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内容、意义与前景

敦煌学:内容、意义与前景

随着国内外“敦煌学”的兴起,引发了人们对敦煌学理论的深入探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敦煌学的定义和内容进行了争论和讨论,出现了几部专著,如刘金宝的《论敦煌学》,林家平的《中国敦煌学史》,胡吉的《敦煌学史》,荣新江的《谈敦煌学》,都对敦煌学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敦煌学”界有一个一致的观点,即敦煌学主要以敦煌文献、敦煌石窟考古与艺术、敦煌古迹和敦煌学理论为主,包括历史、考古、宗教、艺术、语言、文学、民族、地理、哲学、思想、科技、音乐、舞蹈、建筑、古籍整理、中西。其目的是揭示佛教和佛教艺术的发展过程、内容、特点和规律;深入揭示敦煌、河西乃至中国古代社会、中西交通的原貌和发展规律,探寻主要研究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促进现代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这里需要指出的一个问题是,“敦煌学”是地名学,它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空间范围,是“敦煌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和标志。比如中国文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如果用敦煌文学来研究中国文学,它就属于敦煌学的范畴,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考古、宗教、科技、民族等都比其他的好。所以,“敦煌学”绝不是它所涉及的几十个学科的简单综合,更不是它所涉及的几十个学科全部内容的多学科联合体。是利用敦煌提供的各种资料(地下出土文物、地上石窟、壁画、造像、遗址、城址等)的专门学科。)进行学术研究。所以,它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XX学”,而是一门被学术界认可的常规学科。

研究敦煌学有什么意义?周一良教授在《什么是敦煌学》一文中用了一大段话来说明其意义:

文献上的敦煌壁画、雕塑、韵文我不敢说。现在我就从历史、文学、宗教三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利用敦煌汉文文献所取得的一些成果,从而一窥敦煌学的全貌。

一.历史

a是沙洲地方志,旧史不详。安史之乱后,787年(贞元二年,781或785),吐蕃占领敦煌,848年(大中二年),张一超以河西十一州归唐,历时六十余年。吐蕃赞帕派“结尔”统治沙洲,汉官抑郁受辱,百姓发动起义。唐蕃文化有过一些交流,敦煌佛教高僧多次入藏与印度高僧辩论。张一超回到唐朝后,被起义军封为节度使,代代相传。七十年后,920年,曹义进取代张。西夏在1035拿下敦煌,而曹石的位置可能会一直保持到1055。查尔斯·张和他的两个家族统治了敦煌二百年。虽然与唐五代宋朝中央政府保持着封贡关系,但实际上处于半独立状态。曹义金曾自称王者。在沙州,有许多昭武、鲜卑、吐谷浑等九姓,从事义务兵役,与汉族通婚。沙州统治者与西部的于阗和东部的赣州通婚,以保证东西贸易的利润。这些都是基于综合变奏、铭文、壁画、洞穴建造者和各种文献。

唐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历史。敦煌发现了唐朝的法规,还有凌鹤阁的残迹和保存完好的部体,即《水利管理条例》。我们可以从户口簿和差科簿中了解徭役、兵役和均田制实施的详细情况。学术界倾向于肯定均田制确实实行了,但受田数量不够,徭役繁重。农民的土地被细分,存在所谓的“自留地”。从“社署转帖”得知,民间有一个互助组织叫社;从《文书》一书中了解一些流行的婚丧习俗。《氏族志》和《沙洲图经》提供了有关氏族和地理的信息。著名的《五天竺国传》是新罗僧人慧超入唐后经中亚前往天竺的游记。他回到唐朝后,终于到了五台山。这本书是研究当时中亚和印度的重要史料。

第二,文学

《唐书》中有所谓的“穆连禅”和“昭君禅”,但具体指的是什么,过去不得而知。敦煌写本被发现后,这个谜才被解开。原来《变指与散文》是一部通俗的文学作品,有韵有文,是用来说唱的。敦煌还发现了唐代屈子词《云瑶集》。两者都是填补唐代文学史空白的重要发现。王梵志的白话诗既谈佛教,又讽刺时风,在当时颇有影响,是寒山子后期诗歌的开山之作。以前有些歌是保留下来的,敦煌写本出现后才能一窥全豹。韦庄的《福琴吟》是晚唐文人阶层诋毁农民起义的作品,但也保存了一些史料可供参考。过去,能体现农民起义威力的只有五代孙光宪《北梦索言》中的两句话:“内库烧成锦绣灰,天街踩大众骨。”这首诗的完整手稿保存在敦煌石室,对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学大有裨益。

