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去找史铁生》陈村散文阅读问答分析

为了和史铁生谈一谈,用在收获的专栏里,我大年三十专程去了一趟北京。我早就该走了,因为年底忙乱,因为他和我的身体都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也因为我说要等到2001才能坐飞机种,我也是21世纪的作家。反正我去了,谈了,回来了。

我和史铁生聊的话题是“生还是死”,就是《爱与死是永恒的主题》里的“死”。我相信我们比其他人更了解死亡。那天正好是他的生日,本来应该打开的对话因为客人来访而无法展开。没关系。死亡总是在生命之后到来。我们明天再说。那天晚上我们去了一家叫孔乙己的餐厅吃饭。在中国式的环境下,祝贺他50岁生日后开始吃饭。那天他抽了烟,喝了点酒,说了点话。他说他一上午都不敢动,保存体力。他说要健康,更不要说长寿了。

这些年,我去北京都会去拜访史铁生。陪他坐两三个小时,吃个饭。那对夫妇邀请我去他们家住,但我总是婉拒。我来去匆匆。我留下来的时候本来可以多聊聊,但是他的身体忍不住被客人打扰了。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就是发动机和轮子坏了,保持身体运转很累。一周两三次的肾透析,不禁打断了他的生活和思考。

除了他的体力和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要多抽烟,我和他的对话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我们谈得很愉快。其实残疾什么都不缺。他的思考往往比人更深刻,他有自己的道理和节奏。他是一个小说家,我喜欢看他的作品的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他的思路和文字清晰明了,从来没有鬼迷心窍。他的手总是热情大方。他可以超越智慧和愚蠢。他不做作,经常审视自己的内心。他鄙视自己,这样才能爱自己,爱这个世界。

⑤史铁生一般不会抱怨。他懂得感恩,懂得生活这个命题下的很多意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开始从腿开始思考,观察自己的内心。他常常纠结于那些无法逃避的命题,时间久了,就成了一种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确的线索可寻。但听他的人往往因为腿好肾好,哼哼哈哈,懒得顺着他的思路。他更广读为遥远的清平湾,我和地坛,生命就像一根弦。只有他能写出这样的故事。读书的时候,我想,汹涌波涛中的水,清澈见底,我可以站在我的流苏上。

⑥看史铁生的文章,和他对话,不会越走越窄。他肾虚但没有湿气。他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好不容易走出了生存的窄缝。我常常站在自己之外,以嘲讽自己人为乐。他不是。他保持着完整的自我,依然快乐。过了那一小段差距,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叫喜悦。他是一个把艰辛和欢乐平衡的人,不容易被击垮。很多游戏都和他无关。他不再迷失。他可以看自己,也可以看上帝的手艺。

最后我想说的是陈希米,他的妻子。她是“我们上海人”,在北方待了很久。我永远忘不了的是她的微笑,那是天使的微笑。天使的微笑是那些忘记了烦恼,忘记了自我,来去自如,让看到他们的人开怀大笑的微笑。没有人比她笑得更好。我看的数据是孩子一天笑150次,成年人一天能止一次笑。她经常微笑,灿烂而顺从。带着她的微笑,端庄的50岁的史铁生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装扮成烈士。人生就是这样,一会儿微笑,一会儿沉重。

这次去北京,我老婆陪着。也许下次去北京看史铁生,我就要坐轮椅了。我们会讨论轮椅的品牌,谈论足球的伟大,说一些搞笑的事情。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即使坐在轮椅上,我依然可以渴望性,可以无情,可以刻薄。当然,你也可以在深夜给自己设套,默读史铁生的文字,感受生活的气息。(根据陈村同名散文改编)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在第一段中之所以去看望史铁生,用简洁的叙述,传达了作者对自己身体和未来生活的忧虑。

B.作者不仅叙述了史铁生现在的生活状况,还通过孔乙己酒店的寿酒,充分表达了对史铁生的美好祝愿。

C.在作者看来,史铁生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文字,更在于他对苦难的乐观态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d很多人只看了遥远的清平湾,我和地坛,人生如弦。作者认为他们根本不了解史铁生。

E.叙事、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的结合,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史铁生真挚的爱慕。

2.结合全文,谈谈“去找史铁生”这个题目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把自己放好,默读史铁生的文字,感受生命的气息”。这句话引发了怎样的联想和思考?(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中英文对照

2.作者去采访史铁生的客观事实;同样身体不好的作者,希望感受史铁生的开放和乐观;作者希望人们能理解史铁生对人生的追求和思考。

3.角度提示:生命的质量,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态度,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