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1人口膨胀对教育的压力。人口增长过快,抚养指数上升,国家和家庭支付更多的赡养费,必然影响国家资本积累。积累的资金少了,很难扩大教育投入的比重。同时,由于人口快速增长,适龄人口比例增加,生均教育支出也会相对减少。近年来,我国教育经费总量增长非常迅速,但学生人均支出指数较低。学校人口压力巨大,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成为我国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庞大的学龄人口导致教育整体供给能力不足,制约了国民素质的快速提升。另外,人口变动的过程,就像一列行驶的火车,有很大的惯性。中国已经发生的三次生育高峰造成了一系列的教育困难。首先是幼儿入园难,幼儿园难,然后是小学中学难,然后是进入大学竞争激烈,就业困难。
人口变化对教育的影响。人口结构是指人口在年龄、性别、文化、职业、地域等方面的构成。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年龄结构的变化影响各级教育的发展规模。基础教育是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工程,基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取决于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也必须考虑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文化和技术结构的状况影响着不同时期的教育任务。目前,我国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严重障碍。专业结构的变化趋势预示着教育结构的调整方向。职业结构的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必然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这种专业结构的转换趋势要求教育对自身的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
人口流动对教育的挑战。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配置和社会流动性的加快,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已成为历史的必然。流动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仍然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决定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由于居住地不稳定、人户分离、社会地位不确定等原因,很多流动人口家庭无法像非流动人口家庭一样抚养教育子女,导致子女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出现问题。流动人口子女问题,首先是入学难,近一半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超龄就学现象比较严重;其次,流动儿童辍学率高;三是不上学的孩子,即“童工”问题比较突出;第四,由于环境的转变和城乡文化的差异,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加剧。
人口分布不均对教育的制约。东部人口过剩和西北人口过剩制约着各地区教育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人口过于密集的地方,容易造成教育拥挤的现象,比如学额过满、教学资源短缺等。人口过剩的社区也容易形成亚文化群体,青少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经常发生摩擦甚至越轨甚至犯罪行为。人口太少,造成教育人口分散。在一些人口稀少的地区,学生上学非常困难。小学生上学一次往返十几二十里。同时,由于教育人口分散,我们不得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巡回教学方法。这样,不仅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人口问题给教育带来压力,教育对人口问题也是有用的。
限制就是约束管制,使其不超出应有的范围,引导其向既定的方向发展。教育约束是通过教育的引导和规范,从微观层面提高社会成员的文化道德修养水平,使其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从宏观层面促进教育整体的和谐发展,使其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教育对人口问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唯一途径。提高人口素质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普及优生学,提高先天素质。要把优生纳入教育,逐步提高人们的优生意识,通过教育宣传,积极向农村推广生殖健康和避孕优质服务项目、出生缺陷干预项目和生殖道感染干预项目。发挥多学科优势,研究影响我国人口健康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流行病学因素、社会行为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制定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公共卫生和法规建设的各项政策。第二,大力发展教育,加强后天训练。提高各级正规教育的质量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从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入手,确保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达到规定要求,为提高人口素质打好基础。初中后教育既是普及教育的延续,也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更是社会劳动后备力量的储备。提高初中以后的教育质量是提高整个民族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各类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仅能有效提高各类专业人才的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还能极大地促进我国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成人是人口的主体,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不仅是培养亿万高素质劳动者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便捷途径。
