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定的鉴定知识

字画的鉴定仅仅依靠肉眼和经验,其可靠性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形成说服力,尤其是在拍卖现场或研讨会上;行业内辅助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用于现场鉴定!比如Anyty的MSA200\WM401TV之类的显微鉴定,可以把微小的东西放大,宣纸的材质、墨迹的深浅、印章的细节、力度等信息在放大100-200倍左右就能看得一清二楚,在显微镜下一目了然。有经验的古画和字画爱好者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字画的年代和实力。

由于便携式视频数码显微镜具有很强的共享性,适合现场(拍卖、客户现场、朋友间分享);它还可以实时拍照和录像,并可以比较和存储;而便携式数码显微镜一般具有比对和测量功能,是辅助书画鉴定分析的必备工具。

书画家的姓名、籍贯、生卒年

掌握画家的姓名、籍贯、生卒时间,对书画鉴定很有帮助。这些问题往往被一些造假者所忽视。如果我们熟悉他们,我们可以更容易地看到他们。比如明代沈度的《梅花诗百首》一书,316卷的《石渠宝坻》一书。运城化十四年秋七月,沈度在春草堂写作。对沈度的考查丁友生于元朝至正七年,贾殷卒于明朝宣德九年,享年78岁。成化十四年沈度已经去世45年了,所以这本字书不用看实物也能确定是赝品。再比如:明朝姚寿写的《三清图轴》,是清朝写的?易《梦园书画录》卷十五,云图清晰。《永乐》五岁写于定海秋,运东伊势是公众人物。高耀寿生于永乐二十一年癸卯,卒于弘治八年毛毅,终年73岁。姚寿不是永乐五年生的,所以可以肯定这个东西也是假的。正因为画家的生卒年直接关系到字画的鉴定,所以要尽量掌握。

而书画家的生卒年等一些问题,在过去的文献中并没有记载,有些记载也不够真实。这样,作品本身就成了第一手材料,可以补充文献的不足,或者纠正文献中的错误。

比如有些画家的作品有一定的艺术水平,但这个画家在文献中根本找不到,更不用说他的字号、籍贯、生卒时间、艺术特长、主要活动等。这样的例子不少。

再如宋代赵(子固)的生卒年。多种文献记载他生于南宋庆元五年(1199),卒于元代贞元元年(1295),享年97岁。有人对此有疑问,但一直没有解决。第1962期《文物》发表了蒋同志关于这个问题的考证文章,推算出他大约死于之前五年,死于宪春之前三年,但至今没有确切的结论。据赵好友顾光司各特《水仙》诗,有一篇关于甲子的短篇,明确赵死于甲子年,即南宋五年(1264),享年65岁。这就解决了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

关于柯的元代生卒年,过去有些书记载有误。如《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记载他生于仁子(1312)庆元二年(1329)被尊为魁鉴书博士,也就是说柯虚岁为65438。这样,问题就出来了。人虽有才,如何能在18岁成为夔章阁建树的钟博士?显然,这个记录是错误的。那么柯九思应该是哪一年出生的呢?在故宫博物院里,有一卷元代于吉的《灭蚊赋》。在封底纸上,有柯的题词。柯名下有多枚印章,其中一枚只有耿,为其出生年月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考元有两个庚寅年,一个是至元二十七年(1290),一个是郑铮十年(1350)。毫无疑问,柯生于上一个庚寅年,即公元1290年。日历开始至今已有两年,当时还是医生的库伊·章格博士已经40岁了。

再比如,关于石涛的生卒时间,一直众说纷纭。傅抱石的《石涛大师年谱》和郭味蕖的《宋元明清画家生卒年谱》都记载他生于明朝崇祯三年,到了清朝康熙四十六年丁亥还是78岁。广东省博物馆藏石涛《山水》书有七绝云:各方向苦瓜和尚乞食,无取小乘之势,五十而行我素,冷若寒冰。这是耿武长安写的。上海博物馆藏石涛《六十子陶诗》云:陈赓夜深人静不敢动,父母过此世。这一周,他花了七个字在花丛中,其中,...他老了也很难无知,他在花丛中感谢上帝...根据这两部作品可以推断,石涛出生于明朝崇祯十四年新寺(1641)。这两部作品都是石涛五六十岁的时候写的,取整数,按照一般写文章的习惯是不可或缺的。我看到石涛的《花》十卷,其中第一幅画兰花的自题是:十四写兰花,五十六。到目前为止,我一直在和你争鱼,我相信我的名气不高,我后悔多吃了肉。《牡丹》另一页末,我知云:丁秋十月画葛斋先生的句子。丁秋为丁丑,即康熙三十六年(1697),崇祯五十六年为仁武(1642),为石涛的可靠出生日期。帝王称号和天干地支的常识对书画的正确鉴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开头或结尾,历代皇帝的头衔往往不是整年,而是相互交叉。当一个皇帝死了,他被一个新的皇帝取代。有的改元,即改年号,有的当年不改元,仍用旧年号。比如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病逝。八月,朱常洛(光宗)称帝,改太常,仅一个月后去世。9月,朱由校(熙宗)称帝,次年才改元(1621)。从一些书上可以看出,万历只有47岁,太常只有一个月算一年。再比如:朱由检(宗彝)死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但有些书把这一年算作清朝顺治元年。

