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我找到小学五年级选的课文《绿色》。

要分析还是要文字?我给你找到分析了。希望对你有用:)

“绿色”教学设计

/article/show.asp?id=20544

一、教材分析

1.本研究选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以景抒情,发展联想,恰当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的散文。在描写杭州西湖春色时,文中抓住了一个“绿”,构思新颖深刻,语言生动,自然地爱家育人。

2.全文短小精悍,只有三段。第1段,作者游览西湖的总体感受,作者将西湖风景的特点概括为一个绿字,突出了出来。这个绿字把我吸引到了西湖,让我流连忘返。2, 3.自然段的文字围绕着西湖的绿色,描写了灵隐花港和观鱼的绿色特色。写灵隐绿,绿是“绿”,绿是黑,绿是蓝;而在华钢看鱼是绿色的,是鲜亮的。只有生命力的蓬勃飞跃,这样清晰的结构,这样生动的抒情,才适合朗读,也适合提纲挈领、背诵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列个提纲,根据提纲背课文。

2.学习本课中的绿色单词。

3.对文字如何把握特点,写风景有了初步的了解。

4.感受西湖美景,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提纲挈领,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的顺序和扫点的变换,抓住关于景物特征的词语并勾勒出来,理解描写绿色的词语。

第四,教学准备

小黑力,投影,字片。

动词 (verb的缩写)教学时间:1课时

第六,教学过程

1.这是一篇很远的学习文,节选自散文《西湖》。摘录中有改动。我们要在一节课内完成学习任务。

这篇论文只有一个词“绿色”。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吗?在黑板上写一篇短文。

2.自学课文。边读边学单词,通读课文,自学检查:

(1)自然段按名字读课文,注意是否加词,发音是否正确。

(2)查生词:děng(dρng)Ting(tíng)Wan(wàn)正确发一个前鼻音和两个后鼻音。)

(3)根据单词搜索或联系文献,检查自己是否理解单词。重点是:缠绵、青涩、轻松愉快、婷婷、宛转。(如果还有其他同学不懂的词,也可以讨论。强调学生自己学习。

3.理清课文脉络,把这篇文章分成两部分来学习。

(1)按名字读段落1。讨论:“它”是什么意思?春天西湖的美景让我流连忘返。那么,哪个词能告诉我,我在缠绵?从“理解事物,然后理解其意义”这一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理解西湖的绿色,体会西湖的绿色,进而体会绿色的意义。这篇文章为什么要以绿色为题?(杭州西湖最大的特点就是处处给人绿色,吸引了千千万万热爱西湖,热爱祖国河山的读者。)

(2)说说作者具体是怎么理解这个绿字的(学生可以轻声自由朗读2-3段自然段落。也可以播放磁带,让学生读完再读。想一想,回答问题。

4.根据上面的讨论,你能把课文分成几节吗?(分为两段。第一段(1自然段):主笔游西湖,得一绿字。第二段(自然段2和3)分别在灵隐和华钢写了“绿”。

的不同特征。首先在总结的基础上说明了本文的写作特点。)

5。根据单元的训练重点:略述和背诵课文,我们已经学会了按要求背诵三篇课文。同样的,我们要通过提纲来背课文,背得更好。

(1)通过说出主要单词来背诵第一段。

(2)学生背诵第三产业段课文。

首先指出作者在灵隐看到的,默读课文。

(2)然后在描述“绿色”景色的单词下面划线,并阅读课文。灵隐:到处都是绿的,路的两边都是...绿色,就像...绿色;在飞来峰上,一些...一些...峰顶下的小路...是直接绿色的...;冷泉亭下...在一片绿色之上...)