其次,教育是控制人口膨胀的重要途径。控制人口膨胀,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强计划生育管理和宣传,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加强科学研究,普及避孕知识;建立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免除独生子女父母的后顾之忧,使控制人口的政策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只有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和选择,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因为人们的生育行为是受生育观念支配的,而生育观念的形成不仅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还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女性受教育程度越低,越容易受到“早婚早育”、“多子多福”、“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等旧观念的影响,往往导致早育、多子、贫困的恶性循环。受教育程度越高,女性越专业,对工作的追求越高,受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较小,容易接受和掌握现代科学提供的避孕方法,愿意生好孩子。同时,人口教育可以直接影响年轻一代生育观念的形成。所谓“人口教育”,是指对一定年龄的青少年进行有关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人口形势的教育,目的是使他们获得人口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受孕、优生、遗传、营养与卫生、生殖保健、人口政策等。,培养他们对计划生育和国家人口计划的理性态度和责任感,树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生育观念。
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二)引言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群体正在发生分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一代进城打工的流动人口正在逐渐退出城市。作为改革开放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新型劳动力群体,第一代流动人口的子女开始加入劳动力大军,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生代和老一代流动人口由于出生和成长背景的不同,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新生代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高,所以对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但工作容忍度低。同时又受到户籍的限制,很难在城市扎根。因此,他们的工作稳定性很差。如果这个问题不及时解决,将会加剧收入差距,阻碍城市化进程,威胁社会稳定,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流动人口就业收入影响因素研究
(一)模式的选择
美国经济学家明瑟(Mincer)在1974中提出了著名的明瑟模型,该模型基于劳动者的工资收入由其人力资本决定的假设。此后,该模型成为衡量人力资本对工资收入影响的经典模型。国内外许多学者结合自身的研究特点,利用改进的明瑟模型具体研究了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因素。
(2)数据和变量的描述
本文数据基于国家计生委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按照随机原则,在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选取样本点,总样本量为128000人。调查给出了流动人口的详细个人特征数据,如年龄、性别和教育水平。在两代流动人口的收入因素分析中,两代流动人口面临的社会歧视和工作环境是一样的,造成他们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两代流动人口不同的个人特征和就业观念。因此,根据以往的相关研究,本文采用了个人特征指标,并提出了研究假设。
1.因变量。为了研究影响流动人口收入的因素,选择流动人口日工资率的对数作为因变量。
2.自变量。为了研究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因素,我们选择了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过岗位技能培训、工作行业、每天工作时间、家庭等因素作为自变量。
年龄。年龄是研究收入影响因素的主要个人特征变量之一。根据贝克尔的年龄-收入曲线,收入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倒U型轨迹。因此,本文将年龄和年龄平方两个自变量同时放入模型,假设预期年龄与新老两代流动人口的月工资收入正相关,而年龄平方与新老两代流动人口的月工资收入负相关。
性别。性别是影响收入的重要个人特征变量之一。根据传统的人力资本理论,男性比女性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工资。因此,本文假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男性的工资高于女性。
教育水平。在科研收入的各种影响因素中,教育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教育可以提高就业人口的知识水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收入。因此,本文假设受教育程度与新老两代流动人口的月工资收入正相关。你接受过工作技能培训吗?接受过工作技能培训的就业人员更容易获得工作机会,会提高工作稳定性。因此,本文假设你是否接受过岗位技能培训与新老两代流动人口的月工资正相关。
工作行业。流动人口的收入在不同的工作行业差别很大。一般来说,科研技术行业收入高,农林牧渔行业收入低。因此,本研究假设工作行业因素对流动人口的收入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每天的工作时间。一般来说,工作时间越长,收入越高,所以本文假设流动人口的工作时间与收入存在正相关关系。
家庭因素。流动人口的婚姻状况和抚养子女的数量代表了流动人口的家庭状况。一般来说,有子女的已婚流动人口家庭稳定,家庭负担较重,收入较高。因此,本文假设婚姻状况与流动人口收入负相关,抚养子女数与流动人口收入正相关。
(3)测量结果分析
为了考察流动人口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因素,以及新生代和老一代流动人口在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SPSS11。o软件分别对流动人口整体、老一代流动人口样本和新一代流动人口样本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从整个流动人口样本来看,除婚姻状况外,其他变量都对工资性收入有显著影响。其中,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岗位技能培训、性别和年龄对流动人口的工资性收入影响非常大。
其中,性别对新老两代流动人口工资收入的影响最为显著。从整体上看,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女性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与男性流动人口相差30%以上,这说明新生代和老一代流动人口都存在严重的就业性别歧视。对比新老两代流动人口发现,性别因素对老一代的影响更大,新生代流动人口男女工资差距略有缩小。
年龄对总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有显著影响。年龄越大,流动人口的工资性收入越高,年龄每增加一年,收入增加2.4%。对于老一代流动人口来说,年龄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仍然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收入更高。但是,对于新生代流动人口来说,年龄对其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从某种意义上说,年龄代表了工作经验。一般来说,年龄越大,工作经验越丰富。对于老一辈的流动人口来说,工作经验在收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经验越丰富,收入越高。但对于新生代流动人口来说,工作经历对收入并没有太大影响。
