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四川卷,第24项。

2008年高考四川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体积1

本卷***35小题,每小题4分,***140分。每个问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问题的要求。

图1显示了海平面上两条闭合的等压线。阅读图1,回答问题1-2。

1.如果在M点吹东南风,天气系统的位置和性质如下

A.北半球,气旋b。北半球,反气旋

C.南半球,气旋d。南半球,反气旋

2.如果天气系统是在太平洋上生成的,其中心移动的方向通常是

①南②西③北④东南⑤西北。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图2显示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产和生态取向。阅读图2,回答问题3-4。

3.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业发展方向是

A.增加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b .开垦大量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大规模机械化,建设商品粮基地d .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4.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和生产功能是

①东部农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生态屏障和东部农区重要的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水源保护带和牧草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水源涵养区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图3显示了一个国家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变化。阅读图3,回答问题5-7。

这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大约是

10% 20% 30% d . 40%

6.20世纪,这个国家城市人口比例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A.20世纪60年代初

C.80年代中期D年代后期

7.1961—2007年,我国城市化总体趋势如下

A.农村人口继续增加。b .城市人口减少缓慢。

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d .进入郊区化阶段

图4中的线条显示了不同纬度白天长度的变化。阅读图4并回答问题8-9。

8.如果①位于北半球,则A点的时间应为

A.春分b .夏季至日c .秋分d .冬季至日

9.图4五地之中

A.③地面纬度高于地面纬度。

B.④土地位于赤道附近。

C ①地面白天长度⑤地面变化最大。

D (2)地球位于极圈内。

图5显示了某一地区的地貌类型。阅读图5,完成问题10-11。

10.适合发展海产养殖的地区有

A.①b。②c。3d。④

11.如果在A、B新建小区,A要特别注意防范。

A.地震破坏b .滑坡c .潮汐入侵d .暴雨

12.韩非在批判某一理论时曾说:“赐先王,言义者益朝廷,而政不免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b .道家c .儒家d .墨家

13.公元751年,唐朝的军队在中亚被阿拉伯军队打败,在阿拉伯被俘的士兵中有很多技能。

工匠们,这场运动客观上促成了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一次技术转让。这时候中国把阿拉伯的技术传了过来。

手术应该是

A.造纸术b .活字印刷c .指南针d .火药和火器

14.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条法律,认为它“会笼络各种杂货,贱买贵卖,乘人之危而夺取商人。”

毫利润”,法律是

A.青苗法b .等损法c .免责法d .市场变化法

15.近代中国,约定关税特权逐渐为西方列强所享有。反映这一进程的条约包括

A.《南京条约》、《王霞条约》和《黄埔条约》

C.《王霞条约》、《黄埔条约》、《辛丑条约》、《黄埔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爆发于16.1904年,对当时中国的“宪政”与“专制”之争影响很大。

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果的预期不同,立宪派普遍希望。

A.日本打败了俄罗斯。b .日俄都打败了c .日本打败了俄罗斯。d .日本-俄罗斯停战

在17.1923中,胡适写道:“近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中国几乎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尊严。

位;无论谁知道或不知道,无论谁保守或创新,都不敢公开对此表示轻蔑或嘲笑。“本文中提到的‘名词’应该是

A.改革b革命c民主d科学

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回答问题18-20。

18.土地革命时期,中国* * *生产党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A.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分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

B.地主富农的土地一律没收分给农民,不准买卖土地。

C.地主的土地被没收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的使用权。

D.地主的土地被没收分配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19.抗日战争时期,中国* * *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A.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农业生产b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C.重新界定所报土地的阶级构成d .执行国民政府的行政命令

20.解放战争时期,中国* * *生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A.继续减租减息b .实行土地公有制。

C.投资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d .保留富农的土地。

21.俄罗斯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相似之处有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b .优先考虑经济改革

C.改变了旧的政治制度d .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2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粮食专卖,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交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藏匿粮食。这项措施在()中实施

A.1917十月革命时期b .苏俄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 .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23.图6的照片是在1945的一次会议上拍的。这次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是

