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编写应用程序
请用不超过150个单词的篇幅,总结所给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
理解问题的含义
1,字数限制:150字。弹性极限只能在10%以内。原则上,过高或过低都会扣分。
2.表达:要求回答覆盖全文的主要部分,但表达要求句子简洁,不冗长罗嗦。一般不直接引用具体的例子或数字。
3.范围限制:只能在给定的材料中概括,不允许跳出材料所圈定的内容,只能随意引入或发挥。
4.权衡:反映的主要问题,即表达的主要事实或概念。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要局限于细节,而要放眼全局,高瞻远瞩,从宏观角度把握主要问题。可以认为主要问题是文本中的倾向性问题,它决定或支配着文本中的思维倾向或思想变化。
回答步骤
1.阅读时在课文中的主要单词和短语下面画线。主要的文字和表达一般不包括具体的例子或数字,也不包括直接解释内容的陈述。
2.再次分析划线的句子,去掉限制性的句子,只留下它们的主要成分。
3.用流利的语言组织左边的句子是全文反映的主要问题。
回答方法
一个完整的答案应该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总结句+分语句+真言句。
1,总结句提炼:一个总结句,高度概括全文的主要问题。句子模式是:这是一个关于主语+事件1+事件2+事件3的文体。其中,主语是文章中涉及的主要人员姓名或主要单位名称。文体是指所给文章的体裁,如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工作总结、演讲、案例等。大多数时候是个案。事件1是指主体的第一个动作,也可以理解为事件的第一阶段。对于单个文章,只有一个核心事件,只有事件1就够了。比如“这是一篇关于纯净水广告争论的报道。”
2.分句:就是把总句涉及的内容逐项表达出来。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以下方法(注:由于《神论》考试答案一般是客观的,基本确定的,以下方法只是切入角度不同,但最终答案应该不会相同。这叫同一个目标。)
(1)链接分析法。这种方法可以用于那些给定的具有纵向结构的材料,即具有时间顺序或逻辑深化顺序的文章。比如模拟试题(1)的分句可以概括为:“(这是一篇反映医药行业药品虚高价格的报道。厂家自己定价,中间商层层加价,医生或医院为了自身利益开出高价药,患者购买高价药。”这是按照医药流通的四个环节来分析的。
(2)参与者分析法。一件事可能涉及几方。在分句中,我们可以回答关于各方行为的问题。比如模拟题(6)的分句可以概括为9”(这是中国10苹果汁生产企业被对方起诉反倾销的成功案例。)来自中国的低价苹果汁进入美国市场,引起美方不满,美方提起反倾销调查和起诉。中国积极应诉,充分发挥有利因素,打赢了官司,保护了中国苹果汁生产者的利益。”这种方法最简单易行。
(3)链式分析。有时,一份材料中所涉及的事件是一个接一个地联系在一起的,事件之间有明显的联系,所以应用链式分析法。比如模拟测试(7)的分句可以概括为:“(这是一份关于中国玩具市场的调查报告。深圳9家彩电企业联盟后,国家相关部门对此提出质疑。专家认为,价格联盟是一种变相垄断,消费者出资者对此无动于衷。联盟商家内部意见也不一致,最终导致彩电限价失败。”
(4)类型分析。如果一段材料涉及不同种类的人或事,可以分类表达。例如,模拟测试(9)的分句可以概括为:“这是一份关于中国玩具市场的调查报告。调查显示,中国玩具消费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父母渴望给孩子买更多的玩具,但调查也显示,中国成人玩具市场基本空白,存在巨大商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生产成品玩具的企业。玩具的开发和销售面向成年人,是世界玩具的新热点。”
(5)关键词分析。对于一份给定的材料,如果觉得没有地方总结,可以把文中出现频率高的词列出来,然后和文中的事实或观点串联起来。这对初学者或考试心理素质差的人有很大的帮助。我个人估计,申论的评分要做到客观公正,就必须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所以回答的客观性应该是比较强的。先选一些吧。一定要选对点,能少丢点就少丢点。比如模拟测试(8)首先总结概括句:这是一篇关于某山泉与国内其他纯净水厂商打架的报道。总结分句,如果觉得难,可以先列出主要词汇,(科学实验,全国各地的纯净水场,反击,炒作,不正当竞争法,标准纯净水查处,自然,反不正当竞争法,科学。这样,通读全文,分析一下,就可以提取出其中的副句:“某山泉宣布不再生产纯净水,绊倒了纯净水,引起了国内各大纯净水厂商的反击。这些纯净水生产商对农夫山泉的科学实验提出质疑,认为这是不正当竞争的投机行为。请国家主管部门调查处理此事。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6)主动平方分析。一般来说,给定的数据是内部有矛盾的事件或想法。这时候为了保证我们分析的突破,可以先确定谁是事件的主动方,从主动方的角度来表达问题。但此时,考生需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表述事件过程,不要在表述中随便使用定性词语,以免失去客观公正的立场。
3、真心话。真理句的基本句子结构是:“它讲述(或揭示、反映)真理(或规律、自然)。”看参考答案,有的答案有合理的句子,有的答案有不合理的句子。我认为,作为考生,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应该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对事件的理解或给人的启示。合理的句子要求考生对给定的信息有很强的归纳分析能力,并能从中推导出一定的道理。当然,少数情况下,文中有现成的句子,需要考生仔细分析鉴别。
参考文章编辑
应用写作中常见错误分析
申论作为一种全新的考试方式,出现在中国各级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大部分考生对《申论》不熟悉,写作存在很多问题。本文试结合实例分析应用文写作中的常见错误,以期对考生有所帮助。
第一,阅读材料不仔细,分析材料不深入,一味求快,赶着写。