受教育程度对流动人口的工资性收入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从所有样本来看,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受教育程度每提高一级,流动人口的平均工资收入将增加11.3%。
外出后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对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有重要影响。在所有流动人口样本中,进城后未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流动人口平均工资收入比接受过培训的流动人口低9.3%,尤其是参加过技术培训的新生代流动人口。这一数据反映出新生代流动人口接受新事物快,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对提高其工资收入水平更为有效。
此外,抚养子女的数量对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也有一定影响。要养的孩子越多,家庭的负担就越重,所以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就有可能提出更高的工资要求。尤其对于新生代流动人口来说,养孩子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家庭压力。
总之,对于老一代流动人口来说,年龄在收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年龄越大,工作经验越丰富,收入越高。但对于新生代流动人口来说,年龄对收入影响不大,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收入主要受教育程度、是否参加培训、性别、家庭负担等因素影响。
增加新生代流动人口收入的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工资性收入仍属于社会下层,提高流动人口特别是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工资性收入迫在眉睫。一方面,工资收入作为大多数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劳动收入,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迁移决策。只有当他们认为他们有足够高的收入来弥补他们的迁移成本时,他们才会有迁移的意愿。有迁移意愿的他们将成为城市劳动力的潜在供给,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需求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新生代流动人口不仅在城市打工挣钱,也在城市消费生活。但是,要想增强流动人口的消费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根本条件是提高就业收入水平。新生代流动人口在城市寻求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打工的收入水平与城市生活成本相比仍然较低,难以支撑他们在城市结婚创业的梦想。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意味着他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消费能力将迅速增强,这必将对城市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需求拉动作用。这个庞大而充满活力的劳动者群体,不仅可以在各个行业创造巨大的财富,也有条件和能力成为重要的消费群体。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把流动人口的工资提高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提出了以下提高新生代流动人口收入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流动人口就业能力。
首先,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是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新生代流动人口是固定在一定年龄的群体。今天在农村受教育的孩子,下一阶段可能是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城市的产业工人。因此,提高流动人口文化素质的要求必须通过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来实现。改善农村基础教育,首先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建设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同时,要改革教育评价方式,注重培养人才,让流动人口全面提高文化素质。
此外,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流动人口的技能和素质。当前,流动人口难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是流动人口就业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有必要大幅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和素质,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不断提供合格的产业工人。政府要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完善和规范培训信息发布渠道,对相关培训机构给予适当的培训补贴,鼓励企业培训员工成为培训流动人口的主体。高素质的流动人口劳动技能强,接受速度快,企业雇佣他们也会获得更高的收益。同时,鼓励流动人口特别是新生代流动人口投资培训自己,为他们提供真实可靠的培训信息和培训机会。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个人劳动生产率。
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改变企业管理模式,不再把压榨工人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作为赚取利润的途径,而是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个体劳动生产率,从而创造条件,使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提高与经济发展同步。
(3)消除就业歧视,实现同工同酬。
提高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收入,需要消除对流动人口就业的各种歧视,实现同工同酬、同等待遇。
首先,要加强立法和执法建设,从根本上保障流动人口的权益。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为打击企业侵害劳动者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政府应严格执行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并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只有这样,才能改善流动人口的就业环境,才能真正维护在企业工作的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其次,要改变歧视流动人口的观念,创造平等的就业环境。社会应该更加关注新生代流动人口,让他们真正拥有和城市人一样的平等就业权利,参与正常的就业竞争,享受和城市职工一样的待遇。消除对流动人口的歧视和偏见,不仅要利用公共媒体进行宣传,政府还应该加快社会改革的进程,为流动人口创造平等的就业环境,从根本上消除就业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