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进入高考作文题,现在的高考体现了哪些变化?

我觉得2022年的高考题在学以致用的水平上又上了一个台阶。

2022年高考语文七套试卷中,争论最激烈的高考作文题是全国第一卷。根据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红楼梦》中的亭子牌匾的摘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大观园只是被赋予了正确的名称。说实话,今年高考前我看了五遍多,因为痴迷红楼梦。其实今年的高考作文就是取自这个情节。

读《红楼梦》当然会对这个桥段很熟悉,但是没有读过这部名著或者没有精读过的人肯定会很疑惑。而且我还在网上查了一些很多人考后写的关于红楼梦的节选,褒贬不一。因为社会上有些成年人在评论,也许是我们脱离学习太久了,对这样一本名著考上考场似乎有些微的反感。很多人也会以孩子高中没时间读名著为由找一些借口。但是,这些名著不应该在小学就写完吗?

但是,我认为名著就是名著,高考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大家专心于名著,更重要的是利用名著的经典片段来开发大家的思维,更准确的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为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如果你熟悉这段话,应该对里面的食客有所了解。管家问大家,都说:“当日欧阳公《醉亭序》有云:‘有翼亭’,叫‘翼’挺好。”贾宝玉最后的《秦方》堪称经典,将当时贾家的园艺和贵族气质与袁菲的省内亲戚完美结合,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反映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以后的工作中墨守成规是一种实践,实事求是大胆创新也是一种实践。高中阶段,是建立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最佳黄金阶段。我们需要用教育来培养更多的创造性思维人才。

所以在这里,我想我要感谢提问者,他不仅能关注名著,还能挖掘名著中值得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拓展思考的闪光点。

环顾四周。2022年是恢复高考45周年。回顾过去45年,作文命题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教育的变化。作文命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考作文命题以政策应对为主。这在高考第一年(1977)尤为明显。比如上海卷《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记先进人物二三事》,就表现出对现实政策的直接关注。从思维和表达的角度来说,个人发挥的空间很小。

到了80、90年代,论文命题主要集中在道德阐释上。典型的例子有198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1998《坚韧,我追求的品质》或者《克服脆弱》。从写作实践来看,考生多是表达个人的经历、认知和理解,写作形式往往引经据典,劣者多由于光荣事迹、历史典故、古典诗词堆砌而成。

2000年以后,在过去的十年里,出现了抽象的、思辨的命题。但可能经常用哲学范畴的两个概念来争论,容易陷入套路。在余党旭看来,政策回应、道德解读、抽象思辨的特点是缺乏具体真实的问题。

2015之后,高考命题进入新阶段。探究具体问题,强调考察思辨的能力。

不难看出,作文题目也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解读。从古代文化经典中取材,到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从“文明的韧性”到“中国味”,这些题目都要求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精神内核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浅层的探讨。

近几年作文命题考查的要点是文化理解和文化传承。这种命题趋势的转变,反映了语文教育从关注“语文知识技能”到“语文核心素养”的转变。

一方面,材料作文在命题中逐年成熟;另一方面,给定材料的范围不断扩大,为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提供了更加充分的空间。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培养开放性思维,独立思考,树立主见,敢于质疑。

这次的《红楼梦》选读,一定会让同学们更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语文绝不仅仅是文学课。中国教育应该对现在和现实有更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