25卷第7期,2008,779
“北京奥运会遗产:某些意图以及某些和不确定的结果”(与J.A.Mangan合著),《国际体育史杂志》,第25卷,第14期,2008年12月,188-209
《北京2008:为荣耀做准备:中国世纪的中国挑战》(全球社会中的体育),作者J. A. Mangan和董金霞,劳特利奇出版社;1版(2009年7月4日)
北京奥运会,中国的国家认同和现代化,国际体育史杂志,第27卷,第16 - 18期,2010,第2798 - 2820页
国家认同、奥运胜利和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女运动员。),东亚的奥林匹克:世界体育中心舞台上的民族主义、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耶鲁大学Ceas不定期出版物,第3卷。Pp.161-184
中国人
《北京体育大学高等教育发展与教学改革》,《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第25卷第1期,第83-85页,2002年。
《才女的形体训练观——北大女生谈形体课》,林晃主编:《性别视角》,知识出版社,2003年2月,第247-254页。
北京大学女子体育研究中心成立暨“北京奥运会——女性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妇女研究》2003年3月第2期,第51号,第66页.
“与时俱进,开创高校体育改革新局面”,《体育文化导报》,2003年第4期,第8-9页,第二作者。
中国社会变迁与运动员的区域流动,《体育文化指南》,2003年第8期,第33-35页。
中国女运动员生存纪实,编于《王红旗:追逐梦想的中国女性》,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第153-177页。
体育与女性形象的建立:对抗与征服——以中国优秀女运动员为例,魏、王(编。),中国妇女与文化,香港万海语言出版社,2003年,
影响中国女子2008年奥运会成绩的社会学因素分析,《体育文化指南》,2004年第4期,第3-5页。
《国际奥委会无形资产营销中的定价及其对中国奥委会的借鉴》,《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第27卷第7期,2004年7月,869-871。
“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的目标定位”,《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4。,第508-510页
《奥运会、体育与性别》,林晃(主编),《中国女性主义》,2004年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14-121页。
“家庭、性别与竞技体育参与的关系——90年代中国运动员社会经济背景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第28卷,第1期,11-12,2005年。
“2005首届中国妇女与体育文化国际论坛综述”,《妇女研究论文集》,2006+0。
《中国社会与妇女体育》,体育与科学,2006年3月,第27卷第2期(第159期),第192005届中国首届妇女与体育文化国际论坛,健康顾问,2006/1-2。
北京奥运遗产展望:不同国家举办洲际奥运会的比较研究,《体育科学》,2006年第7期(第26卷),第3-12页;体育(人大书报信息中心),2006年第10期(G8),第11-23页。
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科委举办的“奥运精神与人的全面发展”第九讲:《新北京、新奥运》讲座,北京出版社,2006年9月。
《北京奥运会遗产展望》,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主编《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汇编(2006)》,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
《奥运会、女权主义与性别》,在贫瘠的森林中等待:微笑的言语与行动——中国女权主义学术沙龙文集,九州出版社,2007年。
新世纪中国女性体育研究综述,体育与科学,第1期,29-32,2007。
从性别视角探讨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体育科学》,第12期,3-11,2009。
21世纪世界女子体育研究动态:对中国女子体育现状与未来的思考,体育科学,第65438期+01,2010。
专题论文
《新中国的妇女、体育与社会》,伦敦: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
《现代体操运动训练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妇女与体育:历史的视角》,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走向北京奥运会:多国大会ABC》,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
《运动员基础训练人文社会科学指南》(第三作者),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
休闲体育——高校体育系列教程,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
《妇女、文化与体育研究趋势》(编辑),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
她们能顶半边天——中国当代女子竞技体育透视,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
《论奥林匹克文化——双语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奥运、文化与世界和谐——北京论坛奥运论文集》(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年。
翻译:
两章,《体育的地位》和《体育的经济意义》,由金·等译。,世界体育峰会:主要报告论文,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
金等译《体育哲学、体育政治学、体育社会学》。国际体育科学和教育理事会:体育科学指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
《体育营销-战略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承担的主要任务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2001-2003):当代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多学科跨文化研究。
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与软科学研究项目:影响中国女子2008年奥运会成绩的人文因素分析;
2002年,教育部启动研究基金项目:“探索北京奥运会与中国妇女体育和妇女地位的互动关系”。
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与软科学研究项目:北京奥运会遗产展望:不同洲际奥运会主办国的比较研究
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面上项目:中国体育社会性别关系调查研究
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女子体育发展研究”
201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年度研究项目,北大-清华赛艇比赛早逝原因分析——兼论我国高水平校际体育比赛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