A.宣布永远不再单独与法西斯国家媾和。

B.决定苏联参与战后欧洲的安排

C.郭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d .决定按地区占领德国。

24.假设某国2007年生产6543.8+00亿件M商品,M商品单价为654.38+00元,M商品总价值和价格均为6543.8+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人数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加10%,其他条件不变,2008年M商品的总价值和总价格分别为

A.100亿元和110亿元B.110亿元和110亿元。

C.11亿元和121亿元D.121亿元和1.21亿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某个地方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汽车生产配套网络,从而吸引了众多汽车厂商进驻。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厂商选择这个地方的直接原因是进入这个地方可以

A.降低经营风险b .改善经营管理。

C.提高市场占有率d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26.假设债券市场一年期债券利率为2.25%,2.50%,3.0%。一般来说,这三种利率对应的债券发行主体分别是

A.政府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

C.政府、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d .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政府

27.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对外开放的形式日益多样化。下列经济活动不仅是一种贸易形式,也是一种利用外资的形式。

a某公司赊购国外生产设备,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偿还设备。

B.一家公司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加工成产品,然后出口。

C.一家公司和一家外国公司互相购买等价商品。

D.一家公司在广州商品交易会上洽谈业务,进行进出口交易。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元素。过去,人们通过食物获得这些微量物质。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服用一种或多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入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素对健康有益,但其他人警告说,服用过多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有害。回答问题28-29。

28.关于维生素的争论表明

人们得到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不完美的。

(2)人们只有在一定时期内才得到正确的认识才是真理。

(3)人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④人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29.在维生素摄入问题上的科学态度应该是

A.根据身体需要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B.根据别人的经验确定维生素的摄入量

C.根据个人感觉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D.根据最新的研究报告确定维生素的摄入量

2007年是塑料诞生一百周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生产出了自然界没有的化合物,比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等,数量已经达到了一百万。这种情况表明

A.人类出现后,自然物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造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

C.自然界不存在的器物,没有自然物也可以存在。

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之打上人的烙印。

31.经验告诉我们,手一接触到火就会觉得热,甚至会灼伤。而《庄子天下》中的辩手提出了“火不热”的命题。分析这个看似荒谬的命题,可以在共性与个性、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以下陈述中合理的是

(1)“一般火”独立于“个别火”,前者不热,后者热。

②“一般火”在于“个别火”,不能说“火不热”。

“热”的感觉是由“火”引起的,但“火”中并不存在,所以说“火不热”

④“热”和“不热”没有标准,可以说是“火不热”。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32.美、日、德都是当今世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美国是总统制,日本是君主立宪制,德国是议会制。这表明

同一个国家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组织形式。

(2)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政体,与国家性质无关。

③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4)国体确定后采取什么政体并不重要。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在中国东南沿海,一些地方的农民工数量大大超过当地人口。然而,由于一些原因,一些农民工无法参加他们工作和工作所在地的地方人大换届选举。对此,一些NPC代表建议,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农民工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因为

①农民工需要在权力机关中有自己的政治代表。

②中国公民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平等权利。

(3)这有利于人民向当局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要求。

(4)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中国公民的法定政治权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总则明确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行使监督职权;监督同级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工作,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由此可见,人大与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关系是

①监督与支持的关系②权力制衡的关系。

③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④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A.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35.《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人》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广为传唱,歌颂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是保障中国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自治机关

(1)是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2)享有独立的立法权。

③依法管理内部事务④依法行使自治权。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注:以上四个小问题中每一个的下划线部分都是答案)

第二卷

本卷有***4大题,分值***160。

36.(36分)图7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9%。完成以下要求。

(1)简述这个国家的地形和地貌特征。(4分)

(大部分是)高山地区(山),北高南低,地表高差很大(山高坡陡)。

(2)推断该国降水的特征和成因。(10分)

特点:(北部山区除外)全年降水充沛(降水量很多),集中在夏(雨)季。

成因:夏(雨)报,西南报风从印度洋带来丰富的水汽,被地形抬升(降水丰富)。受东北季风影响,该季降水较少。)

(3)分析我国水资源开发条件。(12分)

(山高谷深,)河流多,水量大,缺口大,水资源丰富,(经济落后,)经济投入不足,技术力量不足。

(4)说明国家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人为原因。(10分)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