顺便说一下敦煌发现的经史子集四书。虽然数量不多,但一些失传的古注被保留了下来,唐代的旧手书中也经常保存着古文字。唐人当时写的一些俗字,也可以帮助理解后人犯错的原因。这些都有利于古籍的研究和整理。写四书归寺里,史部特别少,反映当时寺里不太重视。十三经只找到了九部,但没有李周、李逸、《公羊传》和《孟子》。是偶然没有保存下来,还是反映了某种倾向,还有待商榷。

第三,宗教

一个敦煌佛教很厉害。日本学者估计敦煌县人口有2万人,僧尼约占1000人。寺庙有十几座,13个乡镇每个乡镇至少有一座寺庙,还不算规模较小的“周嘉兰若”和“张家佛寺”。寺庙的僧人有沙弥、园子、“住人”和奴婢,还有专门从事某一手工业的两胡(榨油)、环湖(碾米)、酒徒、牧羊人。寺庙的田地外还有菜园和果园。根据寺庙公布的账目,除了“念经”和“转让”,最大的收入是借出粮、麻、豆等的“利润收入”。,半年利息50%。可见寺庙高利贷盘剥的重要性。在敦煌发现的佛经中,有三个方面的文字很有意义。一种是《大藏经》中没有收录的失传经书,一种是中国当地人根据当时当地的需要,不经翻译而编造的“伪经”。二是早期禅宗的史料,即主张开悟的北宗经典被南宗所取代。三是小教派的短命经典,过去不为人知的,比如三阶教的经典。

第二,道教从文献上看不到敦煌道观的记载,但在石室中发现的一些道教典籍却带有“净土寺”的印记。西晋开始出现老子的胡静,说老子穿越流沙进入异乡,成为宝塔改造胡人。从六朝到唐代,胡华经的种类很多,在石室中可以找到,有助于研究道教史和佛道关系。唐璐·德明在经典解读中提到老祥子·朱尔,说“谁是无名之辈?”。一个张鲁的云,或者一个刘表的云”。敦煌发现的《香二笔记》残卷,学者们认为是张玲《张录》系统的《五斗米道笔记》,是研究五斗米道学说和《老子》与五斗米道关系的重要材料。

C.其他宗教

公元3世纪波斯摩尼在佛教、祆教、基督教影响下创立的摩尼教,公元5世纪东罗马帝国涅斯托里斯创立的景教,属于基督教的一个教派,唐代传入中国,其经典见于敦煌手稿。

以上只是简单介绍了敦煌汉文文献在三个方面的运用,可见其内容之丰富异常。

其实敦煌文献和文物涵盖的范围很广,但都和敦煌有关。甚至中原的官方文献、四书、* *颁布的经书,或者梵文、吐蕃、于阗、回鹘的手稿,都与敦煌的历史文化有关。而敦煌则处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咽喉,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自然吸引了各国学者的目光。毫不夸张地说,敦煌文献的发现改写和丰富了许多学科的历史。今天很多学科没有敦煌资料是不完整的。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乃至世界的敦煌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国的敦煌学研究队伍已经扩大到3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中青年学者。他们中的一些人脱颖而出,在某一学科和课题上做出了发明和成果,引起了世界敦煌学界的关注。

1987 65438+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还包括泰山、长城、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和兵马俑坑),敦煌莫高窟成为全人类的同一文化遗产。“敦煌学”已成为国际显学。

敦煌学者面前的任务仍然极其艰巨,前途是光明的。为了使“敦煌学”取得更大的成就、更多的成果,有几项工作必须下大力气去做。

第一,要有一个完整、详细、准确的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注释目录,这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础。

其次,编纂一部尽可能反映世界各地敦煌学者研究成果的著作目录,是推动研究深入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尽可能在世界各地发布敦煌文献和文物,方便使用。

第四,各种文献的研究成果应尽可能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分类整理,以方便各学科非敦煌学者使用。

第五,对敦煌文献、石窟壁画、碑刻、敦煌遗址及遗物、传世文献进行综合研究,找出并解决一些最受关注的敦煌学课题。

第六,加强与非敦煌学者的合作。

当然,还有其他方面可以引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的增加,以及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中青年敦煌学者的崛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敦煌学”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它的明天会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