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罗斯金的真正问题是
有人可能会说2022年才开始。这个问题提的太早了。
不,我确定我有这个时刻,那就是北京冬奥会开幕的时刻。
如果你要问我这一刻是为什么,我想说,因为那是一个深深触动我内心的设计。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和我一样的感受。
在感叹的同时,我不禁要问:什么样的创意和想象力才能做出如此精彩的设计?
刚刚在最近看的《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里找到了一些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是原研哉,他来到了日本。日本国际平面设计大师,无印良品艺术总监。他是日本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
《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主要讲述了设计大师原研哉独特的设计原则和思想。他希望通过这本书帮助人们了解设计的本质和未来,让设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这本书可以说不仅是设计领域从业者的一次思维革命,也是非设计领域的人理解设计的一次思想之旅。
一、设计无处不在,但只有理解其本质,才能真正理解设计。
到底什么是设计?
这是很多设计专业人士的基本疑问,也是大众对“设计”这个概念的好奇。
可以说设计很早就出现了,无论是原始文明中为祭祀而制作的图腾,还是封建文明中的各种青铜器、铁器,还是工业文明中的各种工业品,都是设计的具体表现。
但早期“设计”的概念并不明确,人们只是把心中产生的想象做成物体,但这已经算作“设计”的应用了。
在工业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设计无处不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了设计元素,比如喝水的杯子,衣服鞋子,沟通的手机,工作的电脑等等。这些都是工业设计的成果。
那么设计是什么呢?是把想象变成现实的过程吗?
没那么简单,设计不再是一个基本概念,而是代表了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
“设计”这个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工业革命爆发半个世纪后,人们对工业制成品的粗糙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人们希望重新获得手工制品的审美体验。但是,工业时代的进程已经不可逆转,无论他们多么厌恶机械化生产,都必须继续前进。
在人们审美意识对工业机制反弹的同时,两位英国人约翰·罗斯金和威廉·莫里斯提出了将现代设计融入工业生产的思想,现代设计的概念由此诞生。
所以,现代设计是因为工业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工业时代的发展,以工业设计为基础的各种艺术设计流派层出不穷。在与工业生产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设计被有效地组织到经济发展中。
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设计也从最初的欧式艺术风格转变为经济实用的美式风格。随着设计逐渐从产品延伸到企业形象等领域,“品牌形象”的概念由此诞生。
随着时代的变迁,设计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碰撞,到信息时代电脑设计的出现,虽然设计总是热衷于改变风格,拥抱新技术,但它并没有成为经济和技术的仆人。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笔者认为“设计”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但其目的不是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来吸引人的注意力,而是将信息慢慢渗透到五官中。在人们注意到它的存在之前,成熟的、秘密的、精确的、强大的交流已经悄然完成。
为此,作者策划了一个名为“21世纪日用品再设计”的活动,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了解设计的真正本质。
本次活动征集了32位设计师的作品,通过这些作品的展示和解读,让人们重新认识“设计”这个概念。
通过这个活动,人们会对“设计”有新的认识。
设计的本质是解决社会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它没有自我,它更注重社会价值。
第二,设计不是想象,而是信息的创新建构。
设计没有自我表现,因为它不是艺术,它更需要服务于这个社会的实用价值。
事实上,设计是信息的组合。它把各种信息收集起来,有条不紊地构建一个信息聚合,然后呈现给人们,让人们分门别类地接收,从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当人们接受这种信息收集时,“五感”成为主要的接受者。所谓“五感”,就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五感”从信息集合体中获得的感受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最终在头脑中形成想象,这就是设计的冲击力。
感觉在人脑中形成组合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信息重构的活动。这些信息建构活动刺激大脑,并与大脑中原有的记忆进行组合和联系,为产生特定印象提供了前提,这是设计行为有意识地为大脑干扰组合过程的结果。
作者将这一过程称为“信息的建构”,简而言之,就是对组合印象生成过程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干预。
