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音历史解答
乐县:采用了周代的悬挂和使用乐器的规范制度,即分别将田字、诸侯、卿大夫、土挂铃盘定义为四面、三面、一面,体现了西周严格的音乐等级制度。
我听说迄今所知的最早的弦乐器是筝。
乐府的职能:主要任务是搜集民乐、加工音乐、创作填词、改编曲调、研究乐理、演出和代表李延年。
“十二律”是把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又分为六律六吕,即:黄忠、大吕、太簇、贾仲、古曦、吕中、颜如彬、林忠、易泽、南吕、吴社、仲英。
《声无哀乐》作者嵇康,是魏末的音乐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著有《长卿》、《短卿》、《长边》、《短边》等钢琴曲。
“声无哀乐”的主要观点是,音乐是客观存在的声音。悲喜是人的精神受到触动的感受,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它主张音乐应该脱离封建政治功利。
《阳关三层》以的《屈》和王维的《元二十安》而闻名。因为这些诗有的在唱的时候会再唱三遍,所以也叫“阳关三遍”。这首歌在唐代广为流传,成为朋友告别时反复劝饮吟唱的作品,感情真挚,旋律动人。
瓦舍: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中心。娃子的出现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产物。
书友会:指为演讲者和戏剧演员写剧本和剧本的行为组织。
社团:是由从事表演艺术的专业艺术家组成的行会组织。
唱赚:歌曲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鼓、板、笛为主要伴奏乐器的无伴奏套曲的表演形式,分为缠唱和缠唱两种形式。
减词:用多个声调搭配一个词,加长一些词。
窃音:增加字数,分几个音来配合大多数字,使每个字的音相对缩短。
展开:在原有曲牌的基础上增加词组。
杂剧:最初是各种杂技表演。歌、舞、戏起初统称为杂耍,逐渐杂耍成为用动作、歌唱、化妆来表演故事的舞台作品。
诸宫调:因使用各种宫调而得名,诸宫调是说唱音乐形式的一种,特点是说唱交替,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它由多套曲子组成,每套曲子用一个宫调,不同的曲子用不同的宫调。
梅兰芳:1在乐器伴奏中加入了丝竹乐器,在新剧中采用了新的音乐技法。2.服装的改革。开创了梅派京剧艺术。
板腔:以一首乐曲为基础,运用各种节拍形式(即板型)发展出不同变奏的各种乐曲。板型音乐的基本格式是七句和跨句,板型可以灵活运用原板(2/4)柔板(4/4)、流水(1/4、6/2)等多种节拍形式。
京韵大鼓:是在木鼓的基础上,结合子弟书,不断吸收京剧、梆子戏等声腔而发展起来的。曲调流畅明快,跌宕起伏,强调字正腔圆。
方静六十法:汉代方静曾提出六十法。他在三分盈亏法的基础上,继续利用第一定律和第十二定律的音差计算盈亏,把一个八度分成60个定律。在他的60条定律中,出现了53条平均定律,这是前所未有的。
最早的音乐组织:Dasile。功能:对贵族子弟进行音乐教育。学生主要是贵族子弟。内容:音乐节奏,音乐和各种乐器的演奏。
唐代的音乐机构:大乐部,唐代隶属于大昌寺的音乐机构,宣道部,还有律伯和军乐的官部。焦芳,一个受官方法庭管辖的音乐机构。梨园是唐玄宗在皇宫中设立的音乐机构。
变文是唐代说唱的一种形式。
唐代音乐代表作品:《乐书路尧》为武则天所作,元所编,《焦芳集》崔,结古集《南卓注》,乐府杂律《段安杰》,《乐泰灵璧集》,《通典》《乐典堂》督邮。
花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首次出版的《十面埋伏:琵琶曲》,是我听过的著名武侠曲之一。描述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中的决战,汉军用十面埋伏阵击败楚军,项羽在乌江自杀,刘邦获胜。
《乐记》:中国最早的乐理著作,原著32部,现存前八部。同时保存在《礼记》、《史记》中。内容主要概括了礼乐制度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它主要反映了先秦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音乐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原名《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之一。其内容为优秀民歌,包括长篇叙事曲、劳动曲、讽刺统治者和贵族的歌曲、民间情歌等。
楚歌:以楚国的历史、风俗、音乐、方言创作而成,具有独特的文化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本质上是楚地原始祭祀歌舞的延续。公元四世纪出现了伟大的诗人屈原,他的作品被收录在《楚辞》中,其中大部分是传唱的歌词。其中《九歌》最具音乐性。
唐大曲是唐代歌舞大曲,又称乐言大曲。它具有结构庞大、节奏复杂、速度多变的特点。
唐朝有哪些著名的乐舞和古琴曲?