在短短150分钟内,根据给定的材料完成三个要求严格的写作任务,难度大,耗时长。所以很多考生对给定的材料只是粗略看了一下,还没有整理出线索,搞清楚材料中反映的问题,就马上开始动笔。这样一来,第一个写作任务就有失偏颇了——不是主要内容。比如2000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参加“申论考试”(以下简称2000年申论考试,试卷刊登在2002年第五期《应用写作》上)。一位考生这样总结主要问题:“第一,法院是否可以因为印刷公司的利益而不开庭审理案件或者判令H败诉?2.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哪个更重要?第三,在执法方面,我们应该强调严格执法还是适当考虑社会影响?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我们该怎么办?”考生从资料中总结出三个问题,哪个是主要的?不详细。从上面抓胡子眉毛的总结来看,他自己大概也没看懂。中央和国家机关招录公务员,报考人员均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按理说,从给定的数据中总结出主要问题并不困难。很明显,是因为没有仔细阅读和研究数据。申请材料往往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为了理清线索,抓住问题的症结,必须对材料进行透彻的理解,匆匆浏览是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的。古人关于写作有句名言:“把手放在前面,就可以在后面好好学习。”申请“手拉手”写作的努力应该在阅读、理解和分析材料上。你必须愿意努力!从2000年开始,连续三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中的“注意事项”都写着“答题参考时限:阅读40分钟,答题110分钟”。这样的特别提示在各种考试中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据笔者了解,提示是因为申请写作对大部分考生来说并不熟悉。应用文写作既强调对材料的分析和驾驭能力,又强调文字表达能力,所以对有限材料的驾驭贯穿整个写作,其基础是阅读。在试卷的描述中,建议阅读时间占总时间的1/4以上,这也强调了阅读在申论写作中的重要地位,避免考生忽视这一点而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提议者用心良苦,考生不能忽视!无一例外,发挥好写作作用的考生都充分重视了阅读这个基础环节。这从答题卡上就能看出来。2000年,一位考生将主要问题总结如下:“数据主要反映城市发展过程中,企业正常生产产生的噪声严重干扰了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引发民事纠纷。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司法机关应当如何合法合理地处理这些纠纷,即如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让过大的噪声影响生活)和保护企业的合法生产秩序和利益,使双方都满意”一个简明扼要的概括,证明考生已经通读了材料。在阅读材料(包括试卷的其他文字描述)时,也要对材料中的关键词做一些笔记,帮助理解、分析、写出思路。比如2001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以下简称2001试卷)给出的材料中,要注意最后的点睛之笔——“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再次发生,减少药害的发生,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另外,还有很多考生倾向于先松后紧。前两部分,尤其是“方案对策”,花费的时间太多,结果最后的论证只能草草结束,甚至无法完成。最终讨论部分得分最高(总结内容20%,提出方案30%,说明理由50%),是决定考试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考生也要注意合理分配时间。一般来说,阅读材料要用40分钟左右,概括内容要用20分钟左右,阐述论证不少于50分钟。
二是不太了解申请书写作的特殊要求,不能严格按照要求去写。
申论写作有别于一般作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写作。它的多层次表现就是整个应用由三个需求不同的文章组成。其全面性意味着这三篇文章构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写作链条,一个逻辑严谨的整体。很多考生不太了解这个特色,所以写作难免会有偏差。以下情况较为常见:
(一)忽视短文写作三个部分之间的密切关系。
把申论的三个部分写成三篇互不相关的独立文章,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是考生常犯的错误。以2001的试卷为例,试卷的给定材料是“PPA在世界上引起的风波”。一位候选人将主要问题总结为“含有PPA的毒品正在全球范围内被围剿,人们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它们”。对策部分的要点是“政府应责成职能部门迅速禁用所有含PPA的药物”,讨论部分的观点是“含PPA的药物在美国被禁用的第二天就上市了,足以说明敏锐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的重要性”。很明显这份答卷的三个部分是割裂的,互不关联。而这是沈伦写作的大忌。考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把三个部分看成一个整体。不仅写作要前后连贯,相互呼应,而且写作前的构思也要前后一致。因为归纳的过程既是一个熟悉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分析判断的过程;提出方案的过程,既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理性思考的过程。成功的应用文写作的三个部分应该是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联系的,即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总结→针对主要问题的对策→由主要问题引出的阐述和讨论。
(2)忽略了申请各部分的不同风格和文体要求。