就像盖房子一样,人们通过信息对房子的看法,取决于设计师通过信息建设给人的设计形象。形成的设计形象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信息大厦,人们只需要接收信息,自然形成印象。
笔者将这一设计理念应用于长野冬奥会开幕式设计、山口美天妇产科医院标志设计、松屋银座二次设计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对于设计师来说,一个设计成果的优秀表现并不是一个道理。只有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想法充分融入这个时代的经济领域,设计的社会价值才能真正展现出来。
以概念商品品牌闻名?“无印良品”给了笔者这个机会,在负责人田中一护的邀请下,笔者加入了“无印良品”。
将自己的设计思路与无印良品的极简风格相结合后,以无印良品为代表的极简唯美主义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并迅速发展。这种设计理念不仅满足了人们在生活中对品质和廉价消费的需求,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优雅而简单的生活规划。
“无印良品”以“这样就好”的态度作为品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触动了人们面对生活压力时的内心感受。“这样就好”的情感传达,是品牌设计的匠心,将品牌诉求与人的内心需求轻轻融合。
仔细观察那些成功的品牌广告,总是着眼于能接受多重解读的向心力,让人寄予各种期待。换句话说,好的广告不是华丽的元素堆砌出来的,而是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通过自我想象的印象和品牌的内涵形成* * *声。
第三,设计不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展现社会价值的理念。
在设计已经与信息时代深度融合的今天,设计带来的影响已经深入人心。
时代在飞速前进,未来不可预测,那么设计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作者认为设计的未来应该更加注重“消费欲望的引导”。
未来的设计不是一种技能,也不仅仅是物体表面的视觉呈现,它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设计与企业的价值密切相关。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企业的形式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制造业,最初是以生产为主,销售规模由产量决定。现在,生产已经不是企业的主要职能,企业更加注重品牌和产品的设计和营销。
这也要求设计师对市场和消费趋势有更清晰的认识。此外,在信息时代,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主旋律。商品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对消费者欲望的把握和体现能力,不同地区的消费形式和趋势是不一样的。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定位商品的设计,是现代企业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
全球审美意识逐渐提高。当有美感的商品和缺乏美感的商品放在一起,有美感的商品更有吸引力,同时可以打开人的消费意识,也促使企业更深入地了解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2003年,“世界平面设计师大会”拉开帷幕,产生了一个关于设计未来的* * *知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设计师不仅要冷静预测未来,还要以新环境为背景重新配置设计领域。
在书中,作者给出了设计领域的重构思想。
首先要了解设计的本质。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捕捉事物本质的感官和洞察能力。设计要通过媒介把握事物的本质,向社会传达相应的信息。未来,我们需要重新定位设计与社会的关系。
其次,设计要与时俱进,不能因为技术等因素的发展而停滞不前。全球化,地域文明的冲突,经济问题,都是对设计发展的考验。只有把握住设计的核心要素——信息与设计的关系,才能把握住设计发展的方向。
对于设计师来说,信息就是产品,设计师的任务就是提高信息的质量,增强传播的力量。
设计也是美化信息的过程,“美”是设计不变的追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媒介技术如何发展,设计师的思维都要相应拓展,尽力用设计的方式展现“时代之美”和“信息之美”。
最后,作者认为设计师不应该拘泥于以前的观念,而应该不时更新内容,这也是设计师实现自身进化的重要途径。
写在最后
当前的设计领域一直在变化。在信息时代,商业环境、信息资源、设计思维都会影响设计的未来走向。
作为设计师,未来需要提升的不是设计技能,而是设计思维,让设计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设计看似和普通人关系不大,却和人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
当今世界,设计无处不在,甚至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设计,设计生活中的惊喜,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设计个人的生活空间等等。
《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设计”这个概念,让我们知道“设计思维”的重要性。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设计师,但是拥有“设计思维”会让我们更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
让我们与时俱进,努力设计我们梦想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