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五种核心素养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关系。

时空观:历史时空观是指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观察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观念。

掌握时空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地运用与时空、古今地图、重大事件年表等相关的概念和术语来解释中国和世界的进步;按照历史年表和时间序列,构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历史年表和历史地图中获取所需信息;有意识地把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考察。

历史证据:历史证据是指通过严格的考察获得可靠的历史资料,并试图据此再现历史真相的态度和方法。

历史是一门实践科学,对历史的探索是为了求真、求实。以史料为基础,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把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史料有道理,文字有道理。”

史料不仅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证据,也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基石。

因此,“历史证据”不仅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和判断历史能力的重要体现。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论证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收集、鉴别、选择和运用各种史料,在史料中寻找线索和有效信息,通过推测和探索判断史料是否可以作为实证;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和探究的问题,自行鉴别史料,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角,建构自己的历史叙事,从而培养学生“历史来源于证据,理论来源于历史”的证据意识

历史理解:历史理解就是从历史现实的角度,尽可能客观、现实地看待和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是理解历史。

要想真正理解历史,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理解同情”的态度、宽广的胸怀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搜集可靠的史料,突破时空的界限,把自己放在理解和感受历史上发生过的各种事情的位置上;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结果,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和地位,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和后果等。都是在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实事求是地做出公正恰当的解释,从而在理解历史中建构自己的历史叙事,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根据史料和历史认识,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判断的能力。

历史是过去的历史,不可重复,不可实验。所有的历史叙事本质上都是对过去的一种解释,它不仅包括叙述者对历史事件描述的安排和组合,还反映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和观念。

培养和发展学生解释历史的能力,就是帮助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在历史情境和当代背景中的重要性;理解历史叙事和历史解释的关系;以公正的视角理解历史叙事中不同的历史解释,以辩证的眼光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客观的态度评判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揭示历史阐释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叙述历史、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历史价值观:“历史价值观”是从历史研究中对真理、交往、德性的追求中凝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即对历史的探索以不断接近历史的真相为目的;用“承上启下,成一家”的说法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传统、情感认同等。,它提供了历史经验、人生哲学和人类的追求。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意识和精神;从历史发展进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财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形成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关心国家的命运;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同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认识意识,尊重、理解、包容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开放的心态和面向世界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