我们看字画的题字,把它写成万历四十八年的春日或夏日是合乎逻辑的,而把它写成万历四十八年的腊月,是不合逻辑的,是有问题的。如果太常年之和写成庚申春日或太常元年夏日,肯定有问题。把崇祯年号的字画写成崇祯十七年的春日也是顺理成章的。比如杨轩的《林动北苑下荆山口候图》字画,写的是:临摹松原北苑下荆山口候图,也是崇祯十七年春月。这是毫无疑问的。有些人如果不了解这个历史过程,认为崇祯只有16岁,可能会否定这部著作。

中国传统书画的作者大多有深厚的文学造诣。很多书画家都是当时著名的大文豪,他们的书画作品往往与文学有关。有的画家喜欢写自己的文章或诗词,有的喜欢写古人或他人的诗词。有的画家喜欢临摹古画,或者古人的诗词,在上面写古人的诗词,有的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上写自己的诗词。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画家自身的喜好和购买者的欲望决定的。只有后人写前代的诗,前代不可能写后人的诗。如果发现上一辈人给后人写过诗词文章,可以确定这个东西是伪造的。如金代顾恺之在《洛神赋图》卷轴上的诗,是后人伪造的,抄袭了倪瓒明洪武元年魏九鼎在乌审所作的《洛神赋图》卷轴上的诗。倪这首诗的原文是,那双软绵的短袜上满是灰尘。谁见那时候他温文尔雅,天资曹子建,却只有几个巍山人善画。因为顾恺之是无锡人,所以《伪造者倪氏》中的中卫山魏字被改成了锡山的锡。考妲己八年生于任申,八年死于戊子。洪武元年五申他怎么会写倪瓒的诗?如果我们不熟悉古诗词,是看不出这样的问题的。

在书画鉴定中,避讳往往分为两种:避讳王朝(避讳帝王和祖先的名字)和避讳家族(避讳作者家族中的长辈或祖先的名字)。在法医学中,避朝的禁忌比例比较容易掌握,但家庭的禁忌比较难掌握。避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对要避讳的字写一笔(多为最后一笔),二是用意义相同的替代字代替要避讳的字,三是不写要避讳的字。比如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宋代黄庭坚的《千字文》。字体全黄了,有些字写的很差。因为卷上写明是试验鸡,所以忽略了这一点。此卷确为宋纸,梁清标多方搜集印制,故初步认定为黄庭坚真迹。后来发现“万”这个字,带着圆圆的扇子,被改写成组词,应该是和所忌讳的(忌讳是因为“万”和“欢”发音相近)。考皇廷死于建宁四年(1105),距离钦宗靖康元年(1126)还有21年,绝对不可能避免一个甲骨文的预算。因此,可以肯定《钱》这一卷是南宋的赝品。

再比如南宋的赵?(高宗)绍兴二十三年所作,现已刻于三溪堂帖的行书千字文,将玄字改为元,阴字改为商,舒字改为朱,贞字改为清,景字改为景,齐字改为恒,旷字改为福,桓字改为泰,万字改为团,万字改为丹。* * *计改写14字,都是宋代禁忌。宣、宣、郎忌赵氏祖名,敬忌太祖祖父名靖,殷忌太祖名,匡忌太祖名匡胤,总忌真宗名恒,贞忌仁宗名贞,树忌英宗名舒,允忌英宗生父名,桓、万、丸忌钦宗名桓。

再举一个例子:大约50年前,北京琉璃厂有一幅董其昌签名的画,很好,字很少,作品很工整,有人想买。后来有人看出了这部作品的毛病,少了玄奘这个神秘人物的最后一笔,是为了避讳清朝康熙皇帝。董其昌死于明朝崇祯九年,没有活到清朝,所以可以肯定这部作品是清朝伪造的。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文史知识的丰富程度对书画的真伪鉴别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你没有太多的文史知识,那么改写后的禁忌语就不太容易看出来,就有可能对作品的真实性产生错误。

当然,如果用禁忌来为字画断代,首先要了解时代特征。例如,在宋代,宣和郎这两个词从宋真宗北部的大中祥符第五年开始被禁止使用。在此之前,这样的话不算禁忌。如果你看到宋代一个人写的一首诗,里面有字或者画,五年不回避这些字是合法的,但是五年后不回避这些字就是违法的,就有问题了。

这里说的只是一般情况。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例外。比如米芾的《蜀素帖》,前后两个阴字,一个缺,一个不缺。这需要结合具体作品具体分析。

同时也不能刻板地对待禁忌,一些接近古代的书法作品是完全没有禁忌的存在。如经鉴定为南宋赵所作的《谷林二体文》一卷,就完全按照唐代原著写成,文中所有词语都是唐代禁忌(如元、时、民),而宋代无一禁忌。

总之,禁忌的问题是复杂的。在书画鉴定中,禁忌在断代中的应用,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不同情况灵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