人为原因: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经济落后),传统农牧业发展对国内能源的需求,(生态环境压力大)。

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

1814-1835年,英国棉布出口印度增长62倍,同期印度棉布出口英国减少四分之三。1840年,当英国下议院的一个特别委员会问英国商人梅尔维尔:“英国工业是否已经取代了印度手工业?”后者说:“是的,很大程度上。”“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觉得基本是从1814开始的。”“英国工业排挤了印度工业。是否意味着印度目前的供应主要依赖英国制造商的商品?”“我想是的...我毫不怀疑,他们的重大灾难主要是由于英国工业对印度工业的破坏。”

——摘自王茜的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

材料2

65438+20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大规模设厂,印度人迅速跟进。棉纺织业成为国家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印度的纺织工厂增加到264家,其中大部分属于印度资本。印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出口的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例,1901-1902分别为11.9%和62.7%,1911-1912分别为。

——摘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

材料3

1913—1918外国棉纺织品对华出口总值变动表(单位:千关税)

材料4从遥远的古代到19世纪的前10年,无论印度过去的政治变化有多大,其社会状况从未改变。手摇织布机和手纺车,曾经造就了无数训练有素的织工和织布工,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英国侵略者砸碎了印度的手摇织布机,毁坏了它的手纺车...英国的蒸汽机和科学彻底摧毁了整个印度斯坦的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结果,它引发了亚洲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不管英国犯了多少罪,都是它引起了这场革命。

——摘自马克思《英国在印度的统治》。

(1)本文根据第一份材料,指出了19世纪上半叶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6分)

印度的棉纺织业仍处于手工生产阶段;工业革命后,英国棉纺织业采用机器生产,产量剧增,质优价廉。

(2)根据第二份材料,指出了19世纪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棉纺织业是印度民族工业的主要部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发展迅速。印度仍是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民族工业仍处于从属地位。

(3)根据第三份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了1913-1965438国外棉纺织品出口中国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原因。(12分)

趋势:出口量虽有波动,但总体趋势是下降的。

原因:一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民族资本对外竞争减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解除了民族资本的枷锁。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

(4)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无论英国犯了多少罪,都使这场革命充当了历史的无意识工具”?(6分)

英国的殖民侵略扩张给印度等亚洲国家造成了沉重的灾难,但客观上打破了这些国家的传统社会结构,将它们带入了世界市场。它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变革,导致了亚洲的觉醒,走上了民族独立的道路。

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塑料购物袋是日常生活中的消耗品。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度使用和回收不足,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塑料购物袋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6年,西城区环保局共收到市人大和CPPCC的环保建议35件。其中许多都涉及到塑料袋的使用。截至2007年底,全国有65,438+0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地方政府,在当地NPC代表和CPPCC委员的建议和监督下,陆续颁布实施了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的规定。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简称“限塑令”),决定于2008年6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国务院通知要求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等六项措施,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1)根据经济学常识,分析限塑令将给生产塑料袋的企业和消费者带来的影响,以及企业和消费者可以采取的对策。(16分)

对企业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限塑令”将使生产塑料袋的企业直接面临需求减少的局面。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选择是:1。提高企业生产工艺,改用其他不在“限塑令”范围内的塑料制品。2.被合并或从该领域撤出。3.企业提高符合标准的塑料袋价格,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商业企业;或者通过加强企业管理等措施,增加的成本可以在企业内部消化。

就消费者而言,1,“限塑令”增加了消费成本,影响了消费行为,比如减少塑料袋的使用。2.“限塑令”引导人们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比如使用布袋。

(2)分析上述材料,指出NPC代表和CPPCC委员各自的角色。(8分)

全国人大代表就塑料购物袋危害环境问题向全国人大提交议案,行使提案权;全国人大代表在保护环境和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的过程中,对政府进行了有效的监督和督促,行使了国家权力机关成员对政府部门的监督权。CPPCC委员就为什么以及如何限制塑料购物袋向政府建言献策,为科学民主决策建言献策。它在政府部门履行环境保护公共职能和执行国家法律政策方面发挥了民主监督作用。

(3)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知识,分析发布限塑令的哲学依据。(8分)

