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怎么翻译?有什么技巧吗?

诗歌鉴赏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开放的,但鼓励考生创造性地回答,自圆其说,都是可以加分的。但是根据试题的要求,相应地问什么,答什么;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注意答题的规范性,这样不容易丢分。为了让考生在备考中训练有素,在高考中有好的表现,以下问答是根据近几年的高考鉴赏题型。归纳为几种操作指导模式:

(1)“诗眼”还是“精字”类型的问题

设置问题:

你对一首诗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有什么看法?为什么?

(2)从一两句话中,分别找出一个最能反映诗人感情的词。

(3)这首诗的哪个音标版本把一个句子联想成一个词,你怎么看:这两个词中,

哪个更好?为什么?

(4)词语在表达中的作用是什么?

回答提示:古人写诗往往追求一个传神的字。这类问题的设计,就是为了品味古人锤炼出来的这些文字之美。答题时,不能逐字逐句,而要放回句子中,结合全诗的意境、主题、诗人的感受来分析。

关键点:

①肯定“好”或者哪个更好;

(2)解释该词在句子中的语义和语言学意义;

(3)扩大联想和想象,通过把你认为“好”的字缩减成一句话来描述场景;

指出这个词表达了什么感情或者烘托了什么意境。

比如王婉《北堡山下一泊》第三句中的“失”字和“广”字哪个好?

【答案】①“宽”字比较好。(2)宽,就是开放、宽广(这一步有时可以合并为一点)。春潮让江面无边,两岸特别宽。④“宽广”二字直接表达了诗人开阔视野的强烈感受。(这个问题只有“宽”字好,不具体分析不会给分。答题的时候,序号一般可以省略,在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者点。下同。)

(2)句子意义问题

设置问题: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句或第四句的理解或欣赏。

回答提示:解释一首诗的意义,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意义和语言中的意义两个层面,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

重点:①解释语言的意义,有时探究其深层含义。

(2)指出诗的描写功能,或表达什么感情和主旨。

例:谈李白《听蜀僧罗弹琴》第四部对“山暗秋高气爽,我心不变”的理解。

【答案】(1)写出歌末的景色和诗人沉浸在琴声中的状态。②侧面描述了钢琴声音的魅力。

(3)意境型题型

设置问题:

(1)诗中哪两句对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一下情景交融的意境。

(2)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用一两句话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创造意境的。

③解释一副对联的含义,分析情感与景物的关系。

回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受和事物的形神交融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表现出来的美往往超出了诗歌的本意,既体现了诗歌的基本特征,又具有“语无伦次,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所以意境就成了诗歌鉴赏中的核心问题。

关键点:

①找出诗中的意象。

(2)扩大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3)指出景物所营造的气氛的特点,可以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来概括,如:瑰丽、幽静美丽、孤独苍凉、凄凉凄惨等。

④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如喜、乐、奋、悲、悲、悲、别、依恋、赞美、赞叹、豪气、闲适、宁静等,或给人什么样的启发和思考,并指出原因。

例:问杜甫的江汉,“江汉思乡客,甘昆腐儒。天远,月孤一夜。夕阳心犹强,秋风病。古代救一匹老马,不用走很远的路。”在诗的第二、三部分,用了几个意象,如“一片云”、“一轮孤月”、“夕阳”、“秋风”。请分析一下他们的场景和场景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①第二副对联中的“一片云”,飘向远方的地平线,表示诗人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漂泊;《长夜》中的“孤独的月亮”是指诗人远远没有和月亮独处。第三联,用“夕阳”来形容暮色;《秋风》是一个真实的场景。(2)两副对联的组合,营造出一种天高气傲,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孤寂苍凉意境。(3)诗中提到“强心”、“思病”、“救老马”,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服老,不怕病,洋溢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利用世界的精神;同时,从尾联来看,诗人有一种老当益壮的感觉,但终其一生都在漂泊,最终被抛弃,比老马少了很多怨气。

(4)基于图像的问题

设置问题:

(1)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或意象是什么?

(2)用什么表现手法刻画形象。

③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④形象的情感特征是什么?

回答提示:古诗意象一般指的是主角的意象、诗人“我”的意象和景物的意象。分析诗歌的意象,要根据诗中所描绘的具体对象或画面来识别意象、意境的特点、情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人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体味意象所蕴含的哲理。通常从色彩、方向、力度、真实感、运动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题思路可以先概括出意象的整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中心论点”,抓住意象的具体特征或个性特征,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论证这一中心论点。

关键点:

什么样的形象。

②图像的基本特征。

(3)意象的意义(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哲学。)

例:问:杜牧《齐安县偶题》:“两杆夕阳溪桥上,半缕轻烟在柳影中。多少绿荷花相恨,回望西风一会儿。"而杨万里《暮游荷塘》:"草摇其头忽报之,披肩止一西风。荷花在黄昏中依然炽热,低头躲在蓝色的伞里。“两首诗都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莲花’这个意象?浅析两首诗中"莲"的不同情感特征。