在申请写作中,忽略三部分的文体和文体要求也是考生的通病,尤其是理工科知识较多的考生。申请的三个部分构成了“申请与讨论”的整体,不可分割。但同时作为独立的写作单位,又有不同的要求。首先,它们的风格不同:总结部分是记叙文,方案部分是说明文,论证部分是议论文。其次,它们的主要表现形式不同:以叙述为主要总结方式,以解释为解决问题的方式,以讨论为主要分析论证方式,以叙述和解释为辅。第三,它们的文体风格不同:总结部分的用词要简洁准确,方案部分的用词要简明扼要,讨论部分的用词要有逻辑性,有说服力。很多考生没有考虑到以上部分的区别,答题卡中使用文体和风格不当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2001申论考试,一位考生用这样的话概括了主题:“世事匆匆!世界震惊了!PPA,一个恶魔,让美国人、英国人、中国人和日本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不眠不休!研究结果令人震惊:服用PPA药物的患者容易中风!PPA是无尽的!美国联邦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禁止PPA!英国卫生部禁止PPA!日本厚生省封锁PPA!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禁止PPA!.....……PPA成了过街老鼠,全世界都在喊。..... "就文笔而言,表达基本流畅,语言水平还不错。但是,根据申请作文概括主要内容的要求存在太多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文风文风不当
(三)不合理地掌握字数
还有一个申请写作中合理掌握字数的问题。考生的一个通病就是不注意字数的相关要求。论文写作的三个部分对字数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总结问题,提出对策,规定字数上限:“请使用不超过×××字。”示范部分的字数留有一定的上下活动空间:“用×××字左右。”答题时,前两部分字数一般不得低于规定上限的10%,否则扣分。有些考生在完成这两部分写作时喜欢把字数减到最少,误以为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殊不知字数太少不仅会扣分,还会大大增加写作难度,难免漏掉一些重要内容。比如2000年的申论考试,有一位考生把主要内容概括为:“本文主要通过红星新村5号楼居民H起诉XX印刷公司,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企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矛盾。文中提到,公民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却因为种种原因迟迟得不到审理。”这个总结不到100字,比规定的上限150字少了1/3。简简单单,但不是主旨。如果增加1/3的长度,可以包含一些主要内容。论证部分的字数相对宽松,但也存在一个“度”如何把握的问题。很多考生在写作时经常超过规定的字数。典型的例子就是2001申论考试。讨论部分规定的字数是1000字左右,但是一个考生竟然写了1800字。应该说这很不容易,体现了考生思维敏捷,书面表达丰富。但就应试技巧而言,这是不可取的。因为篇幅是规定长度的近两倍,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包括构思和写作)自然就多了很多。报考的总时间是有限的,每一分钟都非常宝贵。讨论占用时间太多,必然影响前两部分的写作质量,容易丢分。而且讨论部分因为字数多没有加分,那不是亏了吗?更何况文章长不代表内容好;相反,一篇简洁的文字往往是一篇好文章。一般情况下,讨论部分应该不超过100字。
第三,提出的对策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
提出对策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也是申请书写作中的通病。对策的针对性是指问题的解决与所总结的主要问题密切相关。前面总结了什么样的问题,后面就会给出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总结的主要问题包括几个方面或层次,给出的对策也必须有几个方面或层次。对策的可行性是指解决方案是可行的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空谈。这里的现实既包括国情民情,国家法律政策,也包括问题的具体环境背景和社会条件。可行性还包括方案要有可操作性。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制定计划是为了解决问题,不能操作就一文不值。因此,可操作性是方案的生命力。应该说,拟定计划没有标准答案。这部分的分数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书面表达的水平;第二是评审者对你的提案可行性的评价。评估一般要考虑这些因素:一是提出的问题是否能保证正确解决;第二是解决问题的成本是否越小越好;第三是风险是否小;第四,副作用是否微乎其微;第五,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最大。
考生提出的对策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总结问题的失误。不对给定材料中反映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理解、概括和综合,就不可能提出对策,更谈不上针对性和可行性。以2001的应用考试为例,如果考生不能从给定的材料中正确概括出“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安全性已成为各国政府、社会各界和普通民众高度关注并积极行动的全球性问题”这一主题,就不可能对症下药提出解决方案。要避免这种情况,还必须在阅读材料上下功夫。二是很多考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尤其是处理复杂事件的经验,导致计划理想化、简单化,无法实施。比如2000年的申论考试,一位考生拟定了一个方案:“某市红星村居民H某起诉XX印刷公司。解决方法:1。建议市人大介入此案,督促市中级人民法院限期审结上诉案件,依法保护公民合法权益。2.建议某市环保局对XX印刷公司进行罚款,并再次向该公司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届时将进行验收,如果验收不合格,将责令停产整改。经整改或消极对抗仍不合格的,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吊销其营业执照。3.建议XX公司上级主管部门协调某市相关部门提出公司搬迁论证,正式向相关部门申请搬迁。4.建议本市城市规划部门多方面论证,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减少和防止此类事情的发生。”这种“连夺十二金”的方案,是典型的理想化、简单化的学者情感内容。要避免这种情况,必须深入实际,多下功夫多思考,增加阅历,努力提高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没有别的办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