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习题答案用考古文物讲解春秋战国时期女性音乐的审美特征。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女性音乐的审美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细腰薄纱,体态轻盈:这一时期的女乐手通常穿着细腰薄纱礼服,舞姿轻盈,强调身体的柔软和曲线美。如长沙弹药库战国楚墓出土的《奏乐舞图》,表现了女舞者纤细的身材和纤细的腰肢,反映了当时女舞者的审美倾向。
2.技艺高超,技艺高超:春秋战国时期的乐舞女,技艺高超,如《吴越春秋》中记载的“旋舞”,舞者“左右手,变态无穷”,充分显示了乐舞女高超的技术水平。此外,还有一些能在空中起舞的舞者,如《楚辞》中的“飞舞”,舞者“忽上青天,忽下望天”,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女舞者高超的技艺水平。
3.抒情性强,表达情感:春秋战国时期的乐舞女不仅以技巧取胜,更重要的是通过舞蹈表达情感。比如《诗经》中的《闫妍》,舞者用“在蒿间飞舞”的舞蹈动作来表达自己自由、旷达的情怀。此外,《楚辞·九歌》中“云中君”的舞蹈也是以情感表达为主,舞者通过“随云上下”的动作来传达对神灵的崇敬与敬畏。
4.乐舞结合,和谐统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女乐舞人既注重舞蹈技巧的表现,又强调乐舞结合。比如《礼记》中记载的“乐者心也,形与神也”,强调音乐与舞蹈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此外,当时的舞蹈往往伴有歌唱和器乐表演。如《楚辞九首》中的“向君”之舞,伴有唱、鼓,充分体现了乐舞的和谐统一。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女性音乐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细腰薄纱、体态轻盈、技艺高超、技艺精湛、抒情性强、表情达意、乐舞结合等方面。这些特点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舞蹈艺术的追求和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