秦王破阵乐:唐代宫廷著名乐舞,创作于初唐。内容是秦王李世民率领军队打败叛军刘武周的故事。这是一首以汉调为主,“夹杂龟兹声”的名作。
彩羽:唐代最著名的歌舞歌曲,相传为唐玄宗李隆基根据印度梵歌改编。这是一部非常浪漫的作品。
《梅花三弄》:唐、阎世谷改编,钢琴曲。曲调优美流畅。
《离骚》:唐、陈康时以屈原的《离骚》为蓝本,创作了一部抒情意味浓厚的大型钢琴曲。
酒鬼的古琴音乐。阮籍的音乐通过描绘混乱的情态,宣泄内心的委屈,含蓄而深刻。
什么是“八音”?在每个类别中说出两种乐器。
答:“八音”是中国周朝根据制造材料的性质而创造的一种乐器分类方法。这是中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八音”是金、石、土、皮、丝、木、竹。黄金乐器:钟、钹;石头乐器:摇滚、唱歌球;土乐器:易、易;皮革乐器:鼓、鼓;丝绸乐器:琴、琴;木制乐器:木鱼、梆子;乐器:笙、赋;箫和笛。
和歌:汉代兴起于中国北方的一种民歌形式。它起源于一些没有伴奏的民歌,即“徒弟歌”,后来徒弟歌发展成“一人唱三人和”的形式,被称为“宋丹”。《宋丹》发展成了“丝竹更谐,持节人唱”这种更为复杂的形式,成为了“和合曲”。它不仅采取一人演唱的形式,还加入了器乐伴奏,演唱者还打了一个节奏感很强的乐器——节奏感。因此,为伴奏的乐器有七种:笙、笛、羯、琴、琵琶、筝。宋相鹤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汉魏时期的大型歌舞组曲——祥和大曲;
广陵三:东汉末年广陵出产的钢琴曲。它展示了聂政刺杀吴晗的悲惨故事,其音乐评分是显而易见的。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著的《魔谜》。钢琴曲共45首,分为小调序、大调序、正音、混沌音、后序六个部分。反映了人民对封建迫害的不满,歌颂了汉代以来英雄们追求光明和幸福的精神境界。
六代乐舞是保存在周代宫廷中的六种代表性乐舞,大部分是第一代流传下来的古代乐舞。包括皇帝时代的《云门卷轴》;尧时代的仙池;舜时代的“大少”;夏朝的“大夏”;商朝的大云和周朝的大武。这六种大型仪式音乐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先,以及赞美统治者的道德和武艺。
三分盈亏法——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关圆篇》,是最早以弦长为依据计算音乐节奏的理论。宫-签-商-羽-角。
儒家的孔子:崇尚音乐,墨家的墨子:非音乐,道家的老子:“声大而乐”
王光祈在中国音乐史上的主要成就:
A.在德国从事音乐学研究13年,著述约40科、种。他从爱国主义的立场出发,极力主张创造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音乐”,而“民族音乐”的标准是民族性、教育性和群众性,并提出了“造音乐”的三个步骤,即音乐救国。传承古代音乐文化,收集民间音乐,借鉴外来音乐文化;
B.他最早系统地将西方音乐理论介绍到中国,编著了《欧洲音乐沿革》、《诗歌中的西方音乐》、《戏剧中的西方音乐》、《西方乐器概述》、《西方名曲解读》等著作。
C.他在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运用德国柏林学派的研究方法对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而有价值的见解,并介绍了他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主要著作有《东西方音乐体系研究》、《各国国歌评论》、《东方民族音乐》、《中西音乐异同》、《中国千年音乐交流》等。日本著名音乐家岸信介称王光祈为“东方比较音乐学第一人”。
曾侯乙编钟:编钟艺术的发展在战国时期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显示了编钟音乐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惊人成就。全套编钟***64。时钟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有19个按钮,分三组排列。中下层是编钟的主要部分,也分为三组。这组物种有不同的形状。这套钟的总音域有五个八度,可以演奏完整的五音和七音音阶,其中中音范围可以演奏十二个半音。这套钟采用的是纯律和三分盈亏律的复合律。许多钟上都刻有曾国使用的与当时常见法名相对应的法名,为古代乐理研究提供了实证资料。编钟是中国古代最响亮、最丰富多彩的旋律乐器,由此可以推断,被称为音乐时代的战国时期,旋律已经相当丰富。
黄自中国作曲家。江苏川沙人,1904年3月23日出生,1938年5月9日卒于上海。1916进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西洋音乐,学习钢琴和声乐。1924去美国学心理学,1926去奥柏林音乐学院学作曲。1929任教于沪江大学。1839上海民族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1934年与小等人创办《音乐》杂志。他的音乐创作以声乐为主,表达细腻的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黄自的创作领域主要包括:群众合唱歌曲、独唱抒情歌曲、清唱剧和管弦乐。
群众合唱名曲有《抗敌歌》、《旗帜飘扬》;独唱抒情歌曲主要有《玫瑰三愿》、《春思之歌》、《乡愁》、《触红唇》、《福登楼》等。著名的清唱剧有《长恨歌》,管弦乐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等。
聂耳的救亡歌曲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抗日救亡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他的《毕业歌》(1934)、《义勇军进行曲》(1935)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些歌曲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保卫民族、为祖国而战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各界人民抗敌。聂耳的群众歌曲除了抗日救国的内容外,还描写了工人农民特别是工人受国内外反动势力压迫的辛酸生活和思想感情。比如大陆之歌(1934)、拓荒者(1934)、码头工人(1934)都是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聂耳的群众歌曲影响深远。许多同时代及后来的作曲家都从他的创作道路和经历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比如张舒的《保家卫国》、《马车夫之歌》,就有聂耳的救国歌、劳动歌的鲜明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