塑料购物袋的使用对社会有利有弊,既方便了消费者,又因过度使用和回收不充分造成了环境污染。便利和污染构成了塑料购物袋使用中矛盾的两个方面。塑料购物袋的过度使用带来的环境危害成为了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了事物的本质。出台“限塑令”,禁止和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要求消费者在享受塑料购物袋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

39.(60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1公元407年,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在无定河以北、黑水以南建都城(万通)。赫连伯伯曾感叹道:“在四府是个好地方,广泽附近,水很干净。我去过很多地方。从马岭以北到江南,没有一个好人。”北魏灭夏后成为牧场,唐初为农业区。晚唐以后植被破坏严重,底层流沙(沙)。到北宋末年,这里已经是一片荒漠(今毛乌素沙漠)。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隋至宋初宛城地区人口统计简表。

每次户数。(每户估计为5人)

隋11673 58365

唐中期12635 63175

北宋早期21368106930

——摘自《隋书》、《旧唐书》、《太平宇宙》等。

材料三:1886年美国发生第一次沙尘暴,1894年和1913年美国中西部分别发生两次沙尘暴。1931发生严重干旱,1932冬季刮起大风,加剧了杜芬地区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芜。据美国官方统计,如果能见度小于一英里,有1932,14这样的沙尘暴,1933,38这样的沙尘暴,1934,22这样的沙尘暴,1935,40这样的沙尘暴,整个沙尘暴蹂躏100万亩。沙尘暴降低了美国的农业产量和收入。频繁的沙尘暴对许多美国人来说就像一场噩梦。这时候,一个桑松:“漫天的尘土侵袭了我的家乡。从那以后,我不得不四处流浪,一场沙尘暴就来了...像乌云遮住了太阳。”

——摘自(美)唐纳德?沃斯特的沙尘暴。

(1)根据第一、二份材料,指出万通建城的历史时期,说明从建城到北宋末年,城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东晋十六国时期(魏晋南北朝)

变化:城市之初,当地水草丰美,后来逐渐少了沙漠。

原因:改牧为农,植被破坏;人们正在增加和过度开发。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30年代美国沙尘暴频发的历史原因和影响。(10分)

原因:西进运动;大量移民继续开垦土地,植被遭到破坏,粗放耕作。

影响:农业遭受损失;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并存;让美国人进一步意识到环保的必要性。

材料4田纳西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山川秀美,森林葱郁。19世纪后期以来,流域人口激增,开发利用程度提高(图8),导致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生产成本正在上升。到20世纪30年代初,该流域的人均年收入仅为美国平均水平的45%。在田纳西河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开发(图9),取得了全流域水电、火电、核电并网供电、土地合理利用、污染治理、水质改善、旅游开发等一系列效益。到了80年代,这个流域的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全美国的平均水平。

(3)分析图8,说明田纳西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10分)

扩大种植面积,乱采滥挖,用木材炼钢导致森林砍伐,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重);高强度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排放大量含SO2的废气,不仅污染大气,还会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体,影响生物生长。

(4)根据数据和图9中的信息,指出治理田纳西河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好处(10分)。

大坝、船闸和港口已经建成。取得了防洪、改善通航条件、提高运输能力的效益。实现了全流域的统一管理和梯级开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如南北差距扩大、世界人口急剧增加、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等。65438-0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环境与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特别报告。本文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纲领,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1992年,183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了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了不同国家的认可。

(5)联系材料5,利用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解释了为什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能够得到不同国家的认可。(8分)

国家利益是每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个国家不仅重视自己的国家利益,而且努力寻求与其他国家利益的相似之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利益,也关系到下一代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它不仅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关系到发达国家的利益。当今世界,联合国在协调各国关系、促进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发展问题上,通过联合国的努力,我们不仅就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达成了共识,而且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能够得到不同国家认可的原因之一。

材料6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做出了如下结论:

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的完全支配,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都强大,能够理解和正确应用自然规律。”“不要太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会报复我们。”马克思说:“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是人与自然的和解和人与自己的和解。”

(6)联系材料五、六,说明如何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12分)

自然存在于人及其意识之前。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受到自然条件和规律的制约。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并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人类的认知活动对自然界有直接和间接、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人们应该在满足自然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自然,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只有合理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