拟人化的表达。杜甫诗中的“青莲”因“恨”而“逆西风”,蕴含着诗人的恨,表现出悲天悯人的不平之情,具有悲凉的基调。而师洋诗中的“莲花”被西风吹得躲进了荷叶里,看似“忧热”,实则羞涩,表现了作者的喜爱和喜悦,语气活泼有趣。

(5)语言特征题

问题设置方式:

(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②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解题提示:这类题不注重个别词语的巧妙运用,而是注重全诗语言风格的品味。所以要学会使用本系列《古诗词语言》中介绍的答题术语。

回答要求:

①用一两句或一两句准确指出语言特点。

(2)结合诗中的相关句子,详细分析这一特点。

③解释诗中的文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感情的。

例:请分析孟浩然《送杜十四下江南》。“吴京作为故乡与水相连,你去春江渺茫。日落时船帆停泊在哪里?《天涯断人肠》这首诗的语言是有颜色的。

【A】此诗语言如流水,和谐而不平淡,深沉而不直白。第一句指出“吴京”彼此亲近,先说安慰的话;第二句写的是眼前的风景名胜,写的是诗人茫然的心灵。前两句平和含蓄,感情不外露。很自然的,三句继承了前一句的“苗条”;“在哪里停车”这个词,蕴含着无尽的热切和关怀。句子的结尾就像一扇巨门打开,把告别的感觉推向了巅峰。满满的深情和深意,尽在“天涯若比邻”,而“断人肠”表达感情不直接流露,语无伦次,含义无穷。

(6)专题主题

设置问题: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有人认为两者都有。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原因。

(2)此词明明白白描述了眼前的真实景象,暗暗蕴含着历史的沧桑。欣赏词中相关的诗词,结合全诗。

回答提示:诗言志,总是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追求一定的志向。识别诗歌的内容,要分析诗歌的具体内容,并将其与作者对作品主题的观点、态度、社会意义联系起来。

关键点:

(1)分析具体写了哪些诗词。

(2)表达或寄托了什么情绪?隐藏了什么?

例:指出五代欧阳炯的《江城子》一词,清晰地描述了眼前的真实景象,含蓄地包含了历史的沧桑。试着欣赏整首诗。

【A】《水无情》清晰地描写了夕阳余晖下金陵城外长江东行的景色;寓意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淘汰,奢靡生活一去不复返。“姑苏台上空月”,明言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明月高挂;暗含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六朝覆辙。

(7)基于技能的问题

设置问题: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段(修辞、表达、表情)。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手法),如何表达诗人的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回答提示:表达技巧是诗人用来表达感情和主题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要准确回答,必须熟悉前面提到的一些表达方式。

(1)区分抒情方式。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

抒情有三种,表意和表理。

(2)识别表达手法。a .对比(正对比和负对比),分为动态对比、声音无声对比、音乐情景对比三种。b .符号;c .对比;d .画线;e .虚实结合;f .静态与动态相结合;g .点面、抑扬顿挫、前侧结合等。

③考察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典故、反问句、反问、顶针、互文等。

答题要求:①准确指出用的是什么表达手法。(2)结合这首诗分析,你认为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3)这种手法如何表达诗人的感情或意志。

例一:苏轼《饮于湖上,雨后初晴》:“水明而晴,山空而雨。要比西湖西湖,淡补总相宜。”世人评价这首诗“善于化平凡为新奇,化腐朽为神奇”,在表现形式上有过人之处。请分析一下。

【答案】这首诗确实有过人之处:第一,第一句写的是水和阳光,第二句写的是山和雨天,呈现出一种对称的美。第二,句内情境是混合的,句间情境是相对的;“水明”“山空”形容其状态,“阳面好”“雨奇”抒发其情怀;风景是交流和通信的场景,感情是广泛和崇高的。西湖的美都写出来了,诗人的感情表达得很充分。

背图的形象比喻和整体评价,更是比喻人不能说的话,道家的人不能说的话;诗人跨越了人与物的界限,将石的不同服饰与西湖的不同风景联系起来。西湖真是太美了。湖光、山色、艳阳天、雨水“总是合适的”,各有各的魅力。诗人借平常之事造惊人之语的艺术手法,其实就是化平凡为新奇,化腐朽为神奇。

例二:读刘奋泰《雨后池塘论》:“池塘下雨时,水面平,镜照屋檐,更显喧哗。”简要分析这首诗如何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②试从“静”和“动”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2005年全国高考卷三)

【答案】①水面像一面轻轻擦亮的镜子,倒映着池塘边的屋檐和檩条柱,以示雨后水面的平静。②第一、二句用“水位”、“镜子”、“蓝花楹”等词描写雨后荷塘美丽迷人的静态,第三、四句用“风骤起”、“垂柳起舞”等词,垂柳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向荷叶发出“万点”声,表现了一种雨后荷塘上的动态美。诗既写静,又写动,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形成一派雨后池塘春景。

以上七种鉴赏题分别提示,反复强调的是“问什么,答什么”。不要漏掉一些要求,尽量做到答案到位,不丢分。当然也不要拘泥于具体的欣赏和回答,还是要讲究灵活准确。