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格《乡愁》曲式分析

格里格《乡愁》曲式分析:

本文所研究分析的《乡愁》是格雷格在1891年创作的第57号作品。全集共有6部作品,乡愁是最后一部。

一、曲式分析

音乐是E小调再现复杂三部曲,全曲由80小节组成。

(一)表头(65,438+0-28段)

整个结构是一个可复制的单一三部曲,中间部分展开。一个段落(1-8)是一个4+4的正方形结构段落,由两个平行的双句组成,是整首乐曲的主题旋律。音乐B段(9-18)是在音乐A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非整数音乐段,由主题的立体下行模式发展而来,结合低音中的八度模仿,两者环环相扣。

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挥之不去、绵绵不绝的乡愁。A段(19-28)反复播放了A段的内容,再次表达了连接的情感铺垫下的内心感受。结尾加了一小节正式的补充终止(28小节),让整个第一节有了明显的终止感。

(2)中间部分(29-52)和再现部分(53-80)

中心部分用新模式、新材料表现,描绘可爱的家乡。心情转为轻松愉快,让作者看到和感受到家乡的另一面,与第一个形成鲜明对比。c段(29-36)是4+4方形段,用全新的材料表现。短语C (29-32)以E大调的通用函数结尾,这是一个开放式终止。

短语“c 1”(33-36)以E大调的主函数结尾,这是一个收敛终止。d段(37-44)是在C段基础上的非方段,模仿了两个二小节乐句,递进,使乐句的情绪高涨。C1段(45-52)再现C段主旋律。

但是,在原来的旋律线中加入了装饰性的声音,使乐句更加俏皮生动。最后,再现(53-80)是对第一部分的完整重复,但情感表达更加悲伤忧郁,气氛更加忧郁。

第三,音乐演奏技巧的分析

模式

格里格在这部作品中使用了E小调和E大调来突出浓郁的音乐色彩,让人在不同的氛围中感受到思乡之情。开始用小调特有的音乐色彩给人讲故事。每个分句的结尾音都有呼吸感,与下一句衔接时要有婉约的线条感。

中间把与E小调主音的关系作为E大调的大调,改变了音乐原有的低沉氛围,使音乐丰富多彩。在音乐的再现部分,模式返回到E小调。虽然乐曲的旋律是对第一部分的完整再现,但此时此刻的心情应该达到情感表达的高潮,渲染出更强烈的乡愁。

(2)和谐

在和声方面,格里格善于利用和声的抒情性来烘托气氛。在A段(1-8)的开头,分别用主和弦持续时间“E”和和弦琶音的四个和弦进行。中间29小节后,三个声部和声柔和,突出右手的旋律节奏,左手不要太强。从第37小节开始,和声随着旋律逐渐推进,直到关节处。

(3)踏板

开头和结尾都出现在片尾,使情感表达更加精彩。A1从26到27再到28,情绪坚定,踏板和标记和弦同时踏放,旋律逐渐放缓,直到最后一个和弦和音程,情绪逐渐平复。

第四,音乐的风格

作者用挪威民乐特有的方式——调式交替来表现温柔与粗暴的对比。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悲伤和沮丧与轻松和欢乐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他对乡愁的表达。在体裁和创作上,格里格的音乐大多具有挪威的浪漫情怀和民间音乐的艺术特色。

他的作品吸收了欧洲、德奥浪漫主义和挪威特色乐器的演奏特点,民族舞蹈的节奏和民乐的旋律,然后加以创新,最终呈现出独具挪威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的作品,使之成为全世界共享的民族音乐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