(3)记住引言用绿色写的段落,为背诵做准备。

(3)学会背课文第三段。

①自学。根据这一段的特点,作者游览华钢时看到了什么风景?指出你把你看到的写在哪里,把你联想到的写在哪里。看:绿叶,水滴,想:鲜艳的生命力。)

②通过介绍大声朗读第三段。老师读他们看到的,学生读他们联想到的。

6.概述文本的指南。提纲包括:外景,风景,关于风景特点的主要文字。重点2-3个自然段落。

7.根据提纲背诵课文。(主要背第二段和第三段)背的过程是:大家尽量轻声背,同桌同学互相背,点名评论,大家一起背。)

品尝绿色,滋养你的气质

作者:高桥小学孙2004/10/20。

五年级语文第十册有一篇选修课文——《绿色》。本文选自著名作家宗璞的《西湖散记》。女作家用细腻的思绪去感受和品味西湖或浓或淡、或醇或艳的绿。她用聪明清新的语言与你分享这些感受。

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如果用原来的教学模式,比如让学生找出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写的,灵隐的绿和华钢的绿有什么区别,那无异于找死(盲人摸象?).“在语言明亮透彻的深处,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它是文化的载体,是精神的凝固。我的语文教学实践,不仅需要语言文字的练习,更追求情感的融合和精神的体悟。”

如何让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绿色,感受意境,从而在课堂上受到自然之美的陶冶;如何让学生品味到生动清新气质的文字,从而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这是我设计教案时首先考虑的。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想真正让学生在“运动”中展示个性,让学生在“运动”中发展素质、学习知识,就必须打破常规,闯出一条新路。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思维的独特性。

在本文第一课的教学中,选择一到两个教学环节和过程进行讲解。

首先,揭开话题,质疑直觉

1.看完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老师梳理学生的问题,归结到重点:1,怎么写“绿”?2.你写过什么样的“绿”?)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同时产生感知全文的意识。

2.让我们带着问题去西湖,享受一个绿色的世界吧!

多媒体图片展示了西湖的绿色景色,并伴有江南音乐。老师带着感情读课文,带领学生进入一个绿色的、诗意的境界。

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种感觉是独一无二的。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第二,我刚才通过“听”和“看”感受到了“绿”。让我们通过“读书”来加深感情。请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可以自由朗读,也要求朗读。)

朗读,让学生讲述他们的新经历。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学生内化文本、进入文本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在课堂上安排学生与课文的对话。

三、走进“灵隐之绿”。

1,自学,小组交流。

老师:这节课,让我们先走进灵隐的绿色。(展示课件:走进“灵隐绿”)

a、追求“绿”:认真研究第二自然段,追求“绿”的痕迹;

b、感受“绿色”: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感受“绿色”的魅力;

c、分享“绿色”:小组交流学习心得,分享自己的独特经验。

2.课堂交流:(展示课件《课文第二段》)

说出自己的经历,“你喜欢哪一句?”

边读边说,随意看图加深感受,然后引导你大声朗读“谁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绿色的魅力?”

"你能带我们看看绿色植物吗?"“有不同的发音吗?”(竞赛阅读)

对读书的评价:“为什么要这样读书?”“他是怎么读书的?”

生活评价和老师评价的结合:“你让我们感受到了绿色的深度(清凉而丰富)”和“到处都是绿色!”"我似乎听到了流水的叮当声。"“真是神清气爽!”

3.赞“灵隐青”:

让我们再听一遍音乐,溶入这耀眼的绿色。(带音乐阅读全文)

灵隐绿已经填满了我们的心。面对如此美丽的风景,你想用什么话来赞美它?

文本是主体感知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知首先要通过阅读来完成。阅读是理解和感受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理解是建立在深入阅读和积极思考的基础上的。你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多,你的自然感受就会越丰富。在有个性的语文生活中,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充满审美愉悦,并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内容。"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进入心灵;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接纳对方;只有通过对话,我们才能创造彼此。这节课,我让学生亲近课文,与课文碰撞;走近作者,与他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倾听自己的心声,达到共情,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上自由流动。

第四,寻找“身边的绿色”:

老师:同学们,绿色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绿色,而是缺少发现。让我们看一些图片。你熟悉这些绿色植物吗?

(课件展示:《我家乡的绿色》图片展)(边展示边试着说说这哪里是“绿色”?)

老师:课后,请寻找一片让你感动的绿色,从一片树叶到一片森林。用你的笔去收藏吧,让我们一直享受绿色的美好。课件显示:找一个让你感动的绿色,用笔收藏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说到底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知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把文章感知与生活感知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新思想、新问题、新价值。

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智者有不同意见”。努力做到“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心灵的接纳。”只有让学生“体悟”自己的精神,“实践”自己的方法,才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和智慧,课堂才真正成为师生智慧飞翔的天地,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Docs/News/html/200410251515520818/